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

2022-07-24 12:20杨建国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杨建国

【摘 要】相比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本次修订在编排体例和内容设置等方面既有继承,也有较大的变化。编排体例变化比较大;相比2011年版,内容的增删、归并、强化较为突出,如有增加的内容、删减或淡化的内容、强化“2011年版”课程标准理念的内容;同时还有“2022年版”对“2011年版”同一概念的不同提法。

【关键词】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经过长期酝酿和广泛征求意见,现在终于正式颁布实施了,这是语文学科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本次修订为严格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内容,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起了文化自信。修订版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和结构化课程内容。同时,突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推动语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深度变革,与普通高中相衔接,力求形成中小学一体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贯通模式。相比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有以下一系列变化。

一、编排体例变化比较大

相比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本次修订在编排体例和内容设置等方面既有继承,也有较大的变化,其特点还是非常明显的。

(一)打破了传统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编排体例

1902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法定学校系统《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在《钦定小学堂章程》里规定,寻常小学堂所设课程有修身、读经、作文、习字、史学、舆地、算学、体操等8科,其中读经、作文、习字等3科(高等小学堂所设课程,加读古文词)相当于语文学科。1904年年初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等课程合为一科。这为今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确立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形成了以“读、写、作”为核心的现代母语教育体系。1923年6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重新修订、刊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国语科由语言、读文、文字、作文四部分构成。从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训练内容一直延续,分为说话、读书、作文、写字四个方面。

1956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教学大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其教学内容定为阅读教学、汉语教学、作文教学、识字教学、写字教学五个方面。之后几十年的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基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几个方面阐述大纲要求。1984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规定语文课包括讲读、作文、说话、写字。一、二年级每周一节说话课,单独设课。1988年的教学大纲里第一次列出了“听话”“说话”内容,并与“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并列。2000年3月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听话”“说话”整合为“口语交际”,沿用到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确立了课程内容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现在颁布的修订版课程目标内容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部分,传承了百余年的语文课程基本内容,但在内容的陈述、体例的归并、名称的确定上变化很大。这从前面的课程演变之路上可以看出。

(二)学段目标的详解分散到各个板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的学段目标里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里再从这五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中,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项语文实践活动要求上,对核心素养内涵做了具体阐述。而在语文学习任务群和学业质量两部分中,只按学段要求进行教学提示和描述,不再从四项语文实践活动来阐述。

(三)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衔接起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开始的设计思路是想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相衔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识也由此不断深入。“2022年版”借此在突出自身的基础价值、阶段特征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特征。同时,还构建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研制体现素养特征的学业质量标准;坚持整体设计、重点突破,构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以解决长期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缺失的问题。

二、内容的增删、归并、强化较为突出

(一)增加的内容

“2022年版”在内容的设置上增加了许多新的概念,借鉴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一些理念。

1.核心素养的四个内涵

本次修订版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的关键表现特征、指向及其价值,诠释了语文课程素养的内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的内涵强调了培育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崇尚求真创新的品质,涵养学生高雅情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凝聚关键要素,引领语文课程总目标,同时呈现“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类语文实践活动学段目标。

2.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

本次修订版借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理念,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具体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第一层包含1个学习任务,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包含3个学习任务,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即“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包含2个学习任务,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即“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每个任务群贯串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学段特征,坚持阶段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礎性。这些都是基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同时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还原学生生活,旨在建立一条语文实践的主线。

3.学业质量

语文学业质量标准是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融合了四个学段的课程内容,通过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描述对应各学段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反映学生在该学段结束时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应达到的具体水平表现。四个学段的语文学业质量之间相互衔接,体现了较为突出的层次性、整体性,为合理评价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4.评价与考试命题

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2022年版”对这两个方面做了较大调整和补充。在过程性评价建议里,其重点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具体从过程性评价原则、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作业评价建议、阶段性评价建议四个方面来考查。这与“2011年版”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阐释,论述的角度不同。在终结性评价中,其具体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并且从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命题要求等方面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建议,强调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

5.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是本次修订版增加的一项指导性内容,要求教师做到: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适应时代要求,提高信息素养;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抓好教研组建设。对各级教研机构和各类培训机构提出要求: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修融合;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6.对选文规定了具体比例

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统筹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

7.吸纳了一些新概念

(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22年版”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概念,与 “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一起,凸显了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继承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使其建立文化自信。

(2)图画书

吸纳了图画书教学的成果,第一次将其写进语文课程标准里。语文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整本书阅读各自的第一学段,提出了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通过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通过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体会读书的快乐。学业质量描述第一学段提出喜欢阅读图画书、儿歌、童话、寓言等。这些都指出,图画书作为阅读的一项内容列在第一学段具有重要意义。

(3)思维导图

首次将思维导图研究成果纳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2022年版”在语文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学段中提出,阅读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简洁、清楚地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并在教学提示中进一步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现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表格、统计图、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这些都强调了思维导图在高年段思辨性阅读中的作用。

(4)“六三制” “五四制”

本次修订版考虑到现阶段我国仍然有“五四制”学校存在,在课程目标学段要求、学业质量描述、教材编写建议等方面,提出了要根据“六三制” “五四制”学制各自的特点,合理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准确把握学段目标要求,确立学业质量标准,编写内容要符合两种学制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

(二)删减或淡化的内容

1.“双减”与幼小衔接

本次修订正值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双减”政策,同时教育部多次提出了要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要求。因而,“2022年版”在语文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教学提示中建议,一年级第一、第二学期会认的字大致安排250个和350个,其中二分之一的字要求会写。这里相比现行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两个学期的认字量和写字量少了许多。这些都体现了“双减”和幼小衔接的政策影响。

2.关于三个维度和“自主、合作、探究”

“2011年版”多次提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目标的设计基本理念,贯穿在整个课程标准之中。对此,“2022年版”则很少提及。本次修订版更多地强调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提出语文学习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目标与内容、情境与活动、过程与评价、资源与技术支持等相关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从而加强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打通语文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逐渐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

3.不再规定每天的语文课要有10分钟时间用于练字

鉴于现在的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越来越弱化,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太重视书写训练,“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里特别强调小学阶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样的要求最起码告诉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的书写指导与训练,扭转书写弱化的趋势。“2022年版”则不再提这一要求。

(三)强化了“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理念

1.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强调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基本理念,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阅读向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人素养的重要体现。“2022年版”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中有四个都是与阅读有关的,可见其受重视程度超越了以往语文课程的安排。“2011年版”关于整本书阅读只提到过一次,而本次修订版在很多地方都特别提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里强调,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精神世界。

3.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在“2022年版”中相比“2011年版”强调得更多了。如在语文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教学提示里提出,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等,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在课程实施教学要求中专门有一节讲到“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谈到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积极关注教学流程、教与学方法、资源支持、学习评估等新变化,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模式;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纸质资源,也包括数字资源,等等。

三、“2022年版”对“2011年版”同一概念的不同提法

(一)“习作”和“口语交际(部分)”对应于“表达与交流”

一百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习惯称呼的听话与说话(口语交际)、作文(习作)等概念的表述,在“2022年版”里统称为“表达与交流”。这里的“表达”涵盖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并且口语、书面语两者都存在交流的功能。本次修订版的变化可以說是一次较大的创新,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对“2011年版”熟悉的教师要有个适应期。

(二)“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

“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是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的,这与当今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吻合。“2022年版”将这一板块名称改为“梳理与探究”,更加突出了语文学习要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增强语文运用能力。

(三)“祖国语言文字”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2022年版”多次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概念,而“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使用的都是“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明确指的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而语文学习的范围除了现代汉语外,古代汉语、书法学习等也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不一定符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范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可能会突破这一概念,因而需要教师灵活掌握。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尊重,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