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与城市雕塑之间的联系

2022-07-24 12:08缪杨柳郑先觉
今古文创 2022年28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共性结合

缪杨柳 郑先觉

【摘要】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与雕塑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研究书法与雕塑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现代城市雕塑创作提供更好的思路。本文通过书法与雕塑两种艺术语言的分析,结合二者的共性与结构造型,探讨书法艺术与城市雕塑之间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书法;城市雕塑;共性;结合

【中图分类号】J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8-009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29

书法是中国人骨子里流传的文化。宗白华先生认为,书法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的地位,他把书法比作西方的建筑,而著名雕塑家熊秉明先生认为中国的书法相当于西方的雕塑。早前人们多关注于书法与绘画、篆刻的关系,少有人关注书法与雕塑之间的联系,书法和雕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中国艺术最为纯粹的艺术门类,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意象与艺术观念。在现代城市雕塑创作中,书法的造型韵味在其中的作用不可言喻,二者之间的点、线、面,都是各自艺术形式中的基本构成要素,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能够为现代城市雕塑的创作,提供更加清晰的创作思路,能够赋予现代城市雕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一、书法与雕塑的共性

(一)历史共性

中国自古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在黄帝时期,仓颉看见了天神的面孔好像一幅写有文字的画作,便把他的形象刻画下来,此后就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曾多次发掘的半坡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的具有文字性质的绘画、雕塑、装饰品等文物。在甲骨文等象形文字中,甲骨文取法于自然,对天地、日月、花鸟、鱼虫及走兽等形象,用象形的文字符号记录下来,生动直观地反映出先民对于自然事物的细致观察以及当时的生活习俗、社会制度等。甲骨文除了记录事物的象形功能之外,也具有占卜、巫术等功能,可见在那个时期,书法造型就与雕塑造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每个文字的形象都承载了先民的智慧,这些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与当时的雕塑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雕塑从诞生开始就是出于对事物的模仿以及对神明的敬畏和对生殖的崇拜等,如在1982年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中,就出土了一批小型陶塑孕妇像;1983年又在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中发现了一件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人头像,头像五官清晰,造型逼真,神秘色彩浓厚,在陶器造型中也出土了很多猪形、狗形、鸟形等动物形象。结合二者之间的历史,可以发现二者在诞生与发展的同时就已经有了相同的功能共性与历史共性。

(二)结构共性

书法汉字的结构由上下、左右、左中右等不同结构组成,是中国人民按照自然美学与人文美学的法则所创造的一门艺术形式,兼具象形与抽象的艺术特点,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与精神寄托。书法经过历史的演化,在书体形式上历经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结构上又具有方圆、轻重、粗细、虚实、疏密、分合等法则,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从古至今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千姿百态,变化无穷,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书法家不断地在书法形式、布局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良,而在传统书法中所留存的文人精神与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家所创作的灵魂所在与灵感源泉。

雕塑与书法的关系紧密相连,但在艺术形式上又截然不同。雕塑所呈现的是一种立体的、三维的物体,它运用的是三维的立体语言,如空间、体量、材质等,这些与在平面书写的书法艺术不同,但在整体的艺术形式中,书法中的点、线、面的构成与雕塑的造型构成具有一致性。如果将书法中的点、线、面,对应雕塑中的结构、轮廓、体量,那么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结构共性就更加直观具体了,如二者在线条上的运用,在书法中线的运用表示书法线条曲直的视觉效果,在雕塑中线条赋予雕塑轮廓的张力以及情绪的表达,使得线条在三维空间中富有凝聚力和运动感。由此可见,在平面与立体中,线条是互相协调和默契的艺术语言,通过这种连接,有效地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想象力与情感体验。

(三)内在共性

中国书法有着独特的文人情操与文化内涵。它具有中国人对历史、人生、国家、情感、宗教等特殊的意味,呈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心灵世界和审美趣味,它是呈现中华文化历史缩影的瑰宝,也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它的存在与西方字母文字不同,纵观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个大门类,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美学。中国自古就有诗书画印的传统艺术,文人墨客在这些精致的作品中输入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美学观点,经过巧妙的布局,使作品的位置经营极具美感,尤其是在书法写作的表现中,体现了字如诗、字如画的表现效果。这些书法中无不蕴含了文人节气与文人修养,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以及颠张狂素的狂草书等等。

在现代城市雕塑的创作中,雕塑的题材与形式从单一跨向多元,不同的空间位置具有多种形式的雕塑设计。作为市民公共文化权利的一部分,城市雕塑在负责美化城市的同时也承担着提升民众审美水平和文化艺术教化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从物质追求迈入精神追求,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他们的主题与内涵都是悦人心目的,城市雕塑是很好的精神文化载体,它和书法有着一致的艺术作用,它們都能够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与人们产生精神共鸣与心灵对话,使观赏者体会到艺术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文化内容与精神思想。

书法与雕塑虽然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内容不同,但二者都在传递相同的内在思想,都在表达对美的欣赏以及对文化的宣扬。书法在平面展现美的艺术,雕塑用形体塑造美的感觉,二者作为纯粹的艺术都是在为人们传递美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要求而存在的,二者之间的内在是共同的。

二、书法与城市雕塑的结合

(一)形体结合

城市雕塑主要由结构、空间、体积三大要素构成。空间与体积是雕塑造型的基础,结构起到支撑空间,丰富体积的作用。而书法在书写的过程中同样强调空间感与形体感,字与字的间距行距,字形中的结构分布,作品整体的空间效果是书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书法中的结构有三大构成要素,分别是点、画、白,其中点和画的作用使得书写的文字呈现筋骨感与结构感,荆浩的《笔法记》就有写道:“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筆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在书法与雕塑的结构中,都强调筋骨,并且都在造型中展现着极强的空间韵味。

在书法与城市雕塑的结合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二者之间的形体结构。线条是书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书法的情感表达形式,它通过书写者笔墨的挥写以及情感的沁润,演绎出书法与书者独特的审美意味。在字形布局中,单一的汉字在各大书法名家的书写中又各不相同,如同一汉字不仅在不同字体中的形态不同,在同一字体中的布局方式也有不同。最简单的左右结构字形,在书写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左右之间的均衡与协调,分出笔墨的轻重以及线条的粗细等细节,营造视觉舒服的美感。每个书法家对于字的结构各有理解,在书写过程中有较为明显的特点,最直观的就有楷书中的颜筋柳骨,虽是同一字体,但字与字之间又各有风格,也正是因为书法家的不同理解与不同审美习惯,因而造就了风格迥异,变化多端的书法字形。

在城市雕塑的创作中,往往就存在雕塑形式单一,城市不同但雕塑相同的尴尬局面,这一点是城市雕塑的诟病,而在书法中这种局面和城市雕塑不一样。如果在城市雕塑造型的设计中汲取书法形体中协调、多变、和而不同等特点,那么城市雕塑就会作为城市亮点更被城市所需要。在城市雕塑造型设计中,借鉴书法的线条美感则能够更好地演绎雕塑专属的立体空间美感,并且为雕塑情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雕塑设计师可以在书法的点、折、顿、挫等书写节奏中,找寻适合雕塑的造型方式与情感表达。

(二)空间结合

城市雕塑作为雕塑分类中的一种,它与传统架上雕塑不同,城市雕塑更加注重空间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周围空间环境是限制城市雕塑设计的要素之一,好的城市雕塑一定是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交相辉映。除此之外,雕塑本身的空间关系也是城市雕塑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书法艺术中的简与繁、实与虚、分与合等空间布局关系可以在这方面为其提供一定的启示。书法虽是平面艺术,但它也具有丰富的空间感,书法的空间感是基于汉字形体之间的虚实变化构建而成的,在书写整体作品的过程中,需要照顾纸面的顶端与底端,把握好之中的距离分布,在书写作品局部的时候必须设计好字与字间的疏密关系,这也相当于雕塑中的整体空间把握以及局部细节处理。

计白当黑是清代邓石如的书写法则之一,指的是在字里行间的空虚处,当作着墨一样进行处置,虽是空白处理但是在整体中不显苍白反而具有充实画面的艺术效果。要求书写者不但要具有驾驭线条运动的手上功夫,还需具备把握空间切割的辩证的艺术功底,巧妙利用空白与形状不同的线条,达成二者运动之间的辩证统一,取得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的妙用。这也说明书法中的空间处理必须有疏密紧实,才能打破平淡的画面,从而使画面有起伏、有对比,在局部中制造矛盾,在整体上构建和谐,营造良好的艺术情趣。城市雕塑的设计也是如此,在处理实空间的部分必须要与虚空间的部分产生对比,考虑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进行融合时,把城市雕塑当成书法的载体,从而达到城市雕塑设计中的“计白当黑”的效果。

北宋黄伯思说:“取其若发丝处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飞白是传统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即书画过程中干枯笔触部分处笔画丝丝露白,流露出书法中独特的艺术韵味。在一些书法中单字之中的飞白处和其他笔画之间虚实相生,独具意味;飞白也是书法空间中的良医,在整幅作品中字体平平无奇,若恰当运用飞白笔法,能使画面达到欹不失正、正中寓欹的平衡效果。在历代名家中,王羲之的飞白痛快淋漓、颜真卿的飞白酣畅醇厚、怀素的飞白余味绵长,合理地运用飞白是成功作品的着色剂。在书法与城市雕塑融合的过程中,飞白这种具有充实意味的艺术效果可以很好地被借鉴,二者的融合不是简单地平面叠加,更重要的是融合传统书法中的空间美感,在设计城市雕塑的同时考虑到飞白技法的运用,利用材质、颜色、造型等要素表现飞白之中的空间美感,制造出以无代有,以点带面,丝丝相连的艺术表现效果,在整体中多观察雕塑可以留白的地方,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雕塑的整体协调性与审美性,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吸收书法的笔法意味以及文化内涵,在设计城市雕塑时融会贯通,通过雕塑语言,将线条进行凝练、变形、扭曲、夸张等手法,满足雕塑的造型形式,将书法的空间布局,虚实变化结合城市雕塑的形体,从而达到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城市雕塑,表现及宣扬城市地域文化,满足市民精神需要,传达现代美学内涵从而起到提高大众审美的需要。

(三)意境结合

雕塑需要依靠空间和体积来表现出立体效果,然后在艺术家主观意识处理下对雕塑的内容进行填充,强调雕塑主题,突出雕塑内涵。在当代公共艺术作品中,城市雕塑的社会功能得到强化,城市雕塑不再是单一的装饰艺术,城市雕塑的形式也逐渐走向多元化。时代赋予公共艺术更多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在科技与人文的支撑下,城市雕塑作品从最初的美化城市,装点环境的功能提升到审美意味的培养与艺术境界的营造,使人们在劳累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身心的释放。

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示的内容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能够使人们的心灵产生欢愉,这点在书法与雕塑上有着一致的体现。在观赏书法与雕塑作品时,观者总能从中体会到深刻的哲理与精神内涵。书法所营造的意境不仅仅是从单一作品中体现的,字体与字形的不同、字里行间的疏密变化、空间的整体布局、印章的分布,题跋的书写等都是书法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观赏行书草书等作品时,观者的内心与作品是互相沟通的,视觉感受随着书写行走的规律从而产生愉悦感。而在观赏楷书与其他碑文时,内心的感觉又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庄重感,这是受到历史与文化的影响,楷书与碑文的工整笔画使得人们自然地产生出一种庄严与法度感。各种书法作品中都会抒发作者的情感与艺术文化的造诣,传统书法作品中,每件作品都是经过对审美的深度挖掘,对文化知识的深度浓缩,从而围绕书法作品的主题表现自己的艺术情感与个人境界。书法与雕塑一样传递美的感觉,只不过是表达的形式不同,但在宏观的视角来看,二者的属性又是相同的,它们除了在满足人们的实用要求上,还提供了人们精神与心灵的满足。

将书法的艺术意境与雕塑的意境相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者的融合不仅仅是外在表现形式的融合,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意境的融合,这种意境融合是独属于中国的方式,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表现。书法与雕塑的融合不仅体现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对于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而言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升华。

在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中,他把中国传统书法的元素融入雕塑创作,形成了现代写意雕塑,这种形式的雕塑对于国外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吴为山在创作雕塑的同时还宣扬了传统书法艺术。在《老子》雕塑中,老子的躯体被掏空,在内部刻满阳文篆书,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排列有序,掏空的部分又与书画中的“留白”意味相同,以虚代实,暗喻老子“旷兮若谷”“有无相生”等哲学思想。在吴为山的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书法与雕塑的融合趋势,以雕塑形式承载书法意境,使得二者意境水乳相融,毫无违和。不仅是吴为山的作品,现在还有更多将书法意境与雕塑形体完美结合的城市雕塑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这种意境结合的城市雕塑具有更深的意蕴空间与文化氛围,弥补了城市雕塑的单一性,创新了城市雕塑的形式。

三、总结

书法的本质是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与书法相同,就是与城市自然环境相和谐。城市雕塑是城市的名片,承载着城市的文化与精神,研究书法与城市雕塑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阐释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韵味,也可以为现代城市雕塑的创作提供更好的设计思路与设计灵感。在书法中,观者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浑厚美感,体会到中国人的独特美学,将城市雕塑与传统书法相结合,可以更深层次地赋予雕塑作品的文化底蕴,使雕塑具有更广阔的实体空间与精神空间。书法与雕塑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审美发展的必然要求,书法不仅可以为城市雕塑填补造型形式上的空缺,也可以为城市雕塑注入精神内涵,为现代城市雕塑的创作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石洪岭.论汉字艺术在当代雕塑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20,(01):170-173.

[2]趙慧.我国雕塑艺术与绘画及书法的联系[J].美术教育研究,2017,(23):40.

[3]金迪.中国传统雕塑与中国书法的艺术语言熔融性研究(一)[J].艺术科技,2017,30(12):283.

[4]周耀文.简谈中国雕塑与书法、绘画的关系[J].书法赏评,2016,(03):23-26.

作者简介:

缪杨柳,男,汉族,江西吉安人,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在读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绘画材料与媒介研究。

郑先觉,男,湖南安乡人,现为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协公共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雕塑、陶艺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共性结合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之几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