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辩证意蕴及当代启示

2022-07-24 12:08包扬扬
今古文创 2022年28期
关键词:马克思启示

【摘要】 异化批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异化态度的转变是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逐步完成的。在歷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后,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肯定异化劳动给生产力带来巨大发展的客观事实,同时指出普遍异化能够激发作为革命主体的工人的阶级意识,促使革命的发生,推动社会发展;二是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指出异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合理性,从实然的角度指出异化对工人身心的残害。准确把握马克思对异化的辩证态度,为我们正确认识异化现象提供方法论指导;为弘扬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指引方向;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路径指引。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批判;辩证意蕴;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8-004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13

异化批判贯穿于马克思理论发展的全过程当中。马克思早期对异化态度的主要特点是,在先验的人性基础上对异化进行道德谴责,往往先看到并注重批判异化的片面、消极、泯灭人性的后果;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后则是辩证地看待异化。所谓辩证,是指“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1],这种评价既肯定异化劳动的积极作用,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异化进行道德批判,谴责异化带来的非人性后果,从而展现革命批判精神与人道主义精神。弄清楚马克思对异化的辩证态度,以及不同时期著作中异化观点的作用和界限,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正视与有效避免当今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走向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

一、马克思早期对异化的否定态度及其原因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当中,对异化考察得最为丰富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手稿》。在《1844手稿》中,马克思创造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鲍威尔等人将现实消融在意识当中的唯心主义异化论,但此时的马克思对异化的评价仍是沿着抽象的人本主义批判逻辑进行的,注重对异化的消极后果进行批判。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对工人造成的四重后果的否定。一是工人作为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本是工人创造的,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他愤慨地指出:“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的奴隶。”[2]二是工人同他的劳动相异化。劳动本是一种内在需要,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变为一种否定自身的外在手段。“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3]三是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的类活动变为维持生存的手段,与自己的本质发生异化;四是在异化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这主要表现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此,不难看出,此时的马克思对异化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批判,对异化持否定态度。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异化的主体是先验的、抽象的个人。此时的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他首先预设了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前提来控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的劳动的异己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这种给工人带来极度痛苦的劳动是非人道的,是不能确证人的本质的,使人如动物般活着。这种批判的特点是用抽去了现实基础的人的本质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实际存在状况相对立,突出描绘异化带来的消极后果,具有明显的抽象形而上学性与空想性。

其次,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对异化产生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的研究还在初步探索阶段,还不能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因此,虽然马克思将异化思想扩展到经济领域,并初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人性”进行批判,但是,他对异化的态度与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一样,还停留在批判其“后果”的阶段。所以,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盲目性与工人悲惨的生存状况时,这种批判必然是以否定性、消极评价为主导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早期从考察异化现象的出现,再到通过扬弃异化达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是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哲学前提的,首先看到的是异化的消极后果,体现出马克思对异化的态度是以哲学人本主义为主导的特点。

二、 唯物史观创立后以辩证的态度看待异化

如前所述,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手稿》中的核心概念,随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在彻底清算了德国古典哲学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后,他对异化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异化的历史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在这一文中,他改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设定先验的“类的合理性”原则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类本质”异化进行人本主义批判的方式,而是通过经验观察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提出异化消灭的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所有人的普遍异化,从而肯定异化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了异化消灭的条件,即异化要成为“不堪忍受”的力量,将是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而要消灭这种异化必须建立在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如果达不到这一前提,异化不但不能消除,反而会让“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这段论述中蕴含着异化及异化劳动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异化的产生与灭亡。一方面,异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而消灭;另一方面,异化的消灭不是靠自我意识的消解,而是要靠现实的实践活动,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建立起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从而异化将在现实的运动中被扬弃。正如马克思说的“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5];其二,异化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异化劳动表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无限追逐利润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剥夺了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外,异化作为一种否定性力量,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异化成为“不堪忍受”的、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6]。所有人的普遍异化将激发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革命意识,从而推动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二)《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三大社会形态论”对异化的客观评价

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更进一步阐述了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进步性與暂时性,这种进步性体现在“普遍异化”为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的第二种社会形态[7],即资本主义社会,为自由个性发展的社会即“第三阶段社会”创造条件,而暂时性体现在随着“第三种社会形态”的出现,这种“普遍异化”和物化终将被扬弃。对于“全面发展的个人”,马克思谈到“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8],也就是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经历“普遍异化”的阵痛后才能实现。因此,这时马克思笔下的异化作为第二社会形态的特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与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是生产力条件,一方面是作为革命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团结与力量的壮大。

(三)《资本论》中对异化思想的新发展

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延续,也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异化的否定态度。与《1844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有所不同,这种否定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揭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弊端压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事实进行批判与控诉。

首先,异化在资本论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当中。“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可以感觉的物。但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9]这些通过人手造出来的“物”,以商品的形式出现,意味着人的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物”的形式出现,这就使得人与人的真实关系获得了物的假象。这种神秘的假象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在这里,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实际上是对《1844手稿》“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这一观点的深化,同样表达对异化的否定态度。所不同的是,《1844手稿》中的异化理论是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为哲学前提的,并作为核心概念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在《资本论》中,异化理论仅用于表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的真实关系,即便是用词有所改变,异化的思想仍然可以在拜物教批判中得以体现。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异化的否定态度是基于异化的“非理性”。在这里,非理性不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抽象的理性,而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这种生产方式的弊端预示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丧失自己存在的历史合理性,而最终走向灭亡。同时,异化作为私有制的产物,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灭亡。马克思从实然的角度指出工人阶级在这种“非理性”的前提下,过着被资本压抑与操控的悲惨生活。如在论及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时,控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0]这实际上说明了马克思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后果进行控诉,这种后果包括异化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因此,即使马克思肯定了异化的积极作用,也并没有对异化给工人带来的灾难进行辩护。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马克思对异化的辩证态度。马克思对异化的肯定在于它的历史作用,即促进生产力发展,激发工人的阶级意识,从而推动社会革命的作用;对异化的否定在于它给劳动者带来的真实的苦难。把握马克思对异化的辩证态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新时代的异化现象,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重要意义。

三、当代启示

(一)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辩证意蕴,为正确对待新时代异化现象提供方法论指导

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被消除,剥削与压迫已不复存在,为和谐的劳资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非公有制的存在不免导致异化现象的出现。在对待存在于当今社会中的异化问题时,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以此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歪曲新时代劳动关系。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辩证意蕴中正确对待异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群众的幸福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放在首要位置,承担起消灭异化的重任。在党的百年探索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决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生存问题;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得以建立,异化产生的制度根源已基本消除;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步走战略带领人们解决温饱问题,全面迈入小康社会;新时代以来,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取得巨大成就,贫困人民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绝对贫困已不复存在,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正向美好生活靠近。这实际上说明异化在我国不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正是我们有能力且必须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在面对异化问题时,我们不能放大异化的消极后果,而应当以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

(二)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辩证意蕴,为弘扬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指明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文化也随之而来,形成以“享乐”“利己”为核心的劳动理念,与此同时,“社畜”等劳动痛苦论冲击着当下青年人的思想。这种劳动理念背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也不符合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探索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辩证意蕴,为弘扬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指明方向。一是要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二要弘扬肯定劳动者本质的劳动理念,“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11]“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劳动者踏实奋斗,实干笃行,是新时代应当秉持的劳动实践观;“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是对广大为美好生活艰苦奋斗、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劳动群众的价值的肯定,是新时代应当倡导的劳动价值观。

(三)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辩证意蕴,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路径指引

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不止步于否定异化的非理性给人带来的消极后果,更重要的是发现消灭异化的条件与动力,为我们在实践中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路径指引。首先,异化的消灭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当今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實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也是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本主义关怀。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实现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法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这是不断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1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0.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

[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9]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8.

[10]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71.

[1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N].人民日报,2015-04-29.

作者简介:

包扬扬,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现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启示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