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教学实践在军校“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2-07-24 23:04侯阳丁星亮
大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纲要创新教学模式

侯阳 丁星亮

[摘 要]现代口述史已经诞生70年了,口述史教學的兴起也超过了半个世纪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相较而言,军队院校口述史教学的发展则显得较为滞后。实际上,在军校的“纲要”课教学中引入口述史教学实践,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这种教学模式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员全面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口述史教学实践;“纲要”课;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5-0175-03

狭义的口述历史,指的就是通过笔录、录音、录影等方式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一般认为,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1]。20世纪50年代,已有国外学者将口述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引入学校教育;21世纪初期,我国的口述史工作迎来了重大发展契机,一些高校陆续成立口述史研究中心,开设口述史相关课程,积极开展口述史教学实践并将其运用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取得了不少成果。相较而言,军队院校在口述史教学实践的开展与推进方面则略显滞后。因此,在当前军队院校新时代办学思想大讨论的背景下,将口述史教学实践引入军校教学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口述史教学实践在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功效是必要的。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来探讨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

一、“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习主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纲要”课作为军校六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其他几门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民军队历史与优良传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一,开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员在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强化为实现强国强军伟大事业而奋斗的责任担当。但是,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却屡屡出现学员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对课程学习兴趣不大、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感觉疏远等问题。因此,从现实情况看,将口述史教学实践引进军校“纲要”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

(一)学员对当前教学模式存在抵触情绪

目前多数“纲要”课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即教员讲授,学员被动接受。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上,因教员人手不足导致的大班制授课。虽然在2018年新颁布的《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要求“纲要”课每个教学班不能超过60人,但实际上一个教学班通常在80人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了100人。一个班级人数如此之多,必然导致教学互动的开展有限,学员的主体地位也不容易凸显。“大班制”决定了“满堂灌”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二是主观上,“纲要”课的政治理论属性,决定了部分理论功底薄弱的教员采取了最“省力”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员上课背教案,不组织任何的互动,学员成了被动的听课机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长期的被动式听课不仅不利于学员对“纲要”课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而且不利于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使学员丧失主动创造性。总的来看,学员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抵触非常明显,他们倾向于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自己有参与感的教学方式,而这一点恰恰是口述史教学实践能够满足的。口述史教学鼓励学员参与教学过程,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意识。

(二)学员存在与社会、部队脱节的危险

军校虽然也是大学,但军校的特殊性不言自明,入校即入伍,封闭式的管理限制了学员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即便军校也会定期组织一些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和部队实习,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活动的规模不大、次数也不多,学员缺乏主动深入了解社会和基层部队的意识与条件。这样一来,随着军校四年求学生涯结束,学员很可能出现“到了部队不了解部队,回归社会不了解社会”的尴尬局面。破局的方式有很多,而口述史教学实践恰恰给学员提供了一个同社会和野战部队紧密联系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深入其中去寻找、感知、了解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军旅生涯息息相关的社会与军队发展的历史,推进军校与地方社会、基层部队的互动,开阔学员的眼界。

二、“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习主席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我们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纲要”课教学改革的创新,说到底就是要引入灵活且时效性强的教学模式,而口述史教学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正符合当前强化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模式形式活泼、可操作性强,易被学员接受。

(一)符合“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所谓“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即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以学员为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活动都要从学员的学习角度出发;教员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教会学员自主学习的方法。在“纲要”课教学中进行口述史教学实践,让学员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作用。这样的安排和设计既符合学员自主学习的教育要求和规律,又能提高学员的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二)教学实践人员齐整、时间充裕

相对于在学校中组织个别学员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员利用“纲要”开课前的暑假去基层部队实习,利用寒假回家探亲的时机进行“纲要”课教学实践,访谈军地相关人员,了解与“纲要”课相关的历史事件,更增强了学员参与的广泛性,甚至只要安排好相关环节的沟通衔接,完全可以做到全员覆盖。同时,按照军校统一要求,学员有近40天的暑假时间进行教学实践,时间上更加充裕。“纲要”课实践教学活动为学员接触社会、了解部队开辟了新途径,符合“纲要”课教学实践理念。

(三)访谈目标明确,采访设备易寻

在“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把访谈对象聚焦在普通群众、基层干部和士兵身上,年龄在20~70岁之间,这样的访谈对象容易找到。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但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人生经历,符合口述历史将关注焦点更多地放在普通人身上的要求。此外,访谈时学员除了可以用笔记录,还可以用手机就能基本满足拍现场照片、录语音和简短视频的要求。也就是说,“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基本不会给学员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

三、“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口述史资料随处可见,但是在时间、精力和人员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制订合适的实践目标、如何选择恰当的实践主题、如何确定价值最大化的访谈对象并顺利完成访谈、如何将实践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无疑是“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实践效果的关键步骤。

(一)制订教学实践目标

口述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参与者的访谈而得出结论,在访谈完成之前制订目标似乎不太合理。但是,为“纲要”课教学制订一个大体的教学实践目标还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规范实践过程,避免教员和学员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主题。总体上说,进行“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的目的是让学员在了解中国近现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真正掌握“纲要”课所包含的实践性智慧,培养学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当然,这只是一个总体目标,具体到某项口述史教学实践,则需要由教员制订更为详细的实践目标。

(二)确定教学实践主题

总体上说,口述史“最有意义和可行性的选题,应该从一个国家、民族、社区和家族乃至于个人的丰富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挖掘”[1]。具体到“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比较合适的选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争亲历者的人生经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情况;国际维和、海军护航、纪念日阅兵等重大军事行动参与者的事件回顾等。可以通过教员的指导、学员积极地进行背景研究和双方共同讨论来决定实践主题。这样做既可以体现出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又可以让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权。

(三)进行口述史访谈

访谈是“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一般来说,访谈包括三个阶段,即准备访谈、执行访谈和结束访谈。1.准备访谈阶段需要做的工作有:(1)学员需要储备一定的历史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和文学等基本知识;(2)确定项目的各种具体目标,如需要从受访者那里获取何种信息、访谈时是笔录还是录音或录像、最终成果是文字形式還是电子形式等;(3)与受访者取得联系,确定最终人选,对受访者和采访主题做好前期资料搜集工作;(4)合理设置访谈问题;(5)准备好手机、相机、录音笔、手持DV等必要的电子设备。2.执行访谈阶段需要做的工作有:(1)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2)注意谈话技巧,善于倾听,突出受访者的个人地位;(3)遵守保密相关规定,保护受访者隐私。3.结束访谈阶段需要做的工作有:(1)对访谈录音、录像和笔记进行整理归类;(2)将完成文字转录后的材料交付受访者校对;(3)完成文字资料和电子资料的索引和归档,以方便日后教学使用。

(四)相关成果进课堂

教学实践的相关成果进课堂是“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的最后环节,它能系统地检验实践效果,是口述史教学实践的终极意义所在。成果进课堂的方式有很多,教员既可以在教学中就某些具体的知识点安排学员讲讲教学实践的成果,也可以列出一些宽泛的题目供学员展开专题讨论,甚至可以就某些搜集到的互有矛盾的资料展开课堂辩论。这些进课堂的成果能够覆盖“纲要”课大部分的知识要点,相较教员在课堂上拼命地向学员灌输理论知识,先让学员参加教学实践显然更有效。学员在实践过程中一边搜集整理资料一边思考课程相关问题,然后回到课堂上对这些问题提出看法,最后由教员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

四、“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的预期效果

目前,虽然军校“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还只是在初步实验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具体的效果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一)学员思想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

“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能够推动学员运用已经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认识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在教员的指导下,学员可以将搜集到的资料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加以分析、概括和总结,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会大大提高“纲要”课的教学质量。同时,“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也能引导学员逐渐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作风,有利于学员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客观正确地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历程,掌握历史发展规律,认清自身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学员对国情军情了解进一步深化

习主席指出,广大青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2]。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都进入了新时代,凸显新的时代特点。通过“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能够引导学员走进社会,在与普通民众的接触中,进一步深化对国情、军情和民情的了解,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规律的认识把握,进一步深化对当今中国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认识把握。

(三)学员综合能力素质进一步拓展

“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对学员的能力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学员的能力素质也能够得到各方面的锻炼。访谈对象的确定、问题的设置、时间地点的安排、交通住宿的协调等,是对学员组织策划能力的考查;执行访谈的各个环节,包括访谈前的准备工作、访谈中的执行工作、访谈后的善后工作都需要群策群力,是对学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访谈可以帮助学员掌握与不同人群交流的技巧,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理解能力,是对学员人际交往能力的检验。

五、结论

习主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历史教学不应该只在象牙塔中进行而困于三尺讲台,教员有责任和义务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而是多门学科知识的交叉整合[3]。“纲要”课口述史教学实践能够让学员走进历史现场,将他们感受最鲜活、最真切的历史资源引入课堂,从而使“纲要”课教学变得更丰富、更生动、更有感染力。“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4],这正是实践的魅力所在。

[ 参 考 文 献 ]

[1] 杨银祥.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41.

[2]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3] 李文珍.高校思政课多学科交叉教研探讨[J].大学教育,2019(7):121-123.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纲要创新教学模式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