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科普剧的设计策略

2022-07-24 12:20徐莹莹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科学素养

徐莹莹

【摘 要】科普剧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新型教学形式被引进科学课堂。与其他科学学习活动相比,科普剧的形式和内容需要体现一定的艺术性,以便更能帮助学生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两方面协同发展,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前期准备时,师生要一起回顾课堂上能引起学生兴趣或争辩的话题;教师要跟学生一起讨论创作的形式和内容、表演所用道具。课堂科普剧的设计要从创作题材的选择、剧情的主要内容和主角的拟定、剧情矛盾的编制等方面进行考虑。

【关键词】科普剧 设计策略 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致力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和基本的探究能力,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以此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指向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然而,在日常科学课堂教学中,受到指向教学目标的学习内容的限制,能够综合科学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人文素养发展的学习机会十分难得。因此,2022年版课标提倡将科普剧、游戏等多种形式融入科学教材中。

然而,笔者在调查本校学生对科普剧的认识情况中发现,有 30.6%的学生没有听过科普剧,43.5%的学生只是停留在“听过”的层面,15.6%的学生对科普剧有一定了解但没有看过,仅有10.3%的学生了解并看过科普剧;在引导学生了解科普剧的基本内容后,再次调查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与科普剧的表演,其余学生也表示若被选到,愿意去尝试参加。这就意味着,科普剧对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学生参与科普剧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科普剧能使学生在参与剧本编写、道具制作、角色扮演等过程中,提升自身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发展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甚至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科普剧的表演过程就是在创设学习情境,使观众在跟随剧情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科学修养、体会科学精神。

一、科普剧的教育价值

在课堂中实施科普剧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一般以短剧为主,大多围绕某个“科学故事”进行角色扮演。与一般戏剧或课本剧相比,科普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剧中体现科学性,其中展示的科学知识和原理、科学方法和思想都必须是可靠的,关于科学知识表述的语言也要准确。与其他科学学习活动相比,科普剧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其营造的问题情境更能让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个体身上得到协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外,科普剧的形式和内容都需要体现一定的艺术性,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借助多种艺术元素和舞台表现形式,获得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真实体验。

二、设计科普剧的前期准备

首先,教师要对所选题材进行研究,发掘更易创编成剧目的科学内容,如果所选内容较多,可以将其分成多个剧目在课堂上按系列进行演出。其次,教师要跟学生一起讨论创作的形式和内容。通常,学生更能提出一些新颖又符合他们自己年龄段的形式,如将故事发生情境放到古代、故事可以发生在儿童喜欢的生活场景中、采用说唱形式表达科学方法要领等。如在“岩石是一家人吗?”的科普剧中,教师可以将场景放在某个地质探险活动中,赋予花岗岩、大理岩和石灰岩以人的身份。两个学生可作为推进剧情发展的主体,以岩石角色用所学方法发现不同颜色花岗岩的特征,并通过对比其特征来推断他们是否为“一家人”,接着又发现石灰岩和大理岩的共同特征。

三、设计科普剧的原则与策略

课堂科普剧的教育对象和参与主体都是学生。在科普剧的创作中,教师既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也要重视其个性发展,建立参与和互动的活动模式。因此,科普剧的题材选择、剧情主要内容、剧情主角拟定以及剧情矛盾冲突编制等都需要教师认真审视。

(一)创作题材的选择

在科学课堂上开展科普剧,教师一般会从科学教材中选取适合表演、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主题。该主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还能促使他们积极建构本单元的相关科学概念。当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概念性理解时,通过编演科普剧进行变式学习,学生就能在实际情境中迁移运用知识和技能。在《矿物与岩石》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掌握辨别不同岩石特征的基本方法。但因岩石本身特征较为零散,其鉴别方法也较为多样和复杂,导致学生的持续研究力不强、方法遷移力不足,而以此为主题的科普剧恰好能弥补这一短板。

(二)剧情主要内容和主角的拟定

科普剧主要根据剧目中角色掌握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来编排故事,可以分成开端、发展和结尾等三个阶段,具体为故事发生背景、情节发展和故事结尾。课堂上开展的科普剧与舞台剧不同,如剧目时间较短、角色不能复杂、道具相对简单,但剧情又要清晰完整,还要能体现一个科学知识点。因此,科普剧内容要围绕一个知识点构思故事,在此基础上发挥其戏剧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有时还需拓展到前沿科技,从而让作品有趣又富有思想意蕴。在学习了典型岩石的研究方法后,学生还很难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即难以用该方法识别外表相似的岩石是否属于同类。于是,“岩石特征研究”题材就以“它们是一家人吗?”为主题,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剧中以两种颜色不同,但都呈“斑状”的岩石作为研究对象即剧目的主角,同时选择一种典型大理岩作为配角。剧目内容聚焦在如何运用多种方法鉴别这两种岩石的颜色、软硬、光泽、构成等。为了更好地说明两块相似的岩石都属于花岗岩,教师特地选用大理岩来进行特征对比。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在剧目的安排上,教师可在辨别两种岩石的基础上,增加石灰岩(沉积岩)这个角色。一方面,这体现了有代表性的三种岩石;另一方面,石灰岩经过高温化学反应后会变质为大理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一家人”。

(三)剧情矛盾冲突的编制

科普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用矛盾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即借此完善科学知识内容,让剧幕更富有艺术表演价值,这样更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考如何发现岩石特征,如何辨别岩石种类。科普剧的受众对象是儿童,该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但持续时间不长,对于描述性、讲理型的剧情很快就会不再去关注。这就意味着剧情中要有大小不同的矛盾冲突,隔一小段时间就要让观众“陷入”好奇之中,从而被吸引着关注剧情发展。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是“通过发现自己的多种特征,两块颜色不同的岩石相互争论是否为同一类”;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是“石灰岩和大理岩都能在盐酸作用下冒气泡,据此是否能判断它们为同类岩石”。过程中,对特征研究方法的使用、主要特征的描述、其他岩石特征的讨论等都可以形成小的矛盾冲突。在表演中,为了让剧情更有可观性,教师需要运用音乐、舞蹈、美编、语言和表演艺术等,指导学生“夸张”地表达出科普剧的内涵,注重不同角色的语言风格,这也能让客观的科学知识与人的意识观念更易融合。

科普剧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新型科学教学形式,将科学知识通过故事的形式表演给其他学生,其中还可以融入问答、实验、游戏等互动环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当然,任何教学形式都有其局限性。比如,科学教材中的内容不一定都适用于科普剧题材;要完整表达一个科普剧内容所需的时间较长,不利于融入日常教学的某个阶段;在日常教学中编演科普剧所花的精力较多,给组织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展演的形式和道具都会受到课堂表达空间的限制,不适合大型、复杂或特殊的道具呈现;学生的表演能力会大大影响科普剧的观赏程度。因此,教师需要在主题拟定、内容节选、艺术晕染、矛盾冲突等方面细致思考,将抽象、难度大的科学知识与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认知相匹配,形成适合课堂演绎和利于观赏的剧目。

【参考文献】

[1]钟青.浅谈科普剧创作的主题选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

[2]邵琳.基于STEAM教育理念开发科普剧校本课程的意义[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7).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