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赶考路上新答卷

2022-07-25 03:07陈敏
公民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陈敏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重庆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五年。这五年,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已经成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主旋律,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五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重整行装再出发、团结一致向前行,推进一系列大事要事,应对一系列急事难事,办成一系列好事实事,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市委坚定地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各族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入人心,奋力书写了一篇篇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美好篇章。

重庆,如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笃定前行,行稳致远,奋力书写着新的答卷。

风清气正好扬帆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首先看态度,关键看行动、最终看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我市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好一切工作的思想武器,第一时间跟进学习、贯彻落实,形成了忠诚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的高度自觉。

今年年初,结合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头看”,市委部署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谋划深入贯彻落实的思路,进一步明晰了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不断实现“三不”一体推进战略目标这一课题上,用生动实践交出了重庆答卷。

政治生态复澄碧,风清气正好扬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40多万名基层党员干部每天排查守点,8500多人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

在脱贫攻坚中,5万多名干部人才驻乡驻村,涌现出扶贫干部杨骅、当代“愚公”毛相林等时代楷模;

在抗洪抢险中,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广泛设立党员突击队、党员责任堤严防死守,全市未伤亡一人,未溃一堤一坝。

……

如今,巴渝大地之上,旗帜鲜明讲政治成为自觉,纪律严明守规矩成为常态,文化清明扬正气成为风尚。我市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明显增强。

高质量发展跨越提升

2021年9月26日,备受瞩目的成渝中线高铁开工建设,这项总投资693亿元的重大项目,在国家发改委批复13个月后即启动,业内人士直言:“这样的推进速度实属罕见。”

作为川渝共同实施的首批重大项目之一,成渝中线高铁推进速度,折射出唱好“双城记”的“川渝速度”。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

2020年、2021年,四川省、重庆市四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件一件落到实处,把党中央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施工图”“作业图”。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7.39万亿元、同比增长8.5%,经济总量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提高到6.5%、30.8%。可以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出了一份“强势开局”的精彩答卷。

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使命。两年多来,双方以“合作”代替“竞争”,以“协同发展”代替“各自为政”,一大批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时代的进程,犹如环环相扣的乐章,重庆在齐心协力办好合作事情的同时,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近年来,我市集中优势资源,创新动能更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开放能级更高。加快开放通道建设,积极构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02个国家、304个港口,中欧班列(渝新欧)累计开行超过9000班。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绿色本底更厚。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扎实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重点工程建设。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累计出台200余个改革成果文件,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在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和一盘棋思维,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推动我市区域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时机不可失,奋进正其时。

如今,重慶“一区”正在变大变强,“两群”正在变特变优。数据显示,去年“一区”与“两群”的人均GDP比值缩小至1.8∶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至1.48∶1。

民生福祉的暖心“答卷”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对重庆提出殷切期望:“希望重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沉心静气,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重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将城乡融合作为重庆发展最高境界,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个基本面”,重庆城乡发展实现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城市和乡村展现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画卷,交出一份不断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精彩答卷。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既是底线性任务,承载着厚重的民生期待,也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脱贫攻坚的质量、成色。

重庆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集全民之智、聚全市之力,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实行脱贫攻坚“双组长制”,市领导定点包干18个深度贫困乡镇及所在区县,各级各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

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举措,大力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实效。

2021年,重庆14个国家贫困区县和4个市级贫困区县全部“摘帽”,18个深度贫困乡镇实现高质量脱贫,190.6万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流血流汗不留遗憾,任劳任怨绝不认输”的决心与干劲,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补齐民生短板,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巩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重庆牢记嘱托,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准有效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般公共预算的80%左右用于改善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5%、9%,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镌刻在山城人民心中。

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巩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影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65万人。加强社会保障兜底,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残障服务保障更加健全,困境儿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公共服务供给全面加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实现全覆盖,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3%。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2.8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6岁,建成“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

民生多样化需求持续满足。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带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等行业兴起。文化旅游加快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5%。

突出抓好三项重大任务

回首五年,硕果累累。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我市将紧紧围绕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未来,重庆将突出抓好三项重大任务:

一是奋力书写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实现“两高”要求,集中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和必由之路。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就是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兴渝”和“富民”相得益彰,不断实现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奋力书写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建设“两地”要求,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个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个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势所在和责任所在。我们要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更好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三是奋力书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篇章。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中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川渝两地的殷切期望,蕴含着发挥“三个作用”的内在要求,是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使命和强大引擎。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战略站位,努力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努力实现六个方面目标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开放”“基层治理”“民生改善”……未来五年发展的思路目标,激励着广大党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书写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必须努力实现六方面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达到更高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左右。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实体经济持续壮大,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开放型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科教实力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名片更加响亮,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完善,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的突破,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各领域人才竞相涌现。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邁上新台阶,城市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步增强。“一区两群”发展日趋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构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巩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阶段性目标,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发展安全保障更加巩固,平安重庆建设更加有效。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兜底性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扎实有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文化强市建设实现新突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扩大,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必须全力以赴抓落实。

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举措是:深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深入推动创新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深入推动川渝全方位合作,携手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深入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大力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深入推动乡村振兴,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深入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深入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推动民生改善,切实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深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抓好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深入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力量。

接下来,关键在干。我们要在战略部署上“扣扣子”,在干事创业上“担担子”,在工作落实上“钉钉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要奋力书写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奋力书写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篇章,加快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奋力书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篇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努力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