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创设

2022-07-25 23:34徐翠英
科学导报 2022年44期
关键词:闪光点新课标作业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课,语文课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它的语言艺术魅力。初中阶段,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根本所在,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新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此,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要严格依据新课标,给予学生以思想和语言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一展风采。在实施《父亲的谜语》一课时候,我让学生发言主动说一下自己在家庭中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结果大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爸爸妈妈给予自己的关心爱护,尤其是王乐乐同学声情并茂给大家讲述了妈妈在爸爸外出打工之后,一个人独自带着她和弟弟,还有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妈妈却一次也没有耽误送她上学,并且每天晚上还要耐心细致的给她辅导作业。听着她的讲述,大家伙都流出了泪水,送给她热烈的掌声。在她之后,不少同学都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对爸爸妈妈由衷的敬意。

语文课堂教学要想高效,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而不是一成不变。每个学期开始,我都会做一次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题目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学生们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是喜欢态度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幽默,有的是喜欢气质高雅的老师,有的是喜欢寓教于乐的老师。我把学生们的答案集中归类,分成几个大类,这其中的学生占据班内学生的大多数。在此基础上,我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安排。尤其是寫作课,我安排短文写作,然后安排学生做自由演讲;或者安排学生做话剧演出;或者安排学生做诗歌朗诵。在这些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是演讲家、可以是话剧演员,也可以是朗诵者。这些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他们沉入其中,揣摩剧本中角色性格,或者集体商讨,探索其中的一个个小细节,就这样,他们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快乐。随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我作为一个指导者,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目光去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发现其中的真、善、美,并针对这些事去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一节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如果没有闪光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语文教师要把心思还要集中在寻找闪光点上面,以此作为突破口,一点开,而全局开。日常教学中,我善于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需求出发,培育每一节课堂教学的亮点,借此把抽象的知识播撒进学生的脑海,使语文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在实施朱自清的《春》教学时,我在“绘春”这一部分,重点在五幅画面上大做文章,使其作为教学的闪光点。我为学生设计了两组答案,一组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另外一组是“草报春、化争春、风抚春、雨润春、人迎春”。对于这两组答案,学生可以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我给予学生广泛的辩论自由。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后一组答案更为科学。有的学生说,这一答案比上一组更为巧妙,它更加强调了景物和人的和谐;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一组答案突出了这些景物和人在春天中的作用;有的学生认为,后一组答案用更加细腻的笔调感受来春天的到来。更有学生分析说,后一组答案都有一个动词,“报、争、抚、润、迎”突出了春的动态之美。

作业布置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通过消化课堂知识,能够更好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语言掌握能力,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教师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作业的关系,明晰语文作业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做好“精心”功夫,一方面通过艺术化的作业设置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减负空间,丰富课堂外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一方面,教师在作业布置上要多方位、多角度,协调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关系,从而达到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目的,实现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实践能力的双提升。基于此,我安排学生根据《塞翁失马》改写成一个小剧本;学习《羚羊木雕》之后,我安排学生写一个“这件事到底应该怪谁”的讨论稿。

这些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业,严格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能够树立学生大语文观的意识,开启了学生的智慧。

总之,初中阶段,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根本所在,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作者单位:山东单县尊成学校 徐翠英)

猜你喜欢
闪光点新课标作业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
作业
我想要自由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