作家吴强与苏中四分区

2022-07-24 12:07陶建明
党史纵览 2022年7期
关键词:吴强苏中粟裕

陶建明

吴强(1910—1990),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人。193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8月,以“吴蔷”的名字在皖南参加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文艺科科长等职。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创作了反映部队和根据地战斗生活的话剧《一条战线》《丁赞亭》等,其作品在根据地广泛流传。1943年初,吴强前往浙东,途经苏中时被留在四分区工作。本文叙述的就是他的这段经历。

为粟裕提供情报

1943年1月,吴强等人从阜宁出发南下,前往浙东游击队工作,在途经苏中军区的时候,被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留了下来。当时,苏中四分区正面临着紧张的反“清乡”斗争形势,急需抗日人才。吴强留下后,担任四地委敌工委员会委员、四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从事统战等工作。

面对工作“转行”,吴强愉快接受。他说:“现在是‘咬紧牙关,度过两年’的关键时刻。我年轻,不到最艰苦的斗争中去,谁去?再说,这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自我的机会。”

于是,吴强时而脱下军装,改扮成商贾走南闯北;时而潜入敌营,依靠群众进行侦察、分化、争取敌军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为策反伪军,他还和吴天石、程叶文等人编绘了对敌宣传画《人在曹营心在汉》,投放到伪军据点。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逢人就称赞:“吴强是个作家、画家,不想他改行做敌军工作,也蛮在行。”

3月底,敌工部交给吴强一个任务:摸清日伪军实施“清乡”的具体时间和行动部署,以便我军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于是,吴强乔装打扮,化装成商人来到南通金沙镇东五里庙,找到联系人瞿大妈。瞿大妈名叫陈茂英,是一名烈属,她熟悉金沙镇的地形,经常拄着拐杖、挎着竹篮子到镇上为新四军探听情报。

夜幕降临,瞿大妈带着吴强,绕过敌人的岗哨,经过一座小石桥,又拐了几道弯,顺利进入街区,到了马复泰杂货店。店员一见是瞿大妈,急忙招呼其进店。瞿大妈见吴强进入店内与内线对上了暗号,便买了一包火柴回去了。

据内线报告:日军“清乡”军事行动定在4月15日前后。这次“清乡”将抽调日军最有经验的六十一师4个联队和3个伪警大队,分两路合围苏中四分区:一路从通东的四甲、余东、包场一带,由西北向东南行进;一路从海门、三厂、悦来、三阳一带向西向东,采取拉网式行动。还有不少特工配合行动。

探明这一重要情報后,吴强不敢耽误,当晚在敌人宵禁前离开金沙镇。他几经周折,赶到新四军一师师部驻地骑岸镇,谁知扑了个空,师部已经转移。吴强根据自己的判断,又马不停蹄朝西北方向走,一直走到次日中午,来到离汤家园不远的一个三岔路口。他东张西望,盘算着要往哪条路走。谁知,他的一身商人打扮和探头探脑的动作,引起当地民兵的注意和怀疑,不容吴强辩解,就将他当作日伪特工五花大绑,扭送到东南警卫团政委洪泽处。

洪泽一见吴强,连声说:“你们抓错人了。”他赶紧为吴强松绑,并将他送到一师师部。吴强迅速向粟裕汇报了获得的情报。粟裕感到这个情报很重要,当即就起草了一份电文,由吴强核对后,让机要员马上发给各旅和军分区。随后,粟裕率师部连夜转移到串场河畔,观察敌人的动静,相机行事。4月11日,近千名日伪军突然扑到汤家园一带进行“清剿”。此时粟裕早已率部跳出包围圈,在离汤家园几十里的一个树林里隐蔽休息。

1943年6月,日伪继实施“军事清乡”后,又开始“政治清乡”。为粉碎敌人的阴谋,吴强再次深入敌占区收集敌情。他到茅镇敌人据点侦察,获得一份“武装编保甲”的情报,立即交给东南警卫团团长王澄。这份情报在反“武装编保甲”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月,日伪军由启东转向海门进行强化“清乡”。由于吴强等敌工干部事先提供情报,海启县委采取针锋相对的周密部署,使日伪的“清乡”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孤身出入敌营谈判

驻扎在苏中三、四分区接壤地区栟茶、李堡、丰利等处的伪军三十五师,经常对四分区的边缘地区进行骚扰,多次袭击小洋口、环港、贲家巷等地。1943年10月21日晚,四分区集中如皋(东)县警卫团和分区直属的特务营,在分区司令员陶勇的直接指挥下,一举攻克了伪军三十五师一三八团的据点李堡,歼灭了该团的4个整连。接着,于22日晚间打下了丰利坝(古坝)、华家庵两个伪军据点。31日夜晚,又对伪军一三八团团部所在的丰利镇据点展开攻击,至11月3日上午8时,将守敌1000多人全部歼灭,俘获伪一三八团团长纪雄。

受到沉重打击的伪三十五师师长徐容向日军驻扬州的司令官南部请求派兵对新四军进行报复性“扫荡”,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同意,反而受到南部的训斥:“损兵折将,作战无能!”没了日军的援手,徐容转而向新四军求和,请求不要攻打他们师部的驻地栟茶。

经过研究,四地委敌工委员会认为应当利用这个形势,在军事胜利之后,对该部伪军开展政治攻势。11月6日下午,苏中四地委书记兼四分区政委吉洛(姬鹏飞)要求吴强再到栟茶去一趟。原来,两个多月以前,吴强曾以四分区司令部秘书、陶勇司令员代表的身份去过一趟,那次同他见面谈话的是伪三十五师的参谋长,并没有见到其师长徐容。吉洛交代吴强说:“你对徐容说,接受今后不在丰利再筑据点的条件,我们就把纪雄放回去。”

11月7日下午,吴强身穿一件浅灰色的长衫,头戴一顶铁灰色呢帽,坐上一辆独轮车前往栟茶。黄昏时分,他进入戒备森严的栟茶,当面向徐容晓以利害,宣传我党我军坚持抗战到底的政策。吴强思路缜密、不卑不亢,使徐容不敢小觑,对新四军提出的条件也表示同意。吴强返回后,到分区司令部所在的苴镇刘家园向陶勇、吉洛汇报了这次栟茶之行的情况。听取汇报后,陶勇、吉洛都赞许吴强胜利完成任务。当天下午,四分区司令部释放了纪雄,伪军从此再也不敢来丰利构筑据点。

谱写《反“清乡”斗争胜利之歌》

1944年夏,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苏中四分区300万军民终于取得反“清乡”斗争的胜利。这场血和火的斗争,深深地触动了吴强,也激发了其创作热情。他立即创作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反“清乡”斗争胜利之歌》歌词,由石林、陈大荧作曲。该歌曲在四分区军民中被广为传唱:

苦斗坚持九个月,血洒江海之滨。人人都喊杀,处处都喊打,烽火连天起,草木皆成兵。哪怕它阴谋诡计花样翻新,哪怕它封锁烧杀、抢掠奸淫。哪怕它日夜“搜剿”,鸡犬不宁,哪怕它据点林立,步步为营。三百万军民,如胶如漆一条心,就是一道攻不破的铁长城。

苦斗坚持九个月,血洒江海之滨。犬牙相交错,日夜苦纠缠,英雄遍地起,八面动刀兵。我们是同仇敌忾歃血为盟,我们是乘风破浪万苦千辛。我们在刺刀下面英勇不屈,我们在战斗之中不怕牺牲。三百万军民如胶如漆一条心,就是一支打不败的常胜军。

苦斗坚持九个月,血洒江海之滨。人人都喊杀,处处都喊打,烽火连天起,草木皆成兵。你看那日寇汉奸死亡累累,你看那敌寇汉奸胆颤心惊。你看那“清乡”阴谋全被粉碎,你看那“清乡”计划变成灰烬。反“清乡”空前伟大勝利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的光明前程。

1943年,经《苏中报》副总编辑赵家梁介绍,吴强与新安小学校长尹卜甄相识。尹卜甄是陈毅夫人张茜的同学,品貌皆优,是吴强心中的“女神”。经过吴强锲而不舍地追求,两个心心相印的年轻人终于相恋。由于吴强的化名“吴蔷”常常被人误认为女性,而尹卜甄的名字则被误认为男的,为了避免“阴差阳错”,“吴蔷”便改名为吴强。

创作小说《堡垒》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经历深深地烙印在吴强心中,他忘不了那些勇往直前、流血牺牲的战友,也忘不了与自己同生共死、朝夕相处的群众。1957年,吴强在创作反映孟良崮战役的长篇小说《红日》一炮走红之后,开始准备以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为素材创作小说《堡垒》。

吴强首先将记忆中的当年人和事等生活素材用文字记录下来;其次,到南通、如东、海门、启东等地故地重游,重新详细了解当年反“清乡”的战斗历程;查阅当年出版、印发的根据地的党报、党刊和有关资料、文件以及接管下来的敌伪报刊、档案等,收集到许多生动、宝贵的材料。为进一步了解、熟悉当地民情风俗,1958年2月,吴强到如东县惕安乡担任乡党委副书记,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创作积累素材。

1960年春天,吴强又3次访问南通,随即进入《堡垒》的写作阶段。这年秋天,他继续留在南通,在当年领导、参加反“清乡”斗争的一些同志热情支持之下,先后撰写了25万字。正想一气呵成时,却因工作变故,《堡垒》创作搁浅。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堡垒》被诬为“反动的堡垒”,书稿被造反派抄走,吴强也因此遭受迫害。1978年,在粟裕的关怀下,吴强得到了平反,并找回《堡垒》大部分手稿。1979年1月初,吴强终于重新拿起笔,用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40多万字的《堡垒》(上部)。该书于同年1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堡垒》(上部)的情节为:1943年春,日伪对苏中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阴险残酷的“清乡”,重庆国民党方面也派遣武装特务与日伪勾结,结成对付抗日军民的三角同盟。面对尖锐复杂的形势,海启县党政军民不畏强敌,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开展针锋相对的人民游击战争。书中突出塑造了区长马国本(原型为烈士白桐本)、地下党员余淑和(原型为烈士马世和)、红军老妈妈袁秀莲、党支部书记范金生、乡民兵大队大队长孙立祥等人物形象。

晚年的吴强仍笔耕不辍,创作了不少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而且开始着手创作《堡垒》下部,计划写三四十万字。可惜这一愿望未能实现,1990年4月,吴强因病离开这个世界,令《堡垒》下部成为永远的遗憾。(题图为1961年的吴强) (责任编辑:钱海峰)

猜你喜欢
吴强苏中粟裕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第一次开飞机
“苏中小延安”的由来
《跋山谷书》
粟裕:“图痴”与“枪迷”
粟裕:“图痴”与枪迷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偷西瓜的大学生
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比较及对策建议
跨江融合背景下苏中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