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的弄潮儿

2022-07-25 04:58苏琦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帝国白人印度

苏琦

仿佛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预期的轨道。《最后的英国人》里的主人公们,多半绝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英印帝国谢幕的见证者。他们前往印度的时候,自然不会怀着建功立业的预期,那是被他们这代充溢着自由主义气息的年轻人所鄙夷的父辈们的玩法,他们想的是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和印度人真正打成一片,共同推动印度各项事业的发展,用印度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进步来为大英帝国的合法性正名。

然而,他们不仅成为了“最后的英国人”,还饱尝了“两头不是人”的挫败感,既不被坚定的帝国主义分子待见,也不被觉醒的印度人尊敬,前者认为正是他们这些“软骨头”破坏了捍卫帝国荣光的大业,而在后者眼里,他们只不过是不肯从帝国迷梦里醒来的伪善者而已。

在他们前往印度的途中,要是只看国际格局,会认为大英帝国在“一战”后的权势达到了新的巔峰。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国两大帝国的坍塌,大英帝国在苏伊士海峡以东已无对手,新生的中东小国成为托管地,伊朗北部和印度西北再无强敌环伺,大博弈彻底成为往事。

这样的视角显然忽视了英印殖民地内部的悸动与不安。民族主义的激情,独立与自由的热望,已经开始攫取广大印度民众的心灵,而“一战”时的巨大付出更是让他们胆气横生,认为英国人已经亏欠他们太久太多。大英帝国的统治已经开始晃动,只是人们没有觉得,或者选择忽视。

这也是历史的常态,当未来的大潮在眼前静悄悄地蓄势展开之时,人们只习惯紧紧抓住过去的经验作为救生衣,而鲜能成为驭势而行的弄潮儿。

事后看来,作为《最后的英国人》一书关键剧目的攀登珠穆朗玛峰,在某种意义上便属于过时的救生衣,试图彰显过气的白人英雄气概和人种优胜的神话,却暴露出更多的笨拙与不适。英国登山队员们对美国人驾飞机来拍摄测量珠峰的厌憎,充分暴露着英国人对于美国人实力崛起的惊惧,然而征服珠峰确乎越来越成为一项更多事关后勤组织能力和补给物资科技含量的事业,也越来越离不开当地向导和驮夫的帮助,而此前他们在白人征服大自然的种种壮举中是隐身的。当地向导的作用不再能被抹杀,他们也越来越敢于斤斤计较自己的待遇,而这关于人力成本、资源和交换的概念范畴和行事指引,无疑是白人“文明教化”的成果。

在马洛里们鸡汤式的关于攀登意义的宣言里,“山就在那里”足以成为不证自明的目的,而在当地人看来,山一直在那里,为什么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征服她,而不是像他们那样与她和平相处?

征服珠峰已经成为一个关于白人帝国统治末路的隐喻。若干年后夏尔巴人丹增·诺盖在登顶时的在场本身,就证明了这不只是一场纯白人“孤勇者”的战斗。当殖民地的人民开始不惮于彰显自身的理念和存在感,不再全盘接受白人关于文明进步的话术,甚至化用这些观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时,白人的统治便越来越成为一种尴尬的存在。

附身于这种尴尬的存在,自由派白人殖民者在当地人的眼里就依然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无论他们怎么标榜自身的族群宽容程度和文明调和能力。若不肯与帝国死硬分子同流合污顽抗到底,又不能真正投入到当地人反抗本族人统治的斗争中,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帝国终曲奏响,黯然神伤地离去。相伴他们去国离乡的印度夫人的故事在此背景下也格外耐人寻味,当年印度夫人们只能安于“两头大”的身份,从来登不得英国的厅堂,如今终于挣得平等相伴的角色,虽然整个故事依然充满了背叛、心碎和隐忍的色彩。

同样深感尴尬的是印度当地深受西化教育熏陶,以民族领导阶层自居的开化派人士。时移势异,这些亲西方精英如今在当地民众眼里已经堕入“二鬼子”之流。自由派白人和开化派精英上演了最后的惺惺相惜的戏码,因为他们确乎是一类人,宽厚包容,敏感于时势的变化,大体看得清大势所向,但又显然缺乏行动力,终日放言高论,而又眼高手低,到最后只能随波逐流。

这些人和他们在欧洲的同侪们,共同钩织了一个失意者的网络,从各个侧面呈现了“二战”前“多余的人”的群像。承平时日的小资情调和先锋艺术实践,如今都成为奢侈品。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殖民帝国的躁动不安,令脚下的大地出现越来越多的裂缝,所有的岁月静好也罢,颓靡也罢,到最后都变成了各种的挣扎求存。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场孟加拉大饥荒,令英印帝国精英的道义资源和善治神话消耗殆尽。为了维系帝国的运转以勉力应对德国和日本的挑战,只能诉诸于发动内斗,离间印度穆斯林与国大党精英,由此造成的印巴分治的历史撕裂,至今仍是流血的伤口。面对拔刀相向血流成河的族群纷争,意兴阑珊的英帝国统治者的撤离可谓仓皇之至,而此一模式在后来大英帝国漫长的解体进程中又反复上演。什么大英帝国主动地、静悄悄地撤退,纯属粉饰扭曲历史者的痴人呓语。

大浪淘沙之后的历史似乎只剩下宏大叙事,大是大非。人们回想起“二战”前后的历史,总是充斥着反殖、反帝、反法西斯的主线,而历史的主角要么是率领大众英勇斗争的领袖们和各种被拣选出来的英雄们,要么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大奸巨恶和附逆者们,鲜有芸芸众生的身影。他们就算顺应了历史的洪流,也不可能成为弄潮儿,而只是在泥沙俱下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不得已被裏挟的泥沙。

在那个时间段,世界上似乎到处是“最后的英国人”里那种不幸的无根漂泊者,他们无法绝决地、孤注一掷地投入某个阵营,即使在像西班牙内战这样当时看来无比壮丽的事业中,也不免会心碎于诸多不堪细究的内斗和阴谋。

有时他们被引为进步事业的同路人,而一旦他们的价值被利用殆尽,便会被无情地抛弃。在美国,他们可能会被麦卡锡主义者所捕猎,在苏东社会主义阵营,他们会被视为可疑的亲西方分子,甚至会被打成“内奸”。他们最好的下场就是被投去轻蔑的一瞥,身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苟活于世间。

《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

作者:鲁西奇

出版社: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68元

喜是睡虎地秦墓11号墓的主人,他生在秦始皇时代,20岁时便踏上了小吏生涯,还曾随军作战,一生奔波。作者把零星的材料串連起来,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凭借他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世界,并描述一个普通人直接面对的帝国统治机器。

作者:[美] 大卫·格雷伯

译者:吕宇珺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79元

大卫·格雷伯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是谁在创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加剧不公平的?在这本书中,他以犀利的笔触,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反思悉数呈现,剖析了困扰世人的当代社会病灶。

《血色要塞:普热梅希尔之围与欧洲浩劫的降临》

作者:[英]亚历山大·沃森

译者:范儒天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定价:88元

普热梅希尔要塞位于波兰东南边陲,毗邻乌克兰,历来被战争与民族冲突所困。“一战”前期,俄军希望快速拿下要塞,却被奥匈帝国意外地坚守了六个月。这是一场影响“一战”进程的重要战役。本书细致描绘了要塞的日常细节,以及军队、民众的心理状态,再现了战争对社会与人性的巨大破坏力。

《谎报:一件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性侵案》

作者:[美]T.克里斯汀·米勒 肯·阿姆斯特朗

译者:邓南君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定价:55元

本书是两名独立媒体记者的追踪报道,两人凭借对书中事件的一系列报道,获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谎报》本书由一起戏剧性的强奸案“谎报”,引出美国司法部门长期以来对性侵案件调查的草率轻视,打破了社会舆论对“完美被害人”的刻板印象。

猜你喜欢
帝国白人印度
皮克斯的动画帝国
如果可以去印度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后隔离”时代的骄傲与焦虑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六 大不列颠空战(下)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四 战争魔影(下)
最高警察
“帝国警察”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