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教学框架探索

2022-07-24 23:04梁香青
大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梁香青

[摘 要]文章从课程思政的理念出发,分析了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困境,提出了思政教育如何融入课程教学环节,并对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一个可行的框架:以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总原则,完善课程各章的思政内容的切入体系,推进经济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依托课程多层次考核方式使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思政教育;教学框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5-0138-04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积极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专业工作者的任务,也是专业课程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首先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市场经济理论与西方国家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原理,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经济现象,并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师德师风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课程教学应该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运用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再者,鉴于经济学原理最初是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与方法,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及中国的具体国情与西方国家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首先探讨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教学环节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教学的困境

(一)经济学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课程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融入思政教育

一方面,经济学原理的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广博。经济学原理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和理论模型,并存在大量的图形分析,内容繁多,而教师常以课堂授课为主。经济学原理是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的学科,它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研究个体(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包含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以及微观政策等,价格理论为其核心,强调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宏观经济学主要是解决资源的最优利用问题,研究总体(国家)的经济运行,由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组成,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分析产出、消费、储蓄、投资、利率、物价总水平、货币需求和貨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国民收入决定的两大模型,探讨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其核心,主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适度干预经济,使社会经济更好发展。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丰富,在教学中需要充足的教学时数。

另一方面,经济学原理需要一定的数理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该课程是以实证经济学为主,不可避免地要应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理知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几乎涉及经济学的所有论题。无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函数、消费者的效用最大与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帕累托最优以及一般均衡分析,还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研究,这些内容都需要将数理分析工具应用于经济学,将复杂的经济变量抽象为简单的数学符号或图标,运用数学模型演绎经济活动,使经济学分析更具严谨性和逻辑性。由于学生有文科与理科之别,同时个体的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在上课时除进行数理分析或模型讲解,还要用通俗易懂的案例、寓言、俗语、典故、成语、笑话、漫画、现象、视频等方式,或导入或解析经济学基本理论,变抽象理论成形象实践,变晦涩概念为有趣个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理解、分析经济学理论。综上,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需要大量的课时。而我校经济学原理总教学时数仅为68课时,要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显得捉襟见肘。

(二)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育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专业课教师习惯性地认为只要将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等知识有逻辑地进行讲授,让学生充分理解经济理论就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王道。但由于课时少,一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加强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略显不足。同时,个别教师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融入课程时有些牵强。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原理的思政教学就面临许多困境。因此要想办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突破,秉承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使思政教育融于经济学原理的整个教学过程,挖掘教学活动中的育人元素,引导大学生形成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道德价值观。同时,教师应该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品德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素质。

(三)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意识不够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本科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认同很重要。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意识还有待提高。由于经济学原理在大一开设,学生刚进入大学,还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加之经济学原理课程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也是情理之中。另外,信息社会中,学生更趋于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对相对枯燥的思政学习自然不感兴趣。为让思政教育充分融入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真正重视思政,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的教学框架构建

针对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教学的困境,本节将分析思政教育如何合理地融入经济学原理教学各环节。在改革创新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应健全思政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如图 1 所示),实现“思政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全方位提升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能力。

(一)制订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确立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体现本课程的新成就和本学科发展的方向,是教学顺序和教学工作的指南。思政教育要融入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必须首先让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大纲,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1.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思政教育目标

(1)在教学大纲中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中求进,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目标。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服务。同时,要求学生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运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经济运行经验的总结和国家调控政策的建议,弄清其精神实质,做到洋为中用,运用西方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对中国实际情况作深入思考;深入学习国家的宏微观调控政策,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微观调控措施,认同国家宏微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2)教学大纲中明确将经济学知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市场经济。要求学生(个人或小组)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彩论断,从中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合作探究,学会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思维与方法分析问题。

其次,让学生结合西方经济学原理,说明国家宏观微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宏观、微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特别是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比如:“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实现全球化再平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反映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等。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生应在实践中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学生能用西方经济学的思维与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人物案例等材料。

2.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各章教学切入的思政内容

立足于每章的教学内容,精准对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立德树人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确立经济学原理各章的思政具体对接项目,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嵌入课程教育,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除常用的教学方式外,还要突出以下教学方式。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高新技术具有灵活便捷、交互效果好等特点。选择好的、合适的资料和数据及信息,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展示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进一步增强学生认同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秩序井然,宏观经济快速发展;让学生从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采用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提供事例或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探寻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并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此方法更容易把思政内容融入课程的知识点,需要教师结合我国的国情,选择更恰当的材料或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比如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讲授失业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既要讲清楚我国失业存在的原因,又要强调我国领导人对解决失业问题的态度与决心,体现牢记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初心,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学生的思想。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传递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责任感、奉献感,真正实现智与德、知与能“并排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择机做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选择教材中的重點章节,对该章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专题,并围绕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方式具有教育的实效性、灵活性、研究性,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提升了实效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水平、道德素质,又有利于教师将理论知识、学术前沿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这一重要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若干次专题式教学。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深刻了解国情、党情,理解相关宏观政策重点,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我国的实施,理解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调节,使中国经济能稳定适度增长。例如在讲解货币政策时,可以对中美两国政策措施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美国的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世界带来的不利影响,而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第四次“1+6”圆桌对话上承诺的中国绝不搞量化宽松则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让学生为拥有如此强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要让思政内容自然融入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深刻领会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事先准备好材料,而学生课前需要充分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做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更完美地融入经济学原理课程中。

(三)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需要构建多元考核方式

考核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既是“尺子”,又是“鞭子”。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后,依据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又有助于教师将思政教育全方位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教学相长。

课程考核需要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学原理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考核方式与教学目的相一致原则

制订考核激励措施,使考核起到促思政、促教、促学、促管的作用,培养与时俱进、有责任担当、奋发有为、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的爱国青年学生。根据经济学原理课程性质、教学特点、学生心理状况,教师可针对每部分内容,提供相应的、有一定思政意义的思考题,思考题可以是热点问题、生活事例,也可以是经典的案例。其考核结果可以小组的形式提供一份结论,也可以单独完成,这是阶段性考核的成绩体现。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把考核有机融入思政、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考”结合,形成“教、学、考”互动,调动学生学习思政与专业理论的积极性。这样既能促进教风与学风的建设,又改变了学生对思政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过程性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原则

注重学习的过程,将学习的过程性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这种考核理念体现了本课程由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是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与思想觉悟的要求。该原则加强了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情况,发现每个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合理的安排,以过程性考核的形式使思政教育体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3.章节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原则

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并不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根据经济学原理的课程特点,除章节的练习以外,还要根据其阶段性的内容结合思政教育进行阶段性的考核,这样既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从而因材施教,又可以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全过程分阶段地参与。这有利于思政与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学生喜欢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模式。而这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来选择更合适的材料,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三、结语

思政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先决条件。思政教育的融入,使经济学原理真正可以洋为中用,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人才能否真正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关键在于各门课程能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因此,在经济学原理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经济原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中国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新阶段的伟大时代。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原理的同时,必须认清中国经济的历史方位和国际方位。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应当磨炼自己,把小事看成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踏实做事;不断培养学生具有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学生成为高尚的人。将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课程,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青年学生,让他们能担起时代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教育科学论坛,2018(30):7-9.

[2] 陈宝生.落实 落实 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教育,2019(3):3-12.

[3] 陈宝生.写好“奋进之笔”新篇章 迈出高教强国建设新步伐: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9(8):4-8.

[4] 吴万宗,潘瑞姣.“比较式”案例教學方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6):15-16.

[5] 毕鹏飞,罗萍.“课程思政”工作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7):73-75.

[6] 高千惠.“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8):28-30.

[7] 杨东. 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正确政治观[N]. 天津日报,2019-11-18(9).

[8] 贾中海,张立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点布局与路径选择[J].理论探讨,2019(6):141-146.

[9] 王万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初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9(8):138-140.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