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从容生长

2022-07-24 12:20叶镇佳林伊菲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项目式学习课程开发

叶镇佳 林伊菲

【摘 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校劳动教育。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福建省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立足本校优势,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实践建设,因校制宜,开辟劳动实践新天地,开发课程,探索劳动实践新载体,实施项目式学习,促进劳动实践新融合。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对环境的绿化、美化,在劳动体验中经历“从容生长”,感受劳动对人的熏染涵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 课程开发 项目式学习 知行合一 从容生长

近几年来,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立足本校优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劳动教育,以“知行合一,从容生长”为校本劳动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顶层设计,以劳动教育融入实践建设为突破口,自主开发了“七色花”种植课程、“七星瓢虫”农学园课程和“七巧板”工程坊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经历“从容生长”,初步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道路。

一、“因校制宜”,开辟劳动实践新天地

(一)巧建“七色花”种植园

面对城市大多数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地块普遍缺乏的困难,学校因地制宜开辟了“七色花”种植园。2018年,学校在楼宇与运动场之间的适宜空间,依形而筑、依势而建,兴建了一段长约百米的梯阶式立体种植箱,加上校内原有约半亩的学农试验田,初步构成了学校“七色花”种植园。在附校人的眼里,这是一块难得的小小“梯田”。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七色花”种植园成了学校人文景观的重要“打卡地”。各班在自己的种植区开展花卉种植,举行花卉观赏节。学校每年还举行“清秋”文化节。

(二)共建“七星瓢虫”农学园

学校与翔安香境里农业科技园签订了为期10年的租赁合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共建研学基地,开辟了“七星瓢虫”农学园。学校租地10多亩,种植农作物和果树,将校内种植园地向校外延伸,学生定期在农学园参加劳动,听农业科技人员举行科技讲座;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手把手教学生学习番茄、茄子、辣椒、包菜、胡萝卜等蔬菜种植技术,学习玉米、红薯栽培技术,学习火龙果、柠檬、香蕉、蜜柚、永春柑橘等水果管护技术,增进了学生与田园的感情;还引导学生利用在农学园习得的技能,开展家庭种植、养殖活动,将花卉盆景、蔬菜种植养护延伸至家庭,不仅美化了家园,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拓建“七巧板”工程坊

学校以契合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为培养方向,构建和发展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建筑等新兴科学技术专业领域。这几年来,学校依靠厦门工学院独特的教学资源与师资优势,开辟了“七巧板”工程坊。在机械类专业、建筑类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等方面设立工学实践项目课程,如木工、钳工、车辆维修、3D打印、建筑模型、新能源材料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大学的工程展览馆也成了学生开展工学实践的场所。

二、课程开发,探索劳动实践新载体

在实践设计上,学校成立了“七色花” “七星瓢虫” “七巧板”劳动实践课程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顶层设计学校劳动实践方案,将劳动教育与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融合,通过对植物栽培、工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功能、内容展开探究,对课程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以学农、学工为主线的实践课程。

在实践拓展上,稳定校内专、兼职劳动教师队伍,引进校外专业技术人員作为指导教师。翔安香境里农业科技园的导师、厦门工学院的教授长期担任植物栽培、工程技术项目指导教师,为课程开发提供智力支撑。学校还不定期地邀请家长作为劳动实践课的讲师,给学生带来劳动新体验。学校编制了校本课程“七星瓢虫农学园”“七巧板工程坊”。

在实践评价上,学校初步探索了一套劳动素质评价机制。一是劳动记录评价。一年级开始建立劳动表现记录卡,从劳动态度、内容、师生反映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劳动素质。二是劳动成果评价。在每一次学农、学工实践活动,每一次家庭劳动作业,每学期的劳动周,每学年的“清秋文化节”中,都要对学生的劳动成果做出评价,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三是劳动小能手评选。在每学期的“从容杯”优秀少年活动中,都会评选“劳动小能手”。

三、项目式学习,促进劳动实践新融合

新劳动教育不仅是单纯的劳动教育,而且是整合了劳动技术、自然知识、创新技术、人文艺术、道德品质教育等跨学科课程的综合性教育。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动手实践为主线,在花木种植、农作物栽培、工程技术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挑战性问题”“真实情景”“持续探索”“增进反思”“阶段性成果”这几个鲜明特征,使项目式学习成为劳动教育融入实践建设的最佳途径。这几年,我们把项目式学习作为劳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加以推广与探索,提升了劳动课程学习的质量。

例如,在“七色花”种植实践中,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培植绿萝、太阳花等,观察植物的生长现象。在活动中结合美术学科,让学生设计花盆,将花盆与植物完美融合,为校园增添一件件充满童趣的艺术作品。

结合三、四年级语文课程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的语文要素,让学生在种养过程中连续观察,随时进行记录,留心发现植株的变化,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特点,并收集相关的照片、视频等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以植物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如手绘植物系列书签、彩泥植物、制作植物牌等,以巩固、检验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成果。

从分发种子到播种,从培育到收获,从基地到厨房,五、六年级学生不仅了解了花生、玉米等植物的生长特性,也掌握了一定的农作物加工方法,烹饪出一道道美食;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将多种说明方法与劳动实践体验相结合,学写说明文,将佳作整理、装订成册,供低、中年级的学生翻阅并学习。综合实践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小课题,有效地指导、检查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教室展示墙上随处可见学生的点滴记录及丰收成果,学生自主设计植物“名片”,使校园充满田园文化气息。

四、劳动教育融入实践建设的典型做法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把劳动教育融入实践建设,并将实践融入学校课程建设中,劳动实践体系日益完善,课程内容不断优化,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全面育人品质。2019年,我校被评为厦门市首批劳动教育项目基地学校。我校“知行合一,从容生长”的有关劳动教育实践经验在江西抚州召开的全国会议上做了交流。

(一)链接学科深度学习,推进劳动实践

坚持以“农学”和“工学”课程研发为重点,把劳动课程融入学科深度学习中,实践内容的针对性明显增强。学校加强植物栽培课与科学学科、生物学科的紧密联系,学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播种、扦插时要了解不同种子萌发所需的温度、水分并合理控制;劳动过程中学习各种蔬菜的植物学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常见蔬菜的区别;结合“种子”的学习,实地观察种子的结构、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记录种子的萌发率、观察开花结果等,同时开展“自然观察日记”比賽,在劳动实践中渗透生命观教育;在“七巧板工程坊”弦丝画学习中,感受点、线、面在构图中不同的美的样态,初步感知等角螺旋线、黄金螺旋线、黄金分割线等数学知识在构图中的应用,体验数理与自然、数理与美术之间的联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关注创意物化,推进劳动实践

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仅重视全员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每学期掌握一两种劳动技能,还十分重视劳动成果的创意设计、技术应用和物化能力。创意物化能有效促进学生反思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劳动思维等个性化发展,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劳动技术和劳动技能,实现学习需求和德行的生长。例如,在花卉养植、美化校园的同时,让学生在种植中获得参与观察、思考、实践、发现、展示的积极体验,在体验中感受花卉的美,体会“劳动创造了美”。校内举办的蔬菜交易体验活动,既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如学校的弦丝画、剪纸、陶艺、汽车维修、建筑模型等“七巧板工程坊”项目,在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又通过劳动成果与生活艺术品的关联,让学生受到美育的熏陶,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三)关注真实问题,跨学科项目化螺旋推进劳动实践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技能的难易程度,提炼并制定各学段劳动实践项目。学校将劳动目标分解成一个个“项目清单”,细化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任务,将劳动项目活动化、系列化。项目清单可操作性强,调动了学生主动劳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成为学生自主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引。其技能的习得包含了探究性劳动、艺术性劳动和创新性劳动,赋予学生真体验、真成长。每一个项目,突出“问题探究”,依据不同年段教学内容,开展项目式学习。例如,在种植茄子的项目中,种植前就“选择什么样的土壤,茄子才能长得又壮又好”开展研究,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学会交流与分享、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在自己所调查研究的领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会观察、提问、调查、采访、记录、整理有关信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整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因校制宜推进劳动实践

城市中小学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劳动实践场域的缺乏。场域缺乏,劳动实践就会流于形式。没有种植园、试验田,种植性实践劳动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绿化边角和建筑空间,因地制宜设计了梯阶箱式立体种植园,合理开发实践场域。尽管是微观栽植,也能为教学与实践所用。同时,借力“校外基地”,与翔安香境里农业科技园、厦门工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解决了学校劳动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发挥校外资源作用的做法。

劳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劳动教育融入实践的过程中应避免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干活” “干体力活”,而应以更丰富、更有特色、更加贴合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劳动成为日常、成为创意、成为需要。劳动教育融入实践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劳动课程特色化仍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劳动评价的科学性仍需进一步优化。劳动实践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动态的过程、个性的过程,而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又综合的问题,做到劳动过程和结果、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的有机结合,促进短期行为评价与长期行为评价的统一,才能让劳动素养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劳动教育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事业。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项目式学习课程开发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