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2022-07-24 12:20万晓霞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8期

万晓霞

【摘 要】阅读整本经典名著,由于信息量大、篇幅长、人物多,阅读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容易让人产生望而生畏之感,严重影响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质量。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作品梗概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鉴于此,本文提出要洞察背景,用好梗概的奠基价值;统整联系,用好梗概的关联价值;聚焦片段,用好梗概的深化价值。

【关键词】作品梗概 洞察背景 统整联系 聚焦片段

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仅仅依托教材所编选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后,开展大量深入、广泛的课外阅读。基于此,统编版语文教材设置了从精读到略读,最后到整本书阅读的“三位一体”体系,旨在引领学生在阅读迁移和外扩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阅读储备。

阅读整本经典名著对学生而言,由于信息最大、篇幅长、人物多,阅读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容易让人产生望而生畏之感,严重影响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质量。基于此,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外国名著单元,其中《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文中就包含了名著故事梗概和节选片段两部分内容,旨在通过梗概的阅读和学习,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名著的内容,降低走进经典名著的门槛,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名著的兴趣和动力。教师该如何处理好片段、节选文本与整本书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充分运用教材中梗概的价值,助推整本书的阅读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洞察背景,用好梗概的奠基价值

统编版语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多次强调:“统编版教材专治不读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要将其当成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事情”。要在学生走进整本书之前就明确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和积极的阅读动力,仅仅凭借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选择一个适切的介入点,以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激活他们的内在动力。

(一)基于梗概,点燃对人物的好奇心

对一篇文章或者整本书来说,最能吸引学生的当属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需要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阅读才能有所感悟;而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则能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直观性、形象性思维强的特点,一方面通过出示整本书中的插图,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书本中的主人公,根据人物的身型、外貌、服装,对人物的身份、角色和性格进行相应的猜测;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根据词语猜人物”的活动,借助梗概提炼出与人物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对整本书的人物形成初步的感知与了解。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由于书名包含“鲁滨逊”,鲁滨逊自然是主人公。当教师开展“根据提示词语猜人名”时,很多学生在没有任何信息之前,就纷纷回答:“鲁滨逊!鲁滨逊!”信息未出,学生已经知晓答案,这样的猜测看似已经失去了“联系”“推理”“猜测”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并非如此。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根据提示词语猜人名”的设计意图并不是要历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而是在集中性的词语中接触人物、了解人物,形成对人物的初步印象。学生猜测的过程,就是借助梗概了解人物的过程,这些词语中包含了国籍、兴趣爱好以及在荒岛中生存的经历等,不仅全方面展现了与人物相关的信息,同时也初步呈现了故事梗概中所揭示的重要内容,甚至与整本书也有着对应的联系。

(二)利用梗概,激活对背景的求知欲

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创作与形成,绝不是凭空的,而是有着其内在的背景的。因此,借助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原始的信息层面,更需要还原作者的创作初衷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事实上,整本書的内容与作者的信息和经历有着直接的联系,是作者真实生活、内在情感的反映。学生只有把握了作者、时代等信息,才能更好地借助梗概了解名著。

比如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出示了以下两份资料:其一,关于作者。笛福也是英国人,且热爱冒险,经商数次都以破产告终,甚至还锒铛入狱,出狱后弃商从文,终成“欧洲小说之父”。其二,关于创作缘起。1704年,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被船长遗弃在荒岛长达四年之久,完全失去了人类语言能力,而变成了一个“废人”。作者笛福了解到这一素材之后,就以这个故事为基础,结合自身的航海经历和大胆想象,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

借助这两份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其与教材中的梗概进行对照,找出两者相关之处,比如相同的国籍,则有着相同的文化质态;相同的兴趣爱好,则是作者在书中投射了自己的影子;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则成为整本书创作的蓝本。

从作者的生平和小说创作的背景来进行审视,学生的思维就不再受认知能力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在教材梗概、原著小说和生活资源中建立起良好的认知通道。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梗概的阶梯和载体的效能,不仅让学生初步把握了小说形成的来龙去脉,更为学生深入、高效地阅读整本书提供了支撑。

二、统整联系,用好梗概的关联价值

(一)利用梗概的细节缺失,高效走进书本

《鲁滨逊漂流记》虽然内容非常丰富,但都依照一个核心任务——主人公开展的。本书的内容主要展现的是主人公独自在荒岛上求生存的故事,人物几乎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因此,把握主人公这一特点,以纵深的方式提炼出相应的主线,就能够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教材中所提供的故事梗概也是如此。故事梗概中,作者以简要的笔墨、概括化的思维,将整本书的内容浓缩在一篇文章之中,教师就可以紧扣人物的表现,梳理和汇总学生想要了解的信息以及关心的问题,并借助这些源自梗概中的问题,让学生投身于整本书的阅读。如此,既能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原著内容。

(二)利用梗概的桥梁角色,链接书本目录

整本书常常都设置了与内容、故事情节相对应的目录,这些目录一般都以具体的标题形式命名,如同整本书中的框架。很多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都已经养成了关注封面、书名、目录的意识,将目录作为了解整本书内容的重要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故事梗概与目录就有着相同的作用和效能,但在形式上有着较大的区别。故事梗概与目录的小标题形式不同,其是以逻辑统整和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的。因此,故事梗概就成为目录和整本书内容之间的链接点。教师不妨利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文本内容。

目录与故事梗概的链接,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整本书的内容脉络,从而基于整体视角,把握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比如阅读故事梗概中初到荒岛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继续顺藤摸瓜,总结出后续经历的“建房定居”“圈养羊群”“发现野人”“救下‘星期五’”和“返回英国”等内容。这样的内容如何与整本书庞大而丰富的内容形成快速链接呢?教师不妨再次出示书本的目录,引导学生将目录的标题与梗概中的内容进行链接。以目录第二十三章“暴动者”为例,让学生展开大胆的猜测,可能是鲁滨逊遇到暴动的人,并与他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既然书本主要描写的是鲁滨逊只身一人在荒岛上求生的过程,而这里的目录则提示出现了其他人,很多学生就能快速判断,这与故事梗概中的“发现野人”“救下‘星期五’”情节密切相连。由此一来,学生通过概括梗概内容、预测目录标题等方式,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即便后续阅读与整本书的内容有所出入,也会在意想不到的强烈冲突之下,形成阅读的高峰体验。

三、聚焦片段,用好梗概的深化价值

学生的阅读有其一般性规律,无论是阅读单篇的文章,还是阅读整本书,都要经历先整体把握,再聚焦部分,最后回归整体的思维过程。但基于整本书基数相对庞大,会给学生整体把握环节的落实带来较大障碍,而借助故事梗概的策略,则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从生命个体了解、熟悉事物的基本规律来看,整体把握绝不应该停留在囫囵吞枣的维度,让学生止步于信息表层,最终导致阅读效益的低下。为此,教师组织学生借助梗概走进整本书,就需要在学生整体把握书本内容的基础上,链接相关的核心片段,给学生以支撑。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策略,搭建从梗概到整本书的认知桥梁,从而不断扩宽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一)借助梗概,梳理发展脉络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在结构上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每个故事中都有内在交叉的两条线索:一条是基于故事情节发展的曲线,另一条是主人公鲁滨逊的情感转变线。而教材中的故事梗概内容相对简单,只是从“面”的角度进行了提炼和概括,只能呈现其中的情节发展线,而对于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则几乎没有涉及,这就为彰显梗概的作用又提供了全新的渠道。

(二)借助梗概,印证情感曲线

作为第三学段的学生,阅读整本书,不能始终浮游于语言信息的层面上,更需要透过语言表面上的藩篱,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洞察人物内心情感和精神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特点,感受作者蕴藏在书本中的情感。

以梗概中介绍“救下‘星期五’”这一部分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划分层次和概括提炼的方法,对这一语段进行梳理,比如“看到野人—枪杀一人—逼近住所—救下一人—传授技艺”等对应了整本书目录中“解救‘星期五’”“训练‘星期五’”这两个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妨要求学生在阅读梗概时,站在鲁滨逊的角度,感受人物从紧张到害怕,然后回歸镇定,最后到完全放松的情感经历,而这样的经历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经验所体验出来的,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针对这一章节的内容展开细读,让学生一边关注情节发展,一边关注情感变化的方法策略,并将这种方法策略灌输到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之中,逐步养成习惯、形成意识,最终铸造成为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教材中的故事梗概,是学生首次接触整本书的重要凭借。在故事梗概的介入和支撑下,学生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时,就能够以更加自信的方式展开,阅读时一旦遇到相应的障碍和困难,就能运用方法的迁移加以解决。由此一来,教材中梗概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输送信息,更在于提供运用阅读方法、历练阅读能力的平台,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夏静秋.整本书阅读的践行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8(08).

[2]杜红芳,杜伟.立足单篇,拓展整本,走向外国名著阅读[J].福建教育,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