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导航多措并举

2022-07-24 12:20周文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心安减负政策

周文君

【摘 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作为“双减”工作的主体,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引领,也要有多种举措来落地实施。学校通过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等群体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的、贯彻以“心安教育”为指引的系统性减负,并逐渐形成以思想指引安定、作业设计精巧、课程规划精致、课堂打造精美等良好学校生态教育环境,让“减负”工作的实施掷地有声。

【关键词】减负 “心安教育” “雙减”政策

“双减”政策贯彻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是教育回归“心安乐学、心安乐教”的教学本质。学校作为贯彻“双减”政策的主体,既要从现实出发,正视当下的教育现状,又要合理规划、精致管理。因此,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路径既要有宏观层面的思想建设,也要有系统化的举措。学校立足于“心安教育”,培养自信自强、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厚德明礼、勤奋好学、善思敏行“心安好少年”的育人目标,通过以下途径,开启学生“快乐学习”的“双减”之路。

一、把好方向盘:“心安”精准引领

“双减”政策的作用机制是对过往以大量书面作业为学习方式的机械、枯燥的教学模式的改进,通过对学生课堂、课外作业负担的有序删减,真正释放学生的学习天性,并通过多元化学习方式,丰富作业类型,提升作业趣味。因此,教师要建立 “双减”背景下的“心安教育”和精细化细节把控的双通道,既要确保减负过程平稳有序进行,又要通过精细化的细节把控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保证教学任务有质有量。

(一)“心安教育”是实现减负目标的思想指导

“心安教育”,能够体现出对不同个体的尊重,涵盖每个个体所需要的欣赏、认可与鼓励;能够使教师通过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体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升成就感,以促成其自身更高效、更稳定的持续成长。这种师生乐教、乐学的和谐氛围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有明确的成长路径,就能大胆钻研、努力探究,不断创造和丰富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有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加自主、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从而为精细化的管理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建立明确的目标指引。

(二)“心安制度”是实现减负目标的现实基础

在细节把控的规划下,学校能够通过建立多维度参与的管理制度,如《新安小学关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方案》《新安小学同学科同作业管理实施方案》,通过系统化的管理路径,如“三级管理模式”精雕细琢地推动减负工作的开展,通过“外科手术”般的精细化引导,尽可能地缩短“阵痛期”,降低转型期间对师生的不利影响,努力保持师生之间有序、和谐地沟通,建立校园内部的稳定平衡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对课堂和课外两个主战场的全范围减负覆盖,使减负目标得以实现。

(三)“心安教师”是实现减负目标的主力军

践行“双减”,必须先从思想高度对全校教师做好必要的认知教育,唤醒教师对“双减”的充分重视。首先,学校以师德师风为基础,通过组织推动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为“双减”的贯彻打通意识形态关,培养“心安乐教,有德有为”的教师队伍;其次,学校为“心安教师”建立通畅的成长路径,通过“双减”工作的相关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强各级课题的申报和参与,以教师更为精细化的业务素养确保“双减”政策贯彻下的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建立协调畅通的平台机制,通过平台化的运作提高各项优势项目的流动辅助功效,如“名师工作室”“多维约课评价”等,助力教师队伍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打好铁算盘:“课程”精致规划

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是贯彻“双减”的载体。学校通过大数据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等进行大数据信息的精准摸排和分享、分析,在此基础上秉承“心安致远,快乐成长”的理念,进行精细的规划。学校拓展课后服务内容,构建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在多元化的课程中汲取知识、享受快乐,学习不止步,成长不停歇。

(一)课后服务课程内容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形成以现有课程为主干,以丰富的系统设计、辅以联系紧密的课后服务为枝叶,通过对现有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实现扎实的课程基础与有效的拓展学习之间的平衡。这样,学校通过课程、课后的双向优化、持续融合等,为学生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达成快乐成长的目标。学校从“品德”“学识”“健康”“科技”“艺术”五个方面构建了资格性成长“学科拓展课程”、社会性成长“选修课程”和个体性成长“社团课程”等体系化的课程。(见下表)

(二)课后服务个性化模式的推行

学校采用“班级选修+学校社团”的组织形式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不同班级和学生个体的实际学习需求,设计“一班一课表” “一人一课表”。“一人一课表”主要体现在周三的个性化成长“社团课程”中。周三,学校采用全校性走班制,让学生自主通过网络选择课程并参与,通过以上途径实现不同班级、不同个体自我的积极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调配师资。

(三)课后服务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学科拓展课程”和“选修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引入学校研究并实施的“心安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突出“自主、愉悦、灵动”等关键要素,坚持“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成果交流”“疑难讲授”“练习巩固”“评价小结”的六环节教学模式,每堂课都必须认真落实“有明确目标、有生动情境、有合作探究、有实践环节、有自由表达、有总结反思”的“六有”教学要求。对于社团“选修课程”,学校组织学生走班选修,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在指定教室或专用教室进行。教师以技艺的学习与练习为重点,以“目标引领、示范演练、自主操练、问题探究、当堂实践、总结反思”六个环节的活动模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每次活动都必须围绕1~2项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探讨和练习。

三、守好主阵地:“课堂”精美打造

学校的主阵地是“课堂”,“双减”背景下的课堂必须做好“时间效率”的“加法”,甚至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的“乘法”,要做到删繁就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能静下心来深度学习。因此,学校致力于探索学生“童趣、自主、合作、生长”的“混合式教学”课堂模式。

(一)建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推进“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提出“三步、六环、五性”为课堂实施路径。首先,教学内容、过程的“三步”包含课前准备阶段导入类资源、课中释疑类资源、课后延展类资源。学校各学科组建设“混合式教学”资源库,并根据不同时空的学习需要,逐步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三类资源库,以满足学生课前前置预习、课堂同步学习与课后巩固拓展的需要。其次,教学中紧扣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思维提升的教学目标,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六大环节,即“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成果交流”“疑难讲授”“练习巩固”“评价小结”。最后,形成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匹配的“五性课堂评价”,即教学目标准确性、组织教学合理性、学习时空延展性、学习状态主动性、学习效果高效性。这种评价指标重在引导学校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设计出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任务,改变交互方式,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实现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二)组建“混合式”课堂教学共同体

凝而聚力,研而致远。学校形成“拟定初案—形成共案—完备个案”的三级备课模式。一备,拟定初案,由平行班级的一位教师主备;二备,形成共案,“互联网+”实现了随时随地的集体备课,备课组建立一个QQ群,大家搜集互联网资源,针对某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同行之间相互补充说明;三备,完成个案,教师根据本班学情、教学风格等,对集体教案进行再一次备课修订,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案,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四、挖好一段渠:“作业”精巧设计

作业是实现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更是让社会认识和理解教育的“名片”。自2017年起学校围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关于“合理设计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的精神指引,全面进行作业内容、作业指导、作业评价等的系统改革。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更加坚定了学校行动的步伐。

(一)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

基于“目标导向、整体设计、关注差异、结构合理”的基本原则,聚焦反映作业设计的系列指标与质量标准,学校开发并设计集“作业设计流程表”“作业目标评估表”“作业属性表”“作业效能表”“作业完成情况数据分析表”等思维工具为一体的操作路径,借助具体的流程图(见下图),引导教师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内化作业设计的思考方法、路径,进而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力。

(二)作业设计的遴选内容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学校尝试构建“3D”校本作业体系,明确“单元整合类”“学科实践类”“项目融合类”三种作业设计形式,加强校本作业研制,做好减负增效大文章。

第一,单元整合类作业:多措并举,促进深度学习。单元整合类作业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的作业集合,具有“高结构”“强关联”“共成长”的特质。

第二,学科实践类作业:激趣益智,提升综合能力。设计课后延展阅读、学科知识拓展、科学文化探究、生活技能锻炼、体艺修身培养等实践类作业,制订“实践作业自选菜单”,让学生体验“从做到学、从课堂迁移到生活、从书面走向实践”的转变。

第三,项目融合类作业:五育融合,关注全面发展。学校结合实际情况,融五育于一体,渗透跨学科理念,将不同学科知识、不同学科能力、社会生活经验等串联起来设计作业,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探究与实践,让学生在多角度选择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五育融合。

(三)作业管理的多维检测

学校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制,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多维检测机制,以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为依據,通过教导主任审核、教研和备课组长协调、学科教师承担的三级责任制建立上下一致的管理路径,同时以“日公示、周备案、月研讨”的循环周期形成持续自律、评价、监督的作业检测机制。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协同全体教师凝心聚力、共同作为,守住学校“双减”这一“责任田”,积极发挥“心安教育”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激发师生的内驱力,多措并举,做到“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心安减负政策
此心安处是吾乡
政策
政策
你在,就心安
助企政策
政策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顿饭一处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