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精神疫苗:战“疫”中的思政专题教育

2022-07-24 23:04邹学
大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疫情防控思想政治理论课

邹学

[摘 要]当前,高校应充分挖掘疫情防控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政专题教育。高校可以从政治认同、价值引领、意识培养、素质提升和理性涵育等维度开展中国之治教育,坚定学生制度自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筑牢学生法治信仰;开展科学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开展生命教育,构建生命价值观;开展社会舆情教育,涵养学生舆情理性,为培养时代新人培植精神疫苗。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育;疫情防控;精神疫苗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5-0155-0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挖掘疫情防控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思政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把党领导人民抗擊疫情的重大举措、感人事迹、生动故事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在做好线上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专题教育,进行理论阐释、价值引领和道德塑造,为培养时代新人培植精神疫苗。

一、政治认同:开展中国之治教育,坚定学生制度自信

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将自身的意志与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即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1]。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将疫情防控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场世人瞩目的战役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和强大张力。

疫情防控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治理主体和依靠力量是全国人民,制度依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疫情防控期间精准高效的决策部署、坚决果断的动员执行和强有力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充分体现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战胜疫情的政治保证。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达成了广泛的治理共识并付诸治理实践,始终是战胜疫情的硬核力量和坚强后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充分激发治理主体活力并转化为治理效能,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显著制度优势,是战胜疫情的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优势、人民当家做主的治理主体地位作为制度架构和实践模式,成为中国之治的三大支柱,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激发出伟大的中国精神,迸发出震撼的中国速度,显示出中国之治的巨大实践成效,获得世界普遍赞誉。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中国之治的实践成果不仅惠及全体人民,还将为世界提供国家治理的中国样本。思政课教师应抓好这次疫情防控的契机,开展全民战疫的中国之治教育,引导学生强化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自信。

二、意识培养: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筑牢学生法治信仰

疫情防控要始终以法治为保障,并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各个环节。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地区出现了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以及拒绝隔离、暴力伤医、造谣传谣等严重妨碍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违法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2]。为此,政府不仅在立法层面抓紧评估修订野生动物保护、传染病防治等法律法规,还严格按照市场监管、治安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打击力度,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依法防控需要科学的立法、严格的执法,更有赖于全社会的遵法守法。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依法防控进课堂进头脑。法治宣传教育,就是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3]。疫情期间的法治宣传教育不是简单地将与疫情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罗列,而是要对中央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的会议精神、相关文件、相应的法律知识进行系统的阐释和法理解读,丰富学生防控的法律常识。要以疫情防控期间现实性和生活化的法律案例为素材,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对法律的情感认同。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疫情防控期间的法律宣传、志愿服务等法治实践活动,开展体验式、情景化教学,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只有通过教师层面的“法律知识讲解—法律案例剖析—法治思维训练—法治理念弘扬”与学生层面的“法律知识习得—法治情感认同—法治意识养成—法治行为外化”相贯通,学生对法治的理解才会由感性认知上升到意识养成,从内心尊崇外化为法治实践,自觉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筑牢内心的法治信仰。

三、素质提升:开展科学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发展需要科学精神的引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科技的进步与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4],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理性质疑和团结协作是其本质特征。疫情防控期间,疫苗与相关医疗设备的研发、药物与治疗方案的筛选、病毒溯源与传播路径的明晰、患者与隔离家属的心理疏导都需要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这也是中央提出科学防控的要旨所在。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需要科研、医务工作者的敬业与担当,也需要普通民众理性质疑、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按客观规律办事,基于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本来面貌去认识和思考问题,不迷信不盲从、不信谣不传谣,这是合格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

面对中央科学防控的要求和部分社会成员科学精神的缺失,在学生群体开展科学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紧迫。科学认知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本质要求,要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的科学文化普及,开展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危害程度、防治措施等线上科普教育,让学生形成对疫情防控常识的科学认知,养成科学健康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要大力宣扬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科研医务工作人员的感人事迹、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营造尊重和敬畏科学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崇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还应组织开展线上疫情防控知识竞赛、线下防疫知识宣传和制作防疫知识小海报等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实践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和科学精神。

四、价值引领:开展生命教育,构建生命价值观

生命教育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以及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5]。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节奏,有些学生长期宅在家中,缺乏以往的群体间对话交往方式,会出现孤独、冷漠,甚至是焦虑、抑郁等非社会化倾向。在学校日常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教育的“有限目的”遮蔽下,有些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比较迷茫。因此,挖掘疫情期间的生命教育资源,将学生置身于生命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判断的场域,让他们真正领悟生命的内涵和价值就显得愈发重要。

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要引导学生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教师可以开展疫情防控科普教育,引导学生掌握自我防护的基本技能;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压力疏解的办法,呵护自身的健康与安全。人从本质上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群体社会中,其人格魅力、道德素养、责任意识等就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标识,成为个体的社会生命存在,并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展示出自身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教师可以采用抗疫前线感人事例随机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幸福的真谛,大力倡导尊重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让学生树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命共同体理念。

生命价值的领悟需要体验的场域。教师可以开展影片欣赏、线上读书分享、线上班会课讨论、接力承诺书等体验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感怀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涵育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观念。唯此,才能让学生在自我、他人、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促进生命的完满和价值的实现,构筑起积极、文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五、理性涵育:开展社会舆情教育,涵养学生舆情理性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阻击战,也是一场舆论战、心理战。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各主流媒体及时跟进报道疫情防控信息,极大地提振了民众战胜疫情的信心。然而在传播主体多元、信息加持过载的全媒体时代,社会舆情呈现持续高发、日趋复杂化的态势。伴随着全民抗疫的主流声音,西方利用疫情炮制的“中国阴谋论”、疫情导致停工歇业的“经济崩溃论”、强制隔离患者的“侵犯人权论”等污名化论调大行其道。面对社会舆情,部分学生因社会阅历、知识结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很难进行完整的把握和精准的判断,对“真相”与“谣言”难以取舍,对各社会群体间的话题争议与观点交锋往往无所适从,这极易诱发一些学生的恐慌、焦虑和不满情绪,继而引发次生舆情,成为遮蔽、消解主流社会舆情的副产品。

疫情之下,为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舆情生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6] 。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承担“政治强、情怀深”的宣传员角色,通过教师微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等媒介,全面介绍党中央的战疫决策部署、各地防控措施成效、抗疫一线感人事迹等,讲好中国战疫故事,营造良好的主流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舆情的正确看法,打通舆论事件到思想认知的“最后一公里”。教师应践履“视野广、思维新”的职业素养,深入研究社会舆情的时代特征、传播规律,提高舆情研判能力、舆论引领能力和舆情变化的驾驭能力,当好网络言论的监督员。要甄别虚假信息、不当言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和隐性渗透,严控不良信息在学生群体的传播蔓延。教师还应扮演好“人格正、自律严”的指导员角色,模范遵守执行疫情期间的规章制度,给学生树立人师榜样。教师也可以开展关于疫情的线上“议题式”探讨,建立师生主体间交往模式,引导学生对舆情进行分析并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廓清主流社会思潮,激发学生在线上互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感、参与感、获得感,提高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舆情理性。

疫情防控是一场战役,也是一本生动的教材。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思政课教师要抓牢此次全民战疫的契机,协同推进思政教育与疫情防控,实现思政课理论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展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文化修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2.

[2] 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N].人民日报,2020-02-06(1).

[3] 謝玲伶.新时代法治意识的科学内涵及其教育引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1):10-11.

[4] 蒋瑞.基于科学精神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2):51-53.

[5] 唐好林,吴成国. 论人生教育中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J]. 教学与管理,2020(6):12-14.

[6]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04(1).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疫情防控思想政治理论课
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制胜机理
2013~2018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关于梁山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