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从文作品探究湘西饮食文化

2022-07-24 12:08赵公望
今古文创 2022年26期
关键词:湘西

赵公望

【摘要】 以湘西为题材的作品是沈从文众多作品中的代表。这些作品通过描写湘西人们的日常生活,向读者展示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各类民俗风情中,饮食风俗及文化更是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将从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作品入手,结合文本归纳湘西的饮食风俗,进而探究湘西饮食的特点,并从饮食的角度研究分析湘西当地人的性情特点,以期对读者深入理解沈从文的相关作品、了解湘西文化带来帮助。

【关键词】 沈从文作品;湘西;饮食风俗;饮食特点;人的性情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6-003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09

一、沈从文作品中折射出的湘西饮食风俗

饮食风俗包括原料选择、烹饪方式、餐具制作与使用、食用方式等多个方面的习惯偏好。沈从文在其以湘西为题材的作品中多次对湘西人们烹饪、吃饭的场景进行详尽的叙述,通过对烹饪原材料的细节描写,对烹饪者与用餐者动作、语言的刻画,将湘西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饮食风俗呈现在读者面前。下文将结合具体描写的文本从食材选择、烹饪方式、口味、饮食乐趣四个角度系统地分析湘西独特的饮食风俗。

(一)依山傍水的食材选择

食材是烹饪食物的原材料。人们对食材的选择同时受到区域内物产资源状况与自身喜好的双重影响。通过归纳整理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作品,不难发现以下三点人们因湘西依山傍水而在食材选择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1.以稻谷为主要粮食

在沈从文作品中有大量关于“稻谷”“米”的内容,例如《边城》中出现了“米缸”“屯米”等与米相关的词语,设置了顺顺在端午节让大老给爷爷和翠翠送来许多尖角粽子的情节;《长河》中有着“把砂罐贮半罐子红糙米”的叙述;《三三》中碾坊与谷仓作为主要物象反复出现……这些内容展现出稻谷与湘西人民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读者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湘西人民将稻谷作为主要粮食的风俗习惯。

2.喜好食用鱼类

湘西地区河流众多,同时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为鱼类生长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因此湘西地區鱼类资源丰富。鱼,从而成为湘西人家餐桌上频频出现的家常菜,各种做法吃法应运而生。这一地方饮食习俗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贵生》中写道:“人人用鸡笼在田里罩肥鲤鱼” “煎干鱼下酒”,《长河》中特别提及溪里的鲫鱼和杨条鱼味道异常鲜美,《三三》中也出现了有关人们钓鱼的情节。各式各样的捕鱼方式,别具一格的食用方式,这些描述都表现出湘西人民对于鱼类的喜爱之情。

3.爱好食用野生瓜果

湘西地区多原始山林,湿润的地理环境有助于各类瓜果生长。湘西人民对野生瓜果的喜爱透露在沈从文作品的字里行间:《贵生》中从颜色、形状、味道对刺梨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长河》中细致描绘夭夭向城里人推荐刺莓的场景,“哺的一下把渣滓远远吐去”展现夭夭品尝刺莓的放松与随性,一句“甜蜜蜜的,好吃的”将她对刺莓发自内心的喜爱真实贴切地呈现。

(二)猛火爆炒的烹饪方式

湘西地区聚集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其中以苗族、土家族为主,也有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的烹饪方法与习惯,汇集在一起形成多样化的特点。从沈从文作品中对人们烹饪场景的描写来看,《边城》中镇上的小饭馆将鲤鱼豆腐煎得焦黄,《贵生》中人们把栗子放在热灰中将栗子煨热,将大鲤鱼“用盐揉了,挂在灶头用柴烟熏得干干的”……各种烹饪方式交替使用,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烹饪出不同类型的食物。但是在这众多烹饪方式中,爆炒占据着尤为突出的地位,湘西的许多名菜都诞生在急火猛攻的爆炒中。沈从文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关于人们猛火爆炒的描写:在《边城》中“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一句从声音的角度细致描绘人们爆炒的场景;在《长河》中“到处是炒菜落锅的声音”一句中“到处”二字可以反映出爆炒方式的广泛使用,并且爆得急切,炒得猛烈;“刀头肉炒豆腐干”“爆腌肉炒红辣子”等菜肴更是湘西人民热衷于爆炒烹饪方式的见证。

(三)嗜辣喜辛的口味

湘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富,气候潮湿,人们喜爱辛辣口味,从而达到祛湿驱寒的目的。沈从文的作品也同样体现出湘西人民对辛辣食物的喜爱。首先表现在对辣椒的爱:《边城》中小饭店的鲤鱼豆腐要配上红辣椒丝,《长河》中招待长官时有爆腌肉炒红辣子,看戏时“口中要嘘嘘地吃辣子羊肉面”……辣椒在烹饪过程中不管作为主料还是配料,都能出现在湘西人的食物中。除了辣椒,湘西人对辛辣口味的爱也表现在对葱蒜的热爱:“做饭时另一些人掐葱剥蒜”“到处是……大蒜和辣子的气味”……这些描述体现出了葱蒜在烹饪中的大量使用。以上两点足以证明湘西人对辛辣口味的喜爱。

(四)与酒为伴的乐趣

正如前文所述,稻谷是湘西的主要农作物,除了加工成为人们的日常粮食以外更是酿酒的上等原材料。而湘西夏季较高的温度、充足的降水以及天然利于排水的山地地形为玉米这种常见的酿酒原料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与此同时,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拥有世代饮酒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酿酒技艺,从而使酒融入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的双重影响下,酒在湘西人家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首先,酒是人们礼尚往来的首选:《边城》中对婚嫁礼物的详细描写“一坛酒,一盒糍粑……”便是例证。其次,以酒佐食的用餐习惯也在浓郁的酒文化中逐渐形成:例如《边城》中提到“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酒大多出现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而早上的食物相对清淡简单,较少在用餐时饮酒,这一细节将湘西人对酒的热爱以及以酒佐餐的习惯自然体现。再者,酒成了湘西人们消遣时的必备之物:例如《长河》中写道“本地习惯,攀交情话说得投机,就相邀吃白烧酒,……名‘包谷子酒’。”《边城》中翠翠的爷爷喝酒的情形反复出现,或受邀与他人开怀共饮,或独饮于小舟中尽享其中乐趣。而在《连长》一文中连长与妇人的活动与酒紧密相连,甚至话语中“酒”字频频出现。从以上三个方面,湘西人们与酒的情缘一目了然。

二、沈从文作品中展现的湘西饮食特点

一个地区饮食的特点在较大程度上通过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反映。下文将继续深入研讨沈从文的相关作品,结合上述对湘西饮食风俗的归纳,提炼湘西地区人们的饮食特点。

(一)就地取材,自然原生态

湘西地处云贵高原与鄂西山地结合处,武陵山脉贯穿全境,地形以山地地形为主,其间有丘陵与平原。复杂的山地地形加大了对外联系的难度,使得交通运输相对不便,外来物资难以运达。因此在沈从文作品中普通百姓的餐桌上,很难见到外来食材与现代加工食材的踪影。同时,唐丁一在《湘西影视剧与湘西民俗文化》一文中写道“人与自然是湘西当地的民俗认知”,这种认知影响着湘西人民在食材选择上大多就地取材,自给自足:鱼是从山里溪流或水田里捕捉的,萝卜是河边沙土地中产出的,刺莓、刺梨等野生瓜果也是野外山林里生长的……各种食材绿色原生态,几乎没有受到污染,这同时反映出湘西百姓饮食自然原生态的特点。

(二)民族色彩浓厚

湘西地区多民族聚集的情形造就了该地区的饮食民族色彩浓厚的特点。聚集于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饮食风俗上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土家族人家习惯使用多种调料烹饪食物,倾向于浓郁口味,尤其喜爱酸辣食物,也善于将就地取材的野生瓜果烹饪为餐桌上的佳肴;苗族百姓在与土家族百姓一样乐于酸口食物的同时,对糯米及其制品格外喜爱,更是将酒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不难看出,湘西饮食风俗中喜食野生瓜果、嗜辣喜辛、与酒为伴等内容正是湘西不同少数民族食俗的折射,展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

(三)风味多样

湘西饮食的多样风味是种类繁多的食材、多样化的口味以及烹饪方式通过多种组合方式形成的。湘西人既能以稻谷为主要粮食,又能以红薯、玉米等粗粮饱腹;一方面喜爱食用鱼肉、猪头肉等丰盛美味的肉类,也能食用牛杂碎等下水;既可以食用精心耕种出的果蔬,又喜爱食用野生瓜果。口味方面,湘西人除了爱好辛辣的浓烈刺激口味外,对酸味或经过腌制的腊味食物也有着强烈的喜爱,而食物本身的原汁原味也不会让其感到厌烦。而烹饪方式的多样性在上文已经叙述。这样多种组合方式与当地不同少数民族聚居的情况密切相关。同时,湘西的饮食是在世代传承中不断发展的。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湘西人民食谱中的食物愈发丰富。因此风味多样成了湘西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簡单粗犷

虽然沈从文在其关于湘西的作品中提及了这个地区丰富的食物,但是纵观各个作品,不难发现湘西人民的日常饮食实则具有相对简单粗犷的特点。湘西地区以山地地形为主,土地较为贫瘠,不利于多种作物生长;同时交通发展受到限制,对外联系相对较少,这导致湘西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湘西人民的日常食物难以丰富多彩,更不会奢侈昂贵,大多以吃饱为目标。在《边城》中描述端午节情景时“人们到了这一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一句话说明鱼和肉是人们过年过节时特有的享受,而非寻常人家平日餐桌上的必备品,这从侧面反映出湘西百姓日常饮食的简单;而在《长河》中“烧个红薯,烧个苞谷棒,喝一碗糊米茶,就又走了”一处记述了湘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用简单的粗粮打发正餐的状况,再一次凸显日常饮食简单粗糙的特点。简单粗犷的特点还体现在烹饪方式与菜肴成品上。前文已经阐述过湘西人民以爆炒为主、兼具煎炸煨烧等多种方式进行烹饪。但是这些烹饪方式与现代的烹饪方式相比,大多显得传统原始,没有过多的点缀。例如人们在对粗粮的加工处理上:《贵生》中写道“在热灰里煨栗子”,《长河》中“烧个红薯” ……“煨”“烧”等加工方式充分体现出烹饪方式原始的特征,展现出野性之感,与江南水乡“文火慢炖”等细腻烹饪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菜肴成品方面,作品中“砂炒的苞谷花”“肥烂烂的猪头肉”“牛杂碎”等成品同样展现出湘西饮食简单粗糙的特点。

三、湘西饮食习俗与特点中反映出的湘西人性情

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的饮食习俗与特点是人们爱好的体现,渗透着人们的性情。湘西地区显著独特的饮食风俗与特点同样反映着湘西人民的性情,下文将就此展开研究。

(一)勤劳不懈怠

湘西人的食材大多依靠人们自给自足:稻谷、红薯等粮食需要自己耕种,人们喜爱的鱼类需要制作相应的工具、使用各种办法到溪流或水田捕捉……但是人们对此并不会感到厌烦懈怠,并且乐于为了自己喜爱的食材付出汗水与心血。在烹饪环节中,人人都在做饭的行列中,《长河》中有对船家人烹饪场景的描写“水手就长流水淘米煮饭……另外一些人便忙着掐葱剥蒜”,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图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丰富多样的食物,也是人们勤劳的结晶。人们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制作干鱼、腊肉、烧酒等特色饮食,没有松懈与糊弄,依照习俗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完成制作流程。这正是湘西人民勤劳性情的体现。

(二)朴实不挑剔

受限于地理环境与经济状况,在沈从文的笔下,普通湘西人无法让每顿饭都如同过节一般丰盛。但是湘西人并不会挑三拣四,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平和地吃着简单的食物:对于路边生长的野果没有丝毫嫌弃,尽情享受野生果子的美妙滋味;丰盛的正餐非常喜爱,而简单的粗粮也能接受,没有任何抱怨与奇怪;下酒菜既能是用盐腌制的猪耳朵,也能是普通的苞谷花……湘西人简单的饮食特点是其朴实生活的缩影,其不挑剔的个性彰显着这个群体的人生境界。吃着自然原生态的食物,性情也像这食物一样自然纯粹,没有光鲜亮丽的点缀修饰,只有内心深处的质朴无华。这便是湘西人民在沈从文作品中带给读者的深刻印象。

(三)豪爽不做作

纵观湘西人民的饮食特点,湘西人骨子里的豪迈直爽显而易见。烹饪方式粗犷野性,“爆”“炒”等加工方式凭借其快而猛的特点体现着力量与豪气,透露着湘西人日常做事的阳刚之气,没有忸怩与拘束,这正是爽快之人的做事风格;食物本身较为粗糙,“肥烂烂的猪头肉”“爆腌肉”等无须精细加工的成品折射着湘西人做事的大大咧咧,毫无矫情做作之感;而浓烈刺激的口味更是其豪爽性情的展示:江南人爱好咸鲜鲜甜口味,细腻温婉是其个性的标签;与此对应,湘西人爱好辛辣口味,无辣不欢,在辛辣口味中释放天性,在浓情与激烈中寻找快感与舒适,这充分体现着湘西人的豪放性情。

(四)真诚不虚伪

湘西人民的真誠性情与湘西地区的酒文化融为一体。一方面,湘西人民无酒不欢,将酒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直接真实地展现——热爱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畅饮;重视酒,遵循传承各种饮酒习俗;珍爱酒,在重要场合中把酒作为珍贵的礼物。而另一方面,湘西地区的饮酒习俗也展现着湘西人民的真诚性情:“包谷子酒”等饮酒习惯虽然简单质朴,却表明湘西人民对友谊的重视与珍惜,对友人的真诚与真情;老友久别重逢,无须花里胡哨的装饰,仅用小酌诉说旧情,足以体现真心诚意。在《边城》中,老船夫与替手喝酒畅谈的情形便是湘西百姓实诚的表现。除此以外,从湘西菜肴中也能够看出湘西人民的真性情:荤素界限分明,荤菜则尽显其肥美实在,素食则保留其质朴无华,不论荤素菜肴,都无须过多点缀装饰,更不会费尽心思改变食物原有的特性。

四、结语

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作品为大家生动形象地呈上了一桌独具湘西特色的盛宴,但是并没有定格在这一道道佳肴中,在这背后是湘西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更有着沈从文对故乡的爱与眷恋。而读者也能够从饮食的视角,通过探究湘西人民不同层面的独特饮食风俗与特点,从湘西的饮食文化中了解湘西人民的性情。这样一个视角既是对湘西民俗文化的系统了解,也是对沈从文作品内涵的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米军霞.湘西“土家酒歌”的形成及特点[J].北方音乐,2017,(37).

[4]向丽娟,王若岚,张思宇.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J].新西部,2020,(06).

[5]唐丁一.湘西影视剧与湘西民俗文化[D].山西师范大学,2014.

[6]刘艳芳,刘於清,李平.湘西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2).

[7]谭志国.土家族饮食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发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8).

[8]龙明锋,湘西苗族饮食文化浅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04).

[9]尚文豪,朱星.苗族饮食养生文化初探[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11).

猜你喜欢
湘西
烈性湘西
当代湘西少数民族作家的湘水书写
《吊脚楼下的湘西》评介
一桥飞架
湘西州举办基础教育微型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
彭学明称自己的文学与湘西血肉相连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湘西印象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