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到近代: 试析交通因素对辽阳的影响

2022-07-24 12:08穆鲸桧
今古文创 2022年28期
关键词:辽阳城镇交通

【摘要】 自古以来,交通一直都是促进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镇的发展与水陆交通格局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辽阳亦是如此,古辽阳陆路交通和水上交通都非常繁荣,交通联系广泛,在东北地区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明代,辽阳水陆交通的发展延续了前代的繁华,并构建了以辽阳为枢纽的水陆协同的交通体系。清代,受迁都影响,东北的交通线路总体北移,辽阳的地位渐渐下降。但是由于前代的沉淀和沈阳方兴未艾,辽阳仍然是东北位居沈阳之后的重要城镇。到了近代,随着辽河航运走向衰落,辽阳商业贸易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 交通;城镇;辽阳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8-006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21

基金项目:2021年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海陆互动:明清时期辽海地区海陆交通与城镇体系研究”(S202110165049)。

辽阳,古称襄平,地处辽河平原,是辽河支流太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辽阳是披山带河的沃野之地,地理位置绝佳。无论水路还是陆路,都十分发达。水运可顺太子河直达营口,又可从太子河出发,经三岔河到达辽河干流,水路畅通无阻,四通八达。陆运东可经九连城到达朝鲜;西可穿过辽河,沿傍海陆路到达北京;南可经盖县、熊岳到达旅顺;北可经过沈阳、开原到达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早在战国中期,燕国大将秦开大破东胡,开辽东。襄平(即今辽阳老城区)成为燕国辽东郡的治所。辽金时将辽阳视为重地,置东京辽阳府,元代是辽阳行省的驻地。“洪武四年,置定辽都卫,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整个辽东。

直到清朝迁都沈阳之前,辽阳始终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辽阳的发展是辽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从明清至近代,辽阳的交通地位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逐渐由中心位置移向边缘。但尽管如此,交通对辽阳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以辽阳为例,通过梳理明清至近代辽阳地区水陆交通的发展变迁,进而探究交通对城市兴衰的影响。

一、辽东都会:明代以辽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辽阳位于太子河南岸,辽阳地区的水路就是以太子河为主干建立起来的,古即有之,至明代继续发展。太子河具有里程长,水量大、河宽水深的优点,能够顺河岸将货物运送到东北其他地区或者南方地区,大大填补了陆路交通困难的缺口。

辽阳水路分南北两线。南线水路从太子河出发到达三岔河,南下至港口登舟渡海到达山东地区。通过这条线路,东北地区的粮食如大米、大豆运往山东、河北等地销售。北线水路亦是先从太子河至三岔河河口,逆辽河而上至老米湾,进而到达松花江流域。太子河的两条线路往来客商不断,从南方运来的特产经辽阳中转站输入东北腹地,带动了辽阳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而辽阳特产的白干酒、大豆等通过水运到达牛庄,越过渤海到达山东等港口。航运业的兴旺给太子河沿岸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吸引了一大批富商及地域性商人如晋商、徽商在此从事贸易活动。

在太子河航运不断发展的同时,陆路交通也在不断变化。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构成了辽阳的血脉和骨架,尤其是傍海陆路和通辽海道。元末徐达北伐推翻元朝统治,虽然攻取了山西、山东、河南等地,但是一部分北元势力仍然占据辽西走廊地区,这使得从辽西走廊入辽的傍海陆路被阻断,无法通行。而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島之间直线距离较短,因此明初乘船从山东蓬莱等港口至旅顺,再沿陆路由旅顺北上至辽东都司治所辽阳的路线逐渐取代了傍海陆路成为入辽的主要交通线。

出于战略考虑,明朝廷在前代的基础上对通辽海道不断完善。该线路从辽阳南下经过海州、盖州、复州、金州等重要站点,最终抵达旅顺口乘船至山东。此时这条道路主要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朱元璋用兵辽东时,便是利用通辽海道登陆辽东半岛,逐一消灭残元势力,打仗需要的粮草也是通过此路线运输到辽阳的。

洪武末年,残元势力被扫灭,从山海关出发沿河西走廊入辽的道路开始恢复。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将都城迁至北京,国家重心整体北移。辽东地区成为拱卫京师的屏障,地理位置变得更加重要。而辽西走廊是连接内地与关外的要冲,傍海陆路交通地位上升,形成了从榆关驿(山海关)北上,经迁安驿、高领驿、沙河驿、东关驿、曹家庄驿、连山驿、杏山驿、小凌河驿、十三山驿、板桥驿、沙领驿、牛家庄驿、海州城驿、鞍山驿到达辽阳驿的完整交通体系[1],这是当时中原至辽海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

辽阳交通四通八达,除西行走辽西走廊可达北京,北上还可以进入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从辽阳城始,北行五十五里至虎皮驿,经沈阳城、懿路城到达汛河城,再北上走铁岭城、中固城直接抵开原。

另外,明朝为与朝鲜联系,继承了元朝“辽阳——镇江”的道路,该路从辽阳出发,过浪子山、甜水站西行至连山关,再向东南行,途径雪里站、凤凰城、汤站到达镇江[2]。

明代辽阳为辽东中心,政治、军事的需要促使朝廷积极建设以辽阳为中心的交通道路网,当地经济也依托发达的交通网络迅速发展。明代辽阳太子河水路的发展和陆路体系的完善延续了前代辽阳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促使辽阳不断走向繁荣,在贸易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南方多产茶叶、丝织品,这些货物通过辽河进入支流太子河运到辽阳城。辽东地区多物产,如貂皮、人参、才木、鱼鲜之类,也经辽阳中转运往中原,辽阳凭借交通优势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站。

陆路交通方面,傍海路是明代入辽的主干道,来自全各国各地的商人带着货物往来于此。它与辽南路等线交错纵横,辽阳就是这些线路的枢纽。便利的交通使辽阳成了当时辽东地区的商业中心,商人在辽阳非常活跃,商业贸易兴盛,商务逐渐繁荣,商铺林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末。明代辽阳作为东北都会可以说是田人富谷,泽人富鲜,山人富财,海人富货。由于辽阳此时是辽东地区的中心,经济发展迅速,明廷设立辽东税课司来管理、监督辽阳地区的税收和市场。

另外,此时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还是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贸易往来只是一部分。辽阳作为辽东首府,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以辽阳为中心形成的交通网络军事、政治功能显著,主要是发挥其“传达政令,递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3]的功能。例如明朝初年,朝廷为扫清残元势力进行的战争需要大量物资,而当时辽东地区生产力低下,不能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因此政府通过通辽海路将粮草、兵器等运送至辽东地区。又比如朝廷在安定门外东南方设朝鲜管、夷人管专门接待外国使臣,这些驿路就发挥着其政治功能。

二、都城变迁:区域交通中心北移

明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将都城迁到辽阳,兴建东京城,辽阳又迎来了一个继续发展的机遇。然而清太祖努尔哈赤从地理、战略、物产、水文等多个角度与诸贝勒商议,认为沈阳物产丰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北上征蒙古、南伐朝鲜,西攻大明都非常方便。况且东京城此时已处在与明军交锋的前线,又无大路与建州相通,如果战败无退守之地,形势将十分严峻。于是在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将都城改为沈阳,以“盛京”命名。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又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决定将都城迁到北京,这对辽阳又是一次重大的打击,辽阳城内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谈迁在《北游录》中就说到其民内迁,城芜十之八。辽阳被沈阳取代,不再是东北第一都会,东北地区的交通网络中心也由辽阳北移,转到盛京。

明朝时期沈阳——广宁段陆路需要绕道走辽阳、牛庄,道路阻隔,辽河又兼盘山,牛庄低洼,天雨连绵,水辄泛滥,行旅阻隔。可见这条线路既曲折迂回又多低洼,通行极为困难。清初,努尔哈赤下令修叠道,不再先南下走辽阳、牛庄,而是从沈阳出发向西到达广宁。叠道“广可三丈,由辽河一百二十里直达沈阳,平坦如砥,师旅出入便之”[4]。这样一来,清代傍海路不再同明代相同,从盛京至北京需要先西行经过老边、巨流河、二道井至广宁,再沿西南向过十三山、小凌河、寧远、东关、凉水河到达山海关进而抵达北京[5]。由此可知辽阳不再是傍海路的一个站点。

另外,从朝鲜至北京的线路也发生变化,原来从甜水站至浪子山过辽阳、鞍山、牛庄至广宁南下到北京的路线变为从甜水站过浪子山至迎水寺北上过虎皮驿到盛京,再走广宁入京。虽然与朝鲜相连的这条道路依旧经过辽阳,但是它不再作为交通线的主要联结点,发挥交通枢纽的作用。此时其只作为从朝鲜到盛京的辅助站点,供来往使臣休憩。更甚之,清朝将明朝在辽阳以南设立的驿站全部裁撤,代之为急递铺走递公文,凡是官方处理公务的文书、信函都由铺夫铺兵进行传递。《辽阳州志》就记载,“自设州即设铺兵,州内共设铺兵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凡往来公文具由铺兵传递。”[6]不仅如此,急递铺数量也不断在缩减,辽南地区交通地位明显下降。

从上文可明显看出,清朝交通结构网与明代相比发生很大变化。这时东北主干交通路线已经整体北移,建立了以沈阳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辽阳交通地位明显下降。辽阳以南驿站的裁撤也大大弱化了从旅顺到辽阳的城镇区域联系。与盛京相连的交通线主要是西线的傍海陆路、北至松花江一线、东到朝鲜一线,因此辽阳与盛京的联系也在不断减弱。由于迁都等政治因素,盛京超过辽阳成为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建立起以盛京为中心的交通线路网,加大了与其相邻地区的联系。便利的交通使盛京取代了辽阳货物中转站的地位,南方的茶叶、丝织品不再运往辽阳,而是通过盛京销往东北各个地区。东北盛产的粮食、木材、貂皮、人参通过盛京中转至山西、河北等地。盛京将东北与南方的贸易相连,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也持续提高,人口持续增长。

三、支点城市:南满铁路对辽阳的影响

明清太子河航运的发展使辽阳经济的繁盛延续了几百年。在铁路没有贯通之前,航运凭借运输量大、价格低廉、运输距离长的优点,承担着大量货物的转运。因此,辽河航运以及支流的太子河航运在明清直到20世纪初都非常兴盛。但是由于清政府不注重航道的整治,辽河上游的泥沙顺水流而下,淤积在河底逐渐形成浅滩,航道逐渐阻塞不能畅通。而且冬季的四个月是运送东北特产运输的季节,此时河流受季节性影响封冻结冰,交通杜绝,在铁路运输贯通之后水运的劣势更加明显,从此辽河航运以及支流太子河航运一蹶不振。

自从南满铁路贯通辽东半岛之后,水路转运多被放弃,货物运输多取道陆路,辽河航运以及太子河航运逐渐失去了其价值,逐渐被工业化产物——铁路所取代。正如《奉天通志》所说“南满铁路未设以前舳舻衔接,帆影相望,概数常千余艘……迨及铁路建成,火车驶至,其装载又较河运敏捷,此航路之日渐萧条也”[7]。通过铁路联运的方式,东北地区的货物从生产地起运沿南满铁路南下,一日就可以运输到大连港,再通过海运运往南方和国际市场。昔日太子河航运繁盛时,辽阳附近水域船舶络绎不绝,发挥着转运货物的功能,经济十分活跃,现在不过寥寥数艘而已。太子河航运的繁荣是辽阳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其衰落也成为辽阳经济发展的致命打击。辽阳与太子河沿岸的城镇失去了有效联系,转运功能不断下降,航线持续缩短,船只数量减少,码头冷清,大中型船舶已经停运。

铁路的贯通给太子河航运带来冲击,但作为当时一种新兴的运输工具,它凭着自身的优势使辽阳以南地区的陆路交通地位有所提升,改变了清代传统的交通结构。

清末,沙俄取得中东铁路修筑特权后,于1898年开始修建辽阳火车站。庚子之乱中,义和团将铁路半数拆毁,事后俄人对铁路进行修复,并在辽阳建立铁路附属地。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大连—长春”段的铁路及其他支线,并同地方附属一切权力、财产等转手给日本占有。“大连—长春”线改称“南满铁路”,并仿照沙俄建立铁路附属地。日本在这些铁路附属地上建设“以车站和铁路线为中心采取矩形式”[8]的日式市街,并进行规划。辽阳的市街建设以白塔大街为中枢进行建设,在其周围设车站街、东洋街、佟家大街、白塔北街等。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日本人在附属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一批近代建筑物,如经办汇兑存储等事的辽阳银行、沿铁路皆通的电话局、传递信件款项的邮便局等。

由于辽阳是沿线的一个重要站点,满铁在此投入了大额经费扩建,辽阳及铁路附属地不断扩张。为了便于运输掠夺而来的矿产,日本还将单轨铁路变为双轨铁路。总之南满铁路的贯通以及附属地的建立使辽阳以南的交通地位上升,辽阳在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人口结构上都发生极大的改变。

四、结语

辽阳从辽东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逐渐衰落为支点型城市,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交通体系的变迁。辽阳在明代作为辽东地区的枢纽,水路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充足的建设。明初朱元璋在用兵辽东时,便是利用通辽海道将粮草和官兵运输辽东半岛,进而逐一消灭残元势力。辽阳的经济也依托发达的交通体系快速地发展起来。南方货物的运进和东北特产的运出都要在辽阳中转,因此辽阳成为东北地区商贾聚集之地。

清朝时期由于政治中心转移到沈阳,以沈阳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取代了辽阳的交通地位,辽阳以南设立的驿站全部裁撤,东北主干交通路线开始整体北移,辽阳逐渐确立了从属于沈阳的地位。

近代南满铁路贯通辽东半岛之后,辽阳的水路交通逐渐衰落。南满铁路的贯通和附属地的扩展使辽阳的交通地位进一步固定,成为中型支点城市。

参考文献:

[1]杨正泰.明代驿站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85.

[2]王绵厚,朴文英.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437.

[3]徐溥.明会典(卷167)[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183.

[4]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M].沈阳:辽沈书社,1984:222.

[5]阿桂.盛京通志[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622.

[6]杨镳,施鸿.辽阳州志(卷10)[M].沈阳:辽海书社,1934:12.

[7]金毓黻.奉天通志(卷163)[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3803.

[8]苏崇民.满铁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0:393.

作者简介:

穆鲸桧,女,四川广元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本科在读,从事历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辽阳城镇交通
澳大利亚辽宁商会考察团走进辽阳
忠旺系
辽阳地区北宏草栽培技术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