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思辨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2-07-25 02:53朱志燕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辩论道德思维

朱志燕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候,充分利用思辨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基于思辨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倡导思辨学习,使学生获得积极深入的体验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目的,让他们的思维散发更耀眼的光芒,温暖我们的教学。

(一)紧抓思维空白点,挖掘学生的潜在思考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现在思考问题大部分会停留于问题表面。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想上的潜在差距,深挖根源,引导学生下意识地进行有效思考。例如,在执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相信你在平常的生活中经常会和爸爸妈妈发生一些不开心的事,你会不会在心里或者和好朋友埋怨爸爸妈妈?请用2分钟的时间说说你和父母之间相处时令你烦恼孤小事。”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与不是”或者“对与不对”来回答,它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思考。那些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在被回忆、被反思的过程中,曾经被他们忽视的情节得以重视、得以思考,从而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读懂爸爸妈妈的心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当时情节进行分析和讨论,也让学生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

(二)扩大矛盾冲突点,激发学生的思辨感受力

刺激讨论和思考是活动,在活动中要抓住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到的东西,扩大思考碰撞中的冲突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庆祝形式也在逐渐变化。在《我家的过年故事》中,如何拜年成了引发学生矛盾的热点话题,学生之间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一个来自北方的学生站起来说:“大年初一是一定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的,这样我才可以收到长辈们给我的红包,才有过年气氛。”也有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现在网络通信这么发达,父母都是通过微信或视频拜年的,也可以用微信发红包。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及时诱导学生对自己的拜年故事展开这样的讨论:“传统的拜年方式需要去改变吗?”抓住这个时机来扩大矛盾点,让学生开始思考并进行思辨,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会有相应的经验,所以也都能说出自己的意见。学生们充分讨论之后,教师进行了指导,比较了新旧拜年方法的不同,发现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于是大家明白,无论是什么样的拜年方式,都是表达祝福和感情,在祝贺新年的时候,大家能走亲访友的话可以增加热闹的气氛,给老人拜年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所以我们要传承“拜年”的這个习俗。当然利用微信、视频拜年可以把更多的祝福传达给远方的亲友,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把它作为拜年的补充方式也是不错的。由此看来,新式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辩论中逐渐明显,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也在这样的冲突中不断地活性化。

(三)捕捉道德判断模糊点,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探索答案,并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所以这种以情景问题为载体的教育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提高他们自我认知水平,从而提升他们辨别美与丑、分清是与非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在道德判断中的思辨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善于捕捉学生道德判断中的模糊点,在思考中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做出自我判断。例如,《大家排好队》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规则意识,知道排队是第一准则,不能随意插队。但在绘本插画故事中,出现了两个“闯入者”:一位是男孩,另一位是年老体弱的老爷爷。他们的表现也各不相同,A男孩说:“我要去上网课了。”B老爷爷说:“不要紧的,我可以站着等,我要排队等候。”针对这两幅图片,同时结合上海市区核酸检测排队时的情境设计,教师紧接着对学生抛出一句话:“如果当时你在排队,会让他们插队吗?”在提出问题时,有些学生马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不同意让他们插队,因为大家都要遵守规则。”但有些学生持反对意见,认为可以让他们插队,因为老爷爷年纪大,长时间排队身体会受不了,小男孩要上网课了不能迟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让学生在问题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的观点活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生思辨的过程中,让规则意识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准则,同时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立足教材主题内容进行辩论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之外,还应深入挖掘课本中相关知识点来展示辩证思维,设计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再次开展相应的辩论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在辩论赛开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积极实践和运用知识。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发现并提出自己认为有意义或新颖独特的见解,学生思考问题细致,用客观事实说话,提高了学生发散性、批判性、缜密性思维,进一步提高了辩证思维品质。

(二)巧用两难问题进行辩论

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和先前的教材相比,有不少道德两难问题,而且都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要抓住两难问题的核心,从道德两难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意识到道德认知途径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深入参与道德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做学习的主人》的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做学习的主人”的情境题(如图1所示)。

面对这样的两难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激发自己积极的道德思维,从内心去感知正确的道德认识,再来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道德选择。而当学生做出选择后,教师不能简单地判定他是对还是错。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可以组成两个辩论组,让他们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同时还要说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选择A的学生纷纷分享了自己由于当天晚上睡眠不足第二天在上课时打瞌睡导致上课状态不好的情形,所以认为应该让他去睡觉。而选择B的学生则表示造成这么晚还没完成作业的原因是小杜自己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所以就应该写完作业去睡觉,让他吸取教训。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明白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健康地生活,做学习的主人。这一道德两难问题辨析的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认知,而且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

(三)关注生活资源进行辩论

丰富的生活内容是学生思维活跃的先决条件。学生良好生活经验的形成有利于优良品德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各种体验,使之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善于捕捉“身边”素材,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校园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记录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的焦点事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有助于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质。经过思考,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实践。

(一)“3+1”积分促进团队合作思辨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评价。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尊重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思辨进程进行实时的引导和评价。我校初步建立了“3+1”课堂积分评价方式。“3”是“自评”“组评”和“师评”。“1”是“捆绑评价”。评价内容不仅要看学生的道德品质表现,还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二)差别积分激励学生主动思辨

我们的思辨活动经常要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这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在小组研讨中,有的学生沉默不语,不积极参加交流,而是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仿佛自己只是旁观者。为调动不习惯思考问题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思辨和合作能力,我们采用积分评价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根据每个学生在小组中表现的情况分配不同的分数。思考能力越低、越不积极的学生可以得到的分数越高,在一组内被分为四等级,如表1所示:

这些分值的分配主要是用于学生质疑、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回答问题、检查学习效果,例如,同样一个问题,张同学回答得很好,得1分,而吴同学举手回答对了,就能得到4分。为了给团队积累更多的积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会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每个人都会为了团队的集体利益而争先恐后。特别是平时表现差的学生,为了该生的分值高,组内成员就会鼓励他大胆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能力,还使他们的思辨能力得以养成,学会自主地分析、辨别事物,学会多角度地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猜你喜欢
辩论道德思维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同影子辩论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