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座公园绿色魔都

2022-07-24 23:45应琛
新民周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大宁公园上海

应琛

晨雾消散,上海迎来新的一天。

在大宁公园内,约一万平方米的荷花池边已经围着不少拍摄和观赏的游客。作为浦西市中心最大的绿肺,大宁公园自开园后就备受市民的青睐,是市民茶余饭后、节假日休闲的首选。

随着人们对优美生态绿色环境需要的日益增长,摩天大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不再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标配”,“城市建在公园里”才是最“IN”的指标。

去年,《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明确了上海的铺绿方向:“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聚焦环城生态公园带、千园工程等重点工程,到2025年实现全市各类公园数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

家门口的社区公园、转角处的口袋公园散落在城市空间中,小巧精美令人眼前一亮;乡村公园和郊野公园百花竞相绽放,大型标志性森林公园则浓荫蔽日……一座“千园之城”正渐行渐近。

炎炎夏日,一池荷风带来满园莲香。荷花池边,杨万里笔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动感美尽收眼底。信步园中,应和着雅致的小桥、围着山石的水岸、微风拂动的柳枝……每处荷花盛开的场景都仿佛是一幅幅画儿。

众多爱好摄影的游客特地带了变焦镜头来捕捉荷花的姿态。一名游客表示,这片在市区公园中的荷花可以说规模是很大的了,“各个时段都有不同的美”。

大宁公园相关负责人在《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大宁公园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最早确定的三大绿地(世纪公园、黄兴公园、大宁公园)之一,“当时,我们叫大宁灵石公园。后来,原广中公园也归并进来”。

据介绍,公园总体是叠山依水的造型,景区分“中、上、西、南”四个位置,每处景色都不一样。3月到5月是大宁公园花期最艳丽的时候,主要品种有腊梅、梅花、樱花和海棠。

“这些年,通过举办郁金香花展,郁金香也成了我们的品牌花卉。每年3月下旬开始的花展期间,会有上百种郁金香分布在公园的北门和罗马广场。”园方表示,秋天的大宁公园同样处处充满惊喜——水杉、红枫、银杏换上了斑斓的外衣,为公园带来一抹亮色。

按照上海建造公园城市“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要求,以及为了做到公园“四季有花,四季如春”,丰富公园功能内涵,大宁公园重点打造了荷花池这一生态景点。自2020年建成后,荷花池就成了公园的网红打卡点之一,最佳观赏期在每年的6月至9月。

“除了荷花,我们也会种植一些别的水生植物,如睡莲,前几年还有王莲。”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荷花池是公园打造生态景观的重点开发区域,“随着游客的需求或公园生态系统的调整,我们会调整别的水生植物,但荷花肯定是主打品种”。

如今,平日的大宁公园主要服务于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市民;而每年郁金香花展期间,全上海的市民和游客都会特意前来赏花。

除了在绿化景观上做文章,大宁公园还在不断提升园内的设施设备。

2020年,市体育局、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上海市公园绿地市民健身体育设施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化城市“体绿结合”,充分拓展公园绿地公共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工作。同年10月初,大宁公园市民健身长廊正式投入使用。

大宁公园重点打造了荷花池这一生态景点。

这条始建于2011年的健身长廊焕然一新,不仅增加了许多设施、设备,还将原先裸露泥土的区域,全部用塑胶跑道和鹅卵石覆盖。

据园方介绍,公园对整个长廊进行了布局的调整。从幼儿的儿童娱乐区,到青年的健身塑形区,再到老年的休闲锻炼区域,还增加了惠民的羽毛球场,从各个方面满足了市民跟游客的健身需求,“在没有疫情正常开放的时候,这里每天早晚和周末节假日是公园人气最高的区域之一”。

记者看到,健身长廊的力量健身区覆盖了推胸、推肩、蹬腿、深蹲等力量训练方式的器材。对于附近喜欢“撸铁”的年轻人来说,健身房不再是唯一去處。而四代塑木健身区则主要面向老年人群体,除了配置传统器材外,还搭配有智能健身设备,通过立柱显示屏实时显示运动数据。

场地中全部器材设有使用说明,使用者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示范视频。更贴心的是,这里还专门安装有挂衣架,为市民锻炼提供便利。

升级改造后的健身长廊实现了自然生态与体育运动的对话,提升公园品质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市民的幸福感,而这里同时也是公园积极探索“体育+”运营模式的载体之一。

据透露,未来地铁20号线的两个站点将建在大宁公园内。“就在原广中公园的位置,等地铁的规划方案做好后,我们也会对出入口进行景观设计,让它更好地与公园融合。”园方表示,在“十四五”期间还会对老广中公园的景观做整体的改造提升,不断深化大上海“生态之城”绿色基底,为全面提升生态景观和服务能级贡献智慧和力量。

方寸之间见精巧

相对于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大宁公园,白遗桥公园可以算作是静安区众多公园中的“萌娃”,2020年,作为“社区公园”刚被纳入城市公园名录。

白遗桥公园得名自彭越浦河上的白遗桥,位于彭越浦两岸,南起靈石路,北至汶水路,总长约960米。公园以两道(跑步道、散步道)为主线,以水杉与小兔子狼尾草的组合为主体绿化,串联南北3段东西5个地块。

大宁公园健身长廊。

公园园长蒋纯禹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为满足周边市民游憩休闲的需求,对原来的社区绿地作了“公园化”的升级改造,沿线设置了亲水平台、休息廊架、儿童活动场地、主题花园、健身场地等景观节点,“点、线、面的结合,营造出了一座自然生态的滨河带状公园”。

走进园内,香樟、北美枫香、金森女贞、樱花、紫薇、八仙花等丰富的植物配置,与银杏、水杉等共同形成“春景秋色”的园林景观,让公园充满生机。而其设计思路,以生态化、生活化、景观化、特色化为理念,发挥水体在城市中的生态、生活与景观功能,重塑了水乡特色,让公园显得既有现代感,又不失自然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初夏,白遗桥公园内的月季花谷便迎来盛放的季节。公园“以绿篱为框,品种月季为画”,种植了品种月季5000余株,远看犹如版画色块明亮,近看品种月季花形优美。而一堵由安吉拉(藤本月季)铺满的花墙更是极具视觉冲击力。虽没有玫瑰的浓郁,也缺少牡丹的华贵,但粉色的花瀑倾泻而下,花朵硕大,花色艳丽,甚是美丽。

白遗桥公园。

白遗桥公园。

2021年9月,上海首座高线公园——百禧公园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正式开放。

到了秋季,则是白遗桥公园内多个观赏草品种的最佳观赏期——小兔子狼尾草、矮蒲苇、芦苇等相继抽穗、竞相绽放,争先恐后地向秋天展示着自己最美的身姿。

其中,小兔子狼尾草株高15至30厘米,是最低矮的观赏狼尾草,株形娇俏可爱,适合大片种植,因本身较为柔韧,随风舞动如金色麦浪,煞是好看。而矮蒲苇白色的花序大而美丽,三五株一丛高高竖立在河边或步道旁,风一吹,所有花序都朝同一边倾斜,秋日氛围感即刻拉满。

“近几年,各种草系植物的运用使得公园内的景色更加趋于自然,让大家在身边就能体会到自然的野趣。”在蒋纯禹看来,草类植物虽然没有美丽鲜艳的花朵,但其变幻无穷的花序也能产生独特的美感。

此外,为了拓展公园的景观层次,公园内的厕所、栏杆、座椅等都重新精心设计,与绿化景观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出精致化、小巧化的公园景观特色。

于是,之前被众人时常遗忘的城市角落,蜕变成了颇具人气的网红打卡地,兼具文化、休闲、体育等多重复合功能,不仅提高了周边环境品质、丰富了城市景观面貌。除了周边居民,附近园区内上班的白领也喜欢在午休或傍晚来此休闲游憩。

不过,从绿地变为公园,其管理运营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过一些“摩擦”和“碰撞”,比如居民遛狗、广场舞扰民等。由于紧邻交通干道,对于“非机动车入园”“着装不文明者进入”等问题的管理也存在天然劣势。

好在作为上海市第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蒋纯禹深谙群众工作方法。他表示,公园管理者就要用好一双眼睛一张嘴,看问题、说问题、解矛盾,用耐心和诚心赢得居民的真心。

“对于居民反映的问题,或满足不了需求,我们就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如果一时间无法解决,我们就要耐心地向大家解释原因。”蒋纯禹说,群众看到自己的意见诉求被重视、有反馈、最终得到解决,就会对管理方更加信任和认可,“接下来,我还准备在公园里添置一些饮水设备,更好地服务市民游客”。

全域公园,无界融合

无论是老公园的改造提升,还是新公园的建成开放,都是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不是文字顺序的简单调整,而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建设“千园之城”的背后,是为了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提升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园融合度。

2017年12月15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其中便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根据上海2035总规的要求,上海开始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各项专项规划。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视察,在成都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同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强调:“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公园城市”的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就此提出。

“我们当时正在做上海市的生态空间规划,就已经注意到了‘公园城市’这一新的指示。”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规划发展处副处长张莹萍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但考虑到建公园城市,上海在资源禀赋上并没有自然山水城市那么好,而且它的人口密度高,用地也很紧张,“想建公园城市,势必会受大家更多的质疑,或是会有一些顾虑。但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条件,更需要这样的发展理念”。

于是,在最终发布的《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中,明确提出践行“人民城市”、“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打造“公园体系、森林体系和湿地体系”三大体系,引领上海成为国际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标杆。

“绿地、森林、湿地是生态的三大要素,尤其湿地还是上海的特色。为了让这些自然要素最终能为上海2500多万人口服务,我们希望是能够以公园这种形式呈现出来。”张莹萍强调,上海建公园城市,并不是要去跟自然山水城市比资源禀赋,而是指城市能为市民提供更多可使用的绿色公共空间,“这些空间的建设要按照公园的标准,以提高它的品质,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同济大学公园城市与景观治理有机更新研究中心主任金云峰教授对此颇为认同。在他看来,这些年上海越来越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公园城市的理念恰恰体现了城市对人的这种人文关怀,“是要在上海全域范围内,提供更多市民可达性高的,人人都能公平享有,且环境宜人的公共空间,从而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统筹和谐”。

而《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都是对上海生态空间建设的具体落实。

1000座公园是个什么概念?截至2020年底,上海公园数量为406座。也就是说,在5年里,上海总共要“上新”近600座公园,年均新增100座以上。这对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是一项艰难的挑战。

奔着这一目标,上海全域挖潜——

在城区,聚焦新城、重要功能区、主城区和中心城区,通过新建、改建一批具备规模、功能完备的城市公园,提升地区环境品质和城市竞争力;结合“一江一河一带”建设等主题新建或改建一批社区公园;聚焦中心城、新城公园绿地服务盲点问题,改建或新建300座左右口袋公园。

在郊区,依托大型森林资源改建50座左右开放休闲林地公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利用现状森林、湿地、田园、水系等生态资源,服务城乡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规划布局20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基本实现出门5—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

截至2021年底,上海各类公园数量增至532座。这标志着,“千园工程”推进实施进度已经过半。

事实上,比空間建设更难的,是公园品质的打造与锤炼,是让市民切切实实感到“家在公园中”的美好。

为避免“千园一面”,上海提出“公园+”与“+公园”建设。“公园+”,就是要突出每个公园的特色和个性,面向所有人群的空间需求,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等各类功能的有机融合。“+公园”则是要以公园为基底完善绿色开放的城市空间,推动城区、园区、街区、校区、社区、乡村的品质提升。

金云峰则认为,上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完全可以开发建设更多具有现代意义的多题材专类公园。“专类公园其实是城市历史文脉、记忆中的重要的支撑,基于城市的特色资源、主题内容和形式,可以完善或补充现有的公园体系。”他表示,比如上海有很多工业遗址,就可以建造一些工业遗址的专类公园,“还有历史事件的专类公园,以及红色记忆的专类公园”。

“全域公园,无界融合”,这是上海公园城市建设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张莹萍进一步解释道,所谓全域公园,就是以建设“公园中的城市”为理念,按照既有绿色又有彩色,既有绿化又有文化,既有森林又有园林,即可视又可达的要求,全力增加绿色开放空间,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无界融合,则更为重要。“我们也在探索。原来的城市建设,不论是工厂、单位还是学校、小区,都是通过建设围墙来实施管理,甚至我们很多公园也是有围墙的。将来这个‘界限’需要打破,上海才可能贡献出更多的公园绿地。”张莹萍透露,市级马上要出台的《上海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就是想从这些方面去引导,“对于重点地区、成片开发区域,鼓励开展整区域景观设计,推动区域内公园绿地、道路绿地、河道绿化以及地块内绿地空间的统筹布局,形成无界融合、渗透贯通、优美宜人、舒适便捷、设施完善的绿色开放空间。通过土地出让条件来约定环境景观设计条件,要求跟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城市的建筑、道路等各方面就好像都是在一个公园的场景下”。

挑战肯定会有,但上海正在积极尝试。人们惊喜地发现,上海展览中心去年底启动了建成以来最大规模“拆围栏”——保证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落实所在区域的公共空间开放,提升景观品质、完善配套设施;而华东政法大学也将原本分隔校园与河滨步道的围栏全部拆除,市民可以漫步其间,一边饱览苏州河滨风光,一边欣赏百年校园整体风貌,感受自然生态与人文内涵的完美结合。

奉贤博物馆对面,就是青年艺术公园。 摄影/ 黄伟国

“后续,我们将争取更多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的开放共享,成为口袋公园的具体落脚点。”在张莹萍看来,虽然这样一来,管理难度和成本势必会有所增加,但比起在市中心通过动迁等方式腾出一块空地新建公园,则更具操作性。

可以说,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形态,也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

“上海提倡‘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主要是考虑了市民的基本生活设施配套,满足居民的便利性。现在,我想还要将市民的休闲作为高品质生活需求考虑进去,打造多级‘休闲生活圈’。”金云峰表示,通过拆围、破墙,补绿、增景,一座理想的公园应该要与周边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设施巧妙融合,有触目可及的生活美景、便捷可达的生态场景,以及唾手可得的功能服务,从而焕发出“入则自然清幽、出则繁华簇拥”的鲜活气息,成为社区居民喜爱的休闲生活据点,为上海这座城市赋能。

若从高空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圈郁郁葱葱的大型绿化带正沿着外环线环抱上海。这条始建于1995年,长约98公里的“绿链”,如翡翠项链般绕城而生。

绿带建造的初衷是为了限制城市无序扩张。而在新一轮上海生态规划建设中,它将作为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抓手,完成从1.0到2.0的跃升。即到2025年,基本形成“一大环+五小环”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

“外环绿带作为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重大生态项目,着眼于上海21世纪长远发展,历时20多年不懈堅持和努力,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锚固了宝贵的绿色空间,截至目前已建成超过4000公顷绿地,使上海中心城真正地成环成绿,较好地发挥了调节温湿度、净化大气环境、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持土壤等生态服务功能。但是绿带主要以防护隔离为主要目的,里面的设施相对较少,不能像公园一样,人们可以走进去休息、散步、健身……服务功能相对差了一点。”张莹萍坦言,“在上海2035总规的指引下,上海将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公园城市理念提升生态功能内涵,让市民的生态诉求在公园城市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得到满足,彰显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时代价值。由此,延续外环绿带‘长藤节瓜’的理念,将外环绿带功能和范围进行拓展,本次提出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是在更高起点落实生态之城目标、探索生态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是公园城市建设的示范性工程,是服务市民休闲活动需求,实现“离城市不远,离自然很近”的生态民生项目。”

上海将环城生态公园带分为“环上”、“环内”、“环外”、“新城绿环”四个区域,开展11项重点工作。

其中,“环上”以外环绿带功能提升为主,一是注重功能复合,改造提升已建外环绿带,新增城市公园35座以上,优化拓展14个已建成公园功能;二是推进外环绿道改建、新建和贯通,建成100公里以上步行道、自行车道兼备、连续贯通的外环绿道;三是落实“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工作要求,增加彩化、珍贵化植物品种,提升绿化品质,实施“四化”改造500公顷以上。

“环内”以稳步推进10个楔形绿地建设;“环外”将有序探索生态间隔带建设。 “新城绿环”更是开展了国际方案征集,充分发挥五个新城独特的生态禀赋,打造五个新城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将自然引入新城,将新城融入自然。

换言之,环城生态公园带将以良好的生态本底和生活场景为内在引力,疏解和外溢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从而带动城市空间格局的调整和城市经济地理的重塑。

上海生态建设的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而“聚园成环、聚绿成网”这种浸透到肌理的生态美学的背后,人民群众才是这水清园翠中的主角。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张莹萍表示,任何阶段都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上海生态空间建设的初心使命。

猜你喜欢
大宁公园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这你都不知道
这你都不知道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在公园里玩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Study on Instable Combustion of Solid Rocket Motor with Finocyl G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