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独酌》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2022-07-24 12:08高廷
今古文创 2022年26期
关键词:诠释比较研究

【摘要】 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飘逸潇洒、意境奇妙,是其代表性古风诗之一。该诗已有中外译者的多个英译本。以王宏印基于翻译文本分类对严复“信达雅”译论进行的现代阐释为框架,对许渊冲、韦利和小畑熏良的唐诗《月下独酌》英译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事理层面许译更为真实,在语言层面,韦译和小畑译更加突出,在风貌层面许译和韦译更具鲜明特征。总体上,作为典籍英译作品,韦译略胜一筹,更富诗意。

【关键词】 汉诗英译;《月下独酌》;“信达雅”;诠释;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2)26-009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31

一、引言

在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古典诗歌外译构成了翻译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容忽视。唐诗代表性诗人李白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已有英语译文。

例如,《月下独酌》的英译本就有30多个,包括我国许渊冲、英国阿瑟·韦利(Arthur Waley)和日本小畑熏良等文学翻译家的译作。这些译本有何不同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翻译批评个案和整体研究。译学界对李白诗词英译的比较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有不少对《月下独酌》的不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的成果。通过梳理该诗英译的研究成果,尚无从传统的“信达雅”译论现代诠释的视角进行的比较研究。

本文尝试以王宏印基于翻译文本分类对严复“信达雅”译论进行的现代阐释为框架,对许渊冲、韦利和小畑熏良的唐诗《月下独酌》英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研究问题是三个译文在事理、语言和风貌三个层面的差异具体呈现情况如何。

二、基于王宏印对“信达雅”现代诠释的研究框架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大力引进西方译论的同时,国内翻译学者也开始对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以下简称“传统译论”)进行更加深入、系统地探讨与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已产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王宏印在其《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等论著中对严复“信达雅”的现代诠释尤为引人注意。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植根于中国传统写作理论,可谓是我国翻译界的长盛不衰的中心议题之一。但从实际应用来看,该译论作为翻译标准存在着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严复并未对“信达雅”进行严格界定,至今人们对三个字的确切含义和所指争论不休。王宏印(2017)认为,若要彻底超脱经典和现代阶段的传统译论研究路径及其局限,应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理论阐释和现代转换,而对传统译论进行现代转换是建立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必要理论准备。因此,他以建设中国现代译论为目标,在其《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等著作中对“信达雅”进行了现代诠释。

他首先依据文本是以表现世界为主,或以再现世界为主将要翻译的文本大致分为两类——再现类文本和表现类文本,然后,对严复的翻译标准增加了二级概念,结合不同文本的翻译对“信达雅”进行了诠释,以提高该翻译标准在当代翻译批评活动中的可操作性。再现类文本主要指如新闻、科普性文本等实用性文本。表现类文本则指文学文本和多以审美为意图的艺术性文本,如诗歌和关于绘画、舞蹈等的文本。诗歌是最具艺术性的作品,属于典型的表现类文本。王宏印(2010:246-248)认为,就表现类文本的翻译标准而言,“信达雅”之中,“信”是事理要求,“达”是语言要求,“雅”是风貌要求。表现类文本的翻译要求在“信”的方面应真实、充实、适度,在“达”的方面应形象、得体、新颖,在“雅”的方面应音美、形美、义美。事理要求,即内容层面是否形象逼真,不掺杂异域文化;语言要求,即遣词造句是否得体、新颖;风貌要求,即音美、形美、义美。音美要求译作语言选词音韵和谐、抑扬顿挫;形美可通过词组的搭配、句段的排版以达到审美效果。义美则在音美与形美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具感染力。另外,综合来看,三者之中,“达”必须基于“信”,而与“雅”相符合,在翻译实践中应力求三者兼备,辩证统一(石英、翟江月:2019)。由此构成本文对《月下独酌》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框架。

三、从“信达雅”现代诠释下评析《月下独酌》的

三个英译本

《月下独酌》中蕴含诸多中国文化词,这就要求译者在选词、遣词造句和整体行文方面需谨慎推敲。基于王宏印对“信达雅”的现代诠释,从事理方面,即内容方面是否忠实于原文文化事实,语言层面,即选词和造句是否精确,风貌层面即语言的整体行文是否达到了译诗的音律和谐等三方面对三位译者的《月下独酌》英译本进行评析。

(一)“信”:事理层面

“信”主要涉及译文在内容方面要与原文相契合,力求译文真实、充实、适度,力争做到形象逼真可信,要像原作一样内涵丰富、表达适度。

例1:……明月,对影成三人。

许渊冲:the Moon who blends—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韦利:the bright moon—For he, with my shadow, will make three men.

小畑熏良:Ho! We’re a party of three, I say .

中国文化中亦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诗人往往用“月”指代“嫦娥”“素娥”“婵娟”等,如晏殊:“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礼记·礼器》中这样记载:“大名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钱兴奇,20011:549)韦利和小畑熏良将“月”处理为“he”,许渊冲则处理为“her”。因此,只有许译本更符合中国古代诗歌中“月”的女性形象。另外,韦利和小畑熏良对诗中的“月”大多直译为“the moon”或“the moonlight”,略失唐诗韵味,许渊冲将其处理为“Moon”,体现出了“月”在古代诗歌中的“升华”,形象更逼真可信,译文更富于内涵,同时也使译本更具可读性。韦译本中的“men”过实、过于具体,小畑译文则偏于轻快、口语化。

(二)“达”:语言层面

“达”的具体要求主要表现为译文要选取适当、精妙的词汇和结构进行翻译,体现出原作语言运用的独特之处,既要与原作的功能语气相符,也要与其表现手法相契,发挥译文本的审美作用。

例1: 举杯邀明月……

许渊冲: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韦利:Raising my cup I beckon the bright moon,

小畑熏良:I call and lift my cup to his brightness.

“邀”字在本诗中指代“邀请”之意。小畑熏良将其处理为“call”,亦有“呼喊”“喊叫”之意,未将“邀”字的含义表达出来。相反,许渊冲和韦利的选词更准确,无声胜有声。许渊冲译本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心理含义。韦利将“邀”英译为 “beckon”,《新牛津英汉大词典》对“beckon”解释为“make a gesture with the hand, arm, or head to encourage or instruct someone to come nearer or follow”(以手、臂或头鼓励或命令某人靠近或跟上)。运用“beckon”似乎让读者身临其境去欣赏诗人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共饮的场景。因此,韦利的译本更符合诗歌中的情境,选词更细致入微。

例2:我歌月徘徊……

许渊冲: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

韦利:To the songs I sing the moon flickers her beams—In the dance…

小畑熏良:I sing, the wild moon wanders in the sky .

《古代汉语常用字词典》对“徘徊”的解释为①来回走动或往返,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②犹豫不决。(钟维克,2016:279)因此,诗中“徘徊”应择取第一种含义。韦利将其英译为“flickers her beams”,《新牛津英汉大词典》对“flicker”的解释为“the sudden release of a bent figure or thumb, especially to propel a small object”(手指或拇指轻弹,犹指小物体),但文中并无此意,因此韦译本不够忠实于原诗歌。小畑熏良和许渊冲分别将其英译为“wander”和“linger”,《新牛津英汉大辞典》对“wander”的解释为“walk or move in a leisurely, casual, or aimless way”(漫步、闲逛、漫游),对“linger”解释为“stay in a place longer than necessary, typically because of a reluctance to leave”(因不愿离开而逗留)。因此,许译本和小畑译本在选词方面更加形象,更与原诗歌的意境相符。

(三)“雅”:风貌层面

“雅”要求译文在音、形、义三方面都要“美”。古典诗歌翻译不是一般的文学翻译,而是作为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应用典籍译文的评判标准来评析诗歌的译文。当然,完全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音”和“形”的特征几乎不可能,而典籍英译本要适当体现原文音律和谐的特征。

例1: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许渊冲: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

My Shadow’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

韦 利:To the songs I sing the moon flickers her beams;

In the dance I weave my shadow tangles and breaks.

小畑熏良: I sing, the wild moon wanders the sky.

I dance, my shadow goes tumbling about.

诗歌讲究平起与仄起,对仗工整。三位译者的英譯本中,小畑译本基本上体现了原文的整体风貌,达到了“义美”的效果,但未体现出在“音美”与“形美”方面的探索。许译本“song”与“along”压尾韵“ŋ”,译文忠实于原文,达到了“音美”与“义美”相结合的效果,但译文在“形美”方面却稍逊些。韦译本整体句式工整对仗,其中“flickers”“beams”“tangles”“breaks”、均以清辅音“s”结尾,属于准押尾韵。同时这四个词也将“徘徊”与“零乱”的动态之意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做到了“三美”的完美结合。因此,韦译本更符合“雅”的要求。

四、综合分析

整体来看,许译文选词整体上更忠实于原文,将诗歌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译文中再现了出来,更符合事理层面的要求。译文每两行压相同的尾韵,将诗歌的音韵和谐特征也进行了保留,也基本符合“雅”——风貌层面的具体要求。但是译者并未进行再创造性的翻译,因此在“达”——语言层面稍逊一些。韦译本在选词方面进行了再创造,更符合“达”的具体要求,同时译文也基本上符合“雅”的具体要求。

另外,韦利在英译“暂伴月将影”中将“月的影子”视为“slave”(奴隶),有悖于原文的含义,因此他的译文在“信”方面有待提升。小畑译本中译者的主观性较大,译本的改动幅度与自由度也很大,整体在王宏印对“信达雅”现代诠释的框架下略次于许渊冲与韦利的译文,但整体行文在“达”方面值得深入探讨。

五、结语

王宏印从构建中国现代译论为出发点对“信达雅”的现代诠释对翻译批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提高了该翻译标准的可行性。本文通过运用王宏印对“信达雅”的现代诠释,对许渊冲、韦利和小畑熏良的《月下独酌》英译本在事理、语言和风貌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总体来看,许译本更忠实于原文,易于读者理解,在“信”方面更为突出。小畑译本中译者的主观性较大,译文在“达”方面较为突出。相较而言,韦译本则在“达”——语言层面更胜一筹,更符合其基本要求。本文旨在对《月下独酌》的三种英译本进行比较探索,以期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因此在运用传统译论的现代诠释框架下进行译本比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淳柳,王书亭.从当代译学研究看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2):93-96.

[2]刘正中,王曉农.中国传统文论典籍翻译批评基本标准初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3):56-58+75.

[3]石英,翟江月.从王宏印对“信达雅”的现代诠释看《易经》古歌英译——以第十四卦“大有”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0(06):36-40+47.

[4]钱兴奇.礼记·礼器[M].长沙:岳麓书社,2001.

[5]王宏印.英汉翻译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6]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大连:大连海事出版社,2017.

[7]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4.

[8]余霞,王维民.诗歌翻译中意象的语义场视角阐释——兼析李白《月下独酌》四种英文译本[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3):66-73.

[9]周蓉蓉.《月下独酌》韦利、宾纳英译本比较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2):66-68.

[10]钟维克.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高廷,女,汉族,山东菏泽人,鲁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诠释比较研究
当代纤维艺术材料语言发展研究
论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设计对文化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