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根基

2022-07-25 02:44王澜
人民画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香港文化

王澜

谢刚与香港的缘分始于10年前。

2011年底,时任新星出版社社长的谢刚受中国外文局委任,兼任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总裁、总编辑,北京、香港两边跑,几年后专职香港工作。成立于1958年的“香港和平”出版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的中外文图书,发行内地及港台地区各类书刊,也做些文化交流与展览工作,算是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卓有影响的老牌文化机构。

2021年底,谢刚调回北京,担任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香港10年,谢刚主持众多出版、展览、交流等文化传播项目,创办了繁体版《今日中国》杂志,担任和平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香港期刊传媒公会创会副主席,广泛接触香港爱国人士、文化名人,对香港文化有深入见解。“时间越久,对香港了解越深入,就会越感觉亲切。 ”

不久前,谢刚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对香港文化发展脉络及内地香港文化融合的看法。

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割舍不断,香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特别与岭南文化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香港的语言体系是广东话,文化的渊源是岭南文化中的广东文化。”分析当代香港文化的形成,谢刚认为大致经历了这样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虽然香港为英国割占,但始终沿袭、弥漫着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1949年后,港英政府有意识地向香港民众强化西方文化的输入。中西方文化的两条线一直在香港平行发展,直到香港回归祖国前。

如今被人们所熟知的香港文化,主要形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是香港制造业的黄金时代,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造就出拼搏、自强与包容的“狮子山精神”,书写了很多励志故事,出现了诸多商界传奇。

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之中,香港逐渐演变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风格—中西合璧、包容拼搏,其根本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只是更加兼收并蓄。比如在香港电影中,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淋漓展现。像脍炙人口的黄飞鸿、方世玉系列电影,就是以传统功夫题材讲述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香港当地语言里,也保留了许多古汉语或中国古代的一些用法,例如警察叫“差人”,报警叫“报官”,抓药叫“执药”,停车叫“落车”,至于“企定”“后生”“火烛”“几多”“头先”这些普通话已不多见的古汉语在香港话中比比皆是。

在谢刚看来,让香港与内地文化更相融,必然要从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开始。

从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始,不少香港人在认知上就变成了没有国家的人,“从此游子无依靠”。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才在内心深处重新拥有了国家。

“但由于以往教育缺失,特别是历史教育的缺失,导致香港大众阶层对内地的认识比较陌生,特别是青年一代对国家的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缺乏。”谢刚说。

谢刚提到香港一位本地员工的故事。在他的刻板印象中一直认为内地很落后,也从未想过到内地看看。一次公司组织员工到福建进行团建,大家一起动员他参加。“那次是他第一次来到内地,第一次坐高铁,激动得不得了,亲眼看到了内地方方面面的高速发展。回到香港后,对内地的认知和感情立刻有了改观。”

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掀起了一个高潮,内地文化团体赴香港演出、交流等活动,在香港影响很大。“老一辈香港人中内地赴港背景的人很多,有割舍不掉的文化情怀。比如那时候只要一听是内地来的京剧名角儿演出,真就是万人空巷。”

中华传统文化在香港一直传承着。谢刚介绍,“香港和平”曾举办过两届“我们爱和平—两岸四地名家书画展”,作品均出自书画大家之手。“第一届举办时,我们试着发了大约一千多封请柬,没想到开幕式那天宾客云集,整个大厅都摩肩接踵。香港社会对艺术品有着收藏和鉴赏的传统,对中华文化充满感情,对承载传统文化的书画作品极为欢迎。”

谢刚说,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与内地携手共同发展。“回归初期,有的香港企业家故步自封,没有及早拓展内地市场,导致其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而充分利用好内地资源的企业,事业得到了新发展。文化上更是相互交融。香港很多文化大家都来自于内地而成就于香港,像学问泰斗饶宗颐、作家刘以鬯等。改革开放后,香港文化曾经为内地文化走向多元发挥了作用,以电影为例,香港影视创作者的‘北上’使香港影视文化逐渐与内地接轨,让华语电影提升了在国际文化中的话语权。而内地整体文化的发展,又逐渐为香港文化带来借鉴,体现在文学、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当代艺术等很多方面。”

“现在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考量,也是将整个粤港澳文化圈融合在一起,将其背后的精神融合在一起。”谢刚认为,大湾区对于香港来说延展了其优势,然后把深圳先进的生产力、创新精神一同带入,协同其它城市共同发展,未来一定也是文化极为活跃的地区。谢刚说,大湾区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人才资源。“现在各大城市都开始在文化领域发力。这里融合了大家各自优势特点,取长补短,一定会产生一个强劲动能,将来还会带动全国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香港是联通世界的城市,也是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内地与世界文化艺术圈的中间地带,在文化艺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谢刚说:“比如为什么像巴塞尔艺术展这样的国际大展在香港举办展会,因为他们认为香港是‘既可以讲英语又喝皮蛋瘦肉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可以对接。”香港拥有世界级的文化基建和多元的艺术氛围,全球的艺术与创意云集于此。香港已经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世界第三大艺术品拍卖市场,以及公认的新兴艺术中心,世界顶级的画廊几乎都选择将亚洲的分部设立于此。

2017年,中国外文局启动了“丝路百城传”项目,目前已出版20多本简体中文书及英、俄翻译版本。谢刚作为项目最初主要参与者之一,积极促成“丝路百城传”繁体中文版在香港的出版,并为《香港传》积极遴选作者。“为城市立传,就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有血肉的生命体来描寫,体现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个性风采。脱离传统地方志的工具性质,去探究一座城市的情感与境界。”

虽然已经回到北京工作,谢刚表示有机会还是要为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做些事。“因为我在香港工作了10年,在这座城市投入了太多的感情。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香港人到内地来看看,来感受国家的发展,内地人到香港不要仅停留在旅游购物,可以走走香港的深街小巷,体察香港普通人的生活。只有多方深入,才能真正认识香港,了解香港。”

谢刚说:“我在香港这些年,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所接触。香港人热爱生活,平和并具有生活智慧,是有家国情怀的。融合也好,认同感也好,要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猜你喜欢
香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香港ifc商场夏日呈献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
香港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