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对策分析

2022-07-24 23:04宋丹霞秦陇一刘芩
大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问题与对策创新能力

宋丹霞 秦陇一  刘芩

[摘 要]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低于预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创新能力培养并未有效融入专业教育体系。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辅以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专创融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教育范式改革、三位一体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创融合教学体系重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和教学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创融合;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5-0216-0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训练、教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但部分学校仍然存在口号多于行动的问题,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脱节的主要原因,着力促进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大势所趋,也是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界定及测评

目前,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界定及测评,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定义虽然说法不一,但都认为创新精神是在实践开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活动方法和构建新的理论的科学精神、心理特征,是人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1]。創新能力是一种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精神则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关于创新能力的测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测评体系模型,按照测评维度划分,主要可分为三元观以及多元观。三元观是指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评维度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创新思维和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多元观是指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素划分为三个以上的具体能力要素,如陆静丹、陈培玲(2011)提出的包括信息处理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方法技能、创新成果物化技能、观察力、想象力、探究力等在内的基于SEM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2];徐昊翔、魏彬(2017)提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评维度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3]。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对创新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三者为递进关系,由此构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测评模型(见图1)。创新知识储备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创新知识和交叉知识,并以信息检索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为支撑,培养大学生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活力化;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标新立异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则是将创意转化成现实的重要一步,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应变适应能力等。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为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状,基于以上所构建的学生创新能力三维度模型,笔者于2020年3月通过问卷星对广州大学的部分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44份。其中有362人来自商科类学院,82人来自其他学院;男生133人,女生311人。调查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测评以及专创教育融合实施现状两大部分展开,创新创业能力测评包含了创新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三大核心要素,其二级评价指标得分如表1所示(数据以李克特五分量表计算平均分)。

从调查结果来看,广州大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创新思维方面,理解能力得分最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的得分并列最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其理解能力通过多年的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好地训练,整体上偏差不大,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更具综合性,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由表及里。因此这两种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创新知识储备能力方面,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分最高,交叉知识和创新知识并列达到了二级指标的最低分。由于专业知识是本科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且广州大学提高了补考、重修的门槛和条件,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但由于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各学科的交叉性相对较低,交叉的内容分散,知识融合的程度不高,导致学生的跨学科交叉知识和创新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了该方面二级指标中的最高分,表达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相对较低,得分较为接近。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广州大学商科类课程的教学多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作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好地训练和提升,同时学校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对于“三创”能力教育类则要求至少修够2个学分方能毕业。该规定使学生对实践类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高,调查中有57.65%的学生有参加1次以上的创新创业比赛活动的经历。但同时学生参赛的目的多具有功利性,调查显示有80.47%的学生参赛是为了获取第二课堂学分,因此参赛的质量并不高,其中仅有35.94%的学生有获奖经历。

上述调研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专业教育范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创融合教育范式尚需改进和完善。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指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创新能力培养依托科学的专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专业教育也要通过变革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在大学生专创融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理解有误

一些高校错误地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等同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把培养“小老板”型创业者等同于创新创业教育,由此产生一种运动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潮,也导致部分学生为了完成学校对学生成长规划的要求或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二课堂学分,盲目地选修一些创业课程,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比赛,这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误解[4]。

(二)把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等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本次问卷调查中,约有76.35%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是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全方位、多层次和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创业大赛仅仅只是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开办一个创新创业学院、创业管理专业或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更重要的是教育范式的大变革,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三)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目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范式在高校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63.06%的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培养的创新能力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然而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后,并没有机会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实践的积累和领悟,过度强调课堂教学而缺乏与现实环境的融合,往往只是“坐而论道”。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范式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范式的重点在于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

(四)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已不适应专创融合教育

目前,部分高校课程的评价体系仍以考核“记忆类”知识点为主,考核难度不高,但这种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关注的是学生的低阶思维能力。而专创融合教育旨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的专业教育中,考核内容更加重视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其评价体系应充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专创融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形成

想要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需要建立专创融合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学环境和氛围,提供完备的教学设施,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根据调查,有52.48%的学生认为缺乏教师的指导是影响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由于专创融合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高校专创融合的师资队伍人数较少,教师团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兼具理论、实践及科研能力的教师更是不多。

四、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 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和家国情怀教育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前提

大学生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不仅要聚焦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教育,塑造非功利主义价值观。高校要坚持“使命导向”,对学生讲人文精神,通過倡导胸怀天下来鼓励大学生肩负起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德育教育方面,高校应更加重视隐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增设课程思政以及商业伦理教育,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充分利用环境、劝诫、榜样、体验等方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还可以借鉴和参考 “SEI型”人才培养目标,“S”(Strategy)是指具有战略创新视野;“E”( Entrepreneurship)即企业家精神;“I”(Innovation)即创新精神。“SEI型”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广阔的知识面、长远的战略目光和清晰的创业规划,善于抓住市场机遇,具备强大的团队精神,能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推动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重构[4]。

(二)改革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范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范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主”的专创融合教育理念和教育范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这一观点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起了挑战。2018年6月我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应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5]。因此,在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高校须从“课堂、教师、教材”的“老三中心”,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的“新三中心”转变,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6]。

(三)构建“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式专创融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既要注重专创融合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专创融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科学研究,构建“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融入创新创业知识的专业理论课程为起点,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学习,积累专业创新和创业所需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互动,实现理论正向促进实践和实践反馈调节理论的关系。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基于自身的课题研究及专利成果,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解决问题,实现团队的协同创新。同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案例分析、论文撰写、教材编写,实现知识创新,同时反哺教学,最终实现专创融合的“理论—实践—研究”在微观系统内的有机融合。

(四)重构专创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合理的专创融合教学课程体系,应当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科学合理。重构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授课方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四个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分年级、分水平、分层次递进式设置和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应将“双创”教育理念和内容全方位融入专业教育过程,做到结合专业、分类施教;在授课方式改革方面,应从传统的单一的线下课堂讲授模式,转变为翻转课堂、线上慕课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上,应鼓励专业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和态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问卷调查,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65.54%的学生偏好“项目参与式”,有57.21%的学生偏好“启发互动式”,有56.76%的学生偏好“游戏体验式”。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希望在课堂上有更高的自主性、参与性、互动性以及灵活性。因此除课堂讲授外,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行动学习、游戏体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五)改革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与方法

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学习评价更注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能力提升较少关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因此专创融合教育的学习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评价方式的创新性和多维性,以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做到客观全面,与时俱进。在评价主体改革方面,应充分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多主体评价方式,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在评价指标维度方面,应尽可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借助先进的教育应用软件和慕课平台收集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线上学习与讨论、阶段性测试等相关的学习过程信息,科学、透明地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在评价标准的设置方面,可参考金课“两性一度”的评价标准,设置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目标,以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六)完善专创融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专创融合教学体系顺利实施、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主要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与设施、校园文化氛围、师资力量四个方面。一是构建开放交流的多场景教学环境。在校园内构建更多的开放交流空间,如图书馆讨论室、智慧课室、交流空间等,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可以交流互动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二是加强教学资源和设备的管理与维护。高校应投入资金更新教学设备,并进行良好的日常维护。同时大力建设慕课等线上平台的丰富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支撑。三是构建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营造敢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不怕挑战与失败、不断创新的精神。打造互动型、体验型、开放型课堂,推动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关系向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转变。四是提升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可以通过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評价体系和考核制度,送教师外出学习培训,邀请校外专家与企业家到校进行“双创”导师交流合作等方式帮助教师开阔视野、与时俱进,以自身素质的提升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五、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支持、社会参与、高校实施和学生融入的良性格局。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国家对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部署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7],让创新的基因根植于学生之中,培养、造就更适应和引领创新发展的各类人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入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韦玮.略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测体系的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8(2):85-87.

[2] 陆静丹,陈培玲.基于SEM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J].统计于决策,2011(3):71-73.

[3] 徐昊翔,魏彬.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2):130-131,134.

[4] 魏江.小老板型创业教育要谨慎缓行![EB/OL].(2017-07-20)[2020-09-20]. https://www.sohu.com/a/15872864

5_712209.

[5]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6] 田昕.“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1):13-17.

[7]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责任编辑:李香莲]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问题与对策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