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下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

2022-07-24 23:04谢元敏宁利川朱文琼李公法白东旭
大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培养

谢元敏  宁利川 朱文琼 李公法 白东旭

[摘 要]文章根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际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构建了一个研究生双导师制改革探索体系: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并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导师遴选与考核机制,建立双导师学习培训机制等,并在培养过程中进行实时动态反馈。该改革体系在加入实时动态反馈后,能够有效促进培养方式的不断改进,促使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实践性。

[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5-0237-03

一、研究背景

双导师制是指一位学生拥有两位导师:一位是由高校指定的学术导师,即校内导师;另一位是由企业或长期从事相关专业的实务工作的教师负责学生的校外指导,即校外导师。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早产生于美国,而双导师制最早也是产生于美国的职业学位教育[1]。1999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合作育人模式,双导师制正式进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2009年,教育部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2],自此,双导师制进入试验、探索阶段。

2010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要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3]。2015年,教育部要求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双导师制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4]。

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考生规模的扩大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截至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已经基本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人数持平,并且有明显超越学术学位研究生人数的发展趋势。

在今后一個阶段,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双导师制发展将进一步按照“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要求进行[5]。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双导师制也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

机械工程本身是一个老牌专业,与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都息息相关。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随着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中国与世界越来越需要机械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专业型高学历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进行双导师制改革,尤其是进行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改革与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现状

(一)研究现状

2009年以前,国内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研究很薄弱。自2009年起,随着各类有关文件的出台以及在职研究生纳入全国统考后,双导师制才渐渐开始得到各个高校、培养单位的关注。

双导师制自实施以来,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始进行有效探索,但仍然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其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双导师制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缺乏有效的实践探索,有关对策建议的提出还不具说服力,双导师制的相关文件还有待出台完善,而且大多数对双导师制的研究分析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缺乏数据的引用与分析,缺乏实践反馈,缺乏代表性。

有的双导师制改革只以具体的某个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就具体的某个专业进行研究的还较少,现在仍然缺乏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改革研究,故而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教育进行改革探索是很有意义的。

(二)应用现状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结构得到了逐渐优化,其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国在校研究生的数量迅猛增加,但是在学生数量增长的同时,导师数量却增长缓慢。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导师既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二者进行“无差别式”培养,部分学校的“差别式”培养趋于形式化[6]。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注重实用性、实践性,注重引导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应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能够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快速有效地运用到实际中去。

笔者结合武汉科技大学的相关实际情况,并与其他高校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双导师制的实施存在以下几个不足情况:其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与校外导师交流少、见面少;部分校外导师因忙于自己的工作存在挂名现象,部分高校的双导师制流于形式。其二,校外导师的遴选与考核机制亟须完善。学校在制定校外导师的遴选与考核条件时过于注重学历与职称[1],缺少对其专业能力、素质进行考察等。其三,企业方面的导师缺乏教学方面的经验,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且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实习的内容大都是其在学校所研究的课题,与企业导师的专业实践特长不对口,指导作用不明显。其四,双导师的职责不明确,培养方案里的相关规定不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时间有限,缺少时间去进行实践研究,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甚至没有去企业实习的时间。缺少学校、学院及学科三个方面的制度保障,缺乏规划管理。

根据上述应用现状及落实情况,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双导师制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体系。

三、培养体系重构

本研究针对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积极制订改革方案,对原先的培养体系进行重构、完善。重构完善后的培养体系更加注重校企协同培养,更加注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该体系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全程贯通式培养模式,并增加了反馈机制,学生毕业后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反馈,不断优化这个培养体系。基于双导师制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改革措施

我们要从管理机制及政策上对双导师制改革给予支持,因此我们要加强体系建设,完善培养方式,做到有监督、有保障,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开展互动交流和协同指导。为了让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接受更好的实践教学,校外导师还应该加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与考核中。校内导师要深入实践,考察校外实习基地,根据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

与相关企业搭建平台,建设实训基地,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师生之间的沟通壁垒。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都要积极与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整合校企资源,引导、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拓展实践教学环节的广度和深度。

(二)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培养机制

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保障。落实聘任制,打破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确保导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明确责任划分,规范完善制度保障,形成多元主体认同的制度体系[7]。

校外导师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中,校内导师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实践中,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一起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学校和企业全力配合,优化各类奖助学金政策,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三)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和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导师遴选与考核机制,优化导师评价与激励机制。挑选优秀的企业行家与高校专家对双导师定期进行考核遴选、滚动聘任,不断调整完善其薪酬补贴和奖励办法,提高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与管理的积极性、实效性。

(四)加强校外导师的培训和双导师的合作交流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8]。确定校外导师后,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提高必要的教学指导能力和与校内导师合作育人的能力,充分发挥双导师各自的优势,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好的指导,提高其培养质量。

(五)实行实时动态反馈机制

一种培养方式、培养体系的优化与改进,需要教师与学生实时动态反馈实施效果。通过定期对教师、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增加反馈途径,增强教师与学生对教育改革的参与感、获得感,同时增加毕业生向母校建言献策的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的实际经历与体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有着很好的参考意义。增加实时动态反馈环节,使得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改革体系成为闭环系统,能够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快速、准确地进行反馈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

五、改革效果

武汉科技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产学研合作号召,深化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改革,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笔者所在学院每周组织一次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邀请教学名师与学术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拉近学生与专家名师的距离,使学生加深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增强学术氛围。

改革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更加科学有效,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得到更好发展。目前,武汉科技大学每年都有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赴企业进行实习锻炼,这样可以提前让其适应社会,使其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与企业、实践基地等建立培养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

基于双导师制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只有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能使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注重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使其培养工作更加富有专业性、实用性、实践性。

六、结语

机械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有深厚全面的理论素养、卓越的工程软件应用能力以及很强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要求,更加注重专业实践教育[9-10]。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并使其不断完善。

本次改革探索基于笔者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探索了一种具有机械工程特色的双导师制改革体系,即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双导师遴选和考核机制,加强双导师的培训,并增加动态实时反馈机制,不断实时优化培养体系,以不断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學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杨超,徐天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协同机制探索: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77-82.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03-19)[2020-08-03].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

_82629.html.

[3] 王焱,董增川,刘平雷,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75-79.

[4] 张芳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双导师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14):10-13.

[5] 李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机制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9):4-6.

[6] 曹二磊,张立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15(8):75-78.

[7] 石卫林,程锦,文永红,等.双导师制实施困境成因与改进的质性研究:以S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75-80.

[8] 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9(5):64-69.

[9] 杨超,徐天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教育,2019(1):66-70.

[10] 谢元敏,宁利川,朱文琼,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优化研究[J].高教学刊,2020(21):50-52,55.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培养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