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之分析比较法

2022-07-25 04:04陆耀芳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7期

陆耀芳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它直接决定着教学设计的好坏。教材解读的过程是读懂教材内容的过程,更是深刻领会编者意图、研制教学内容的过程。分析比较是深入解读教材的重要策略之一。它通过对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课文或几个选文片段、阅读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其各自的特点,揭示其相互的联系,提炼规律性的知识。分析比较能帮助教师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教材,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常常采用“反复”的手法,如《小猴子下山》《风娃娃》《小蝌蚪找妈妈》《棉花姑娘》《要下雨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有反复出现的情节。一些记叙文,也常采用相似的结构和写法,如《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语段。

在教学这些课文或语段时,一般教师都会找到这些语段的共同点,采用“举一反三”的课堂结构进行教学。例如,教学《雾在哪里》第3、4、6自然段时,教师都会导读第3自然段,揭示作者的写作顺序:“雾怎么说(自言自语)—怎么做(把什么藏起来)—结果怎样(藏起之后的景色)”,引导学生厘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指导读好雾说话的语气,理解“无论……还是……都”的句式,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第4、6自然段,最后模仿课文进行仿说练习。

这样的教学强调学习的触类旁通,注重迁移运用。因为“举一”提供了学习路径与方法,“反三”时按图索骥,学生学有方向,不感到困难。但是因为“反三”的过程,忽视了段落的相异之处,研读往往浮于表面,学生的仿说训练也往往是机械模仿,缺乏思维参与。

如果在比较求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比较这三个语段的“异”,不难发现课文选材与表达的奥秘:

第3自然段“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这里雾藏的是大海上平时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的事物。课文由近及远写出雾在慢慢扩大它的范围,增加它的浓度。

第4自然段“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这里雾藏的是天空与太阳。辽阔的天空看不见说明雾已经铺天盖地;阳光都穿不透浓雾,雾浓程度不言而喻。阳光射不到地面,四周自然变暗了。

第5自然段“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这里雾藏的是城市里的一切。你会发现,雾藏的东西越来越多,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甚至”前列举的是一些静态的事物,后列举的是一些动态的事物。在浓雾中,运动的人和动物比静态的事物容易辨别,现在什么都看不见了,可以想象雾有多浓。

纵向比较这三段,你又会发现,雾先把大海藏起来,然后是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最后是把海岸和城市藏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暖气流到较冷的海面上,冷却凝结的大范围海雾一般出现在深夜。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汽越积越多,雾会越来越浓。当早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阳光不很强烈,地面温度也不很高,雾自然还是没法散去,并且会扩大到海岸、城市。

至此,再指导朗读雾说的三句话:“我要把大海藏起来”“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时,就不再是简单笼统地一句:读出雾的开心,表现雾的淘气。你会注意雾说这些话时语气的变化,会借助声音的高低、重音的处理、语气语调的变化,表现雾内心的思考。雾正是在一次次成功藏起这些景物的过程中,越发自信、大胆和淘气。也正是在藏的过程中,表现雾从海上逐渐扩大到海岸、城市,越来越浓的特点。

在指导学生仿说句子时,也就不会出现诸如这样的句子:“雾把树林藏了起来,无论是百灵鸟、小松鼠,还是梅花鹿,都看不见了。”“雾把学校藏了起来。无论是教学楼,还是操场,都看不见了。”这两个句子粗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细看就会发现,百灵鸟、小松鼠与梅花鹿一样,都是动物,教学楼和操场都是静物,在逻辑层次上是没有区别的,而句式“无论……还是……”前后的景物是有语意的递进的。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统编教材单元内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是一个整体。教学时,要从整体出发,瞻前顾后,使两类课文紧密配合,共同指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略读课文一般编排在单元的最后或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编排,给了学生迁移运用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及开展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同时,略读课文也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学生在这两类课文中学到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与阅读方法,可以在课外阅读中自觉运用,促进自主阅读。

教学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时,首先要比较发现两類课文的共同点,加强两类课文的联系。例如,精读课文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突出“精读”,以教师指导为主;略读课文突出“略读”,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知识技能、阅读方法、学习经验等开展自主学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为例。本单元安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三篇课文,都是历史传说故事。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都可以抓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来梳理故事情节;学习抓住主要内容,适当省略其他内容;学习将直接引语变为转述,并提取话语中的内容要点;学习长话短说,将具体描写的内容变为概括的叙述。其次要比较发现两类课文的不同点,找准两类课文在具体内容、语言表达、简要复述的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认识两类课文在诠释语文要素内涵、实施阅读策略的过程中,既有一致性与稳定性,也有差异性与个性特点。通过常式与变式的教学,帮助学生灵活运用阅读策略,真正掌握简要复述的技能,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自主读懂故事内容。课文通过王戎解释自己不动的原因——“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展现其善于思考、联系生活经验准确判断的人物形象。要引导学生学习抓课文关键词句,提炼故事内容要点,“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此必苦李”来简要复述课文。

《西门豹治邺》是精读课文。本文篇幅比较长,起因和结果都写得很简单。西门豹治理邺县的经过按事情发展介绍了三个情节,分别是“调查真相”“惩治巫婆与官绅”“兴修水利”。由于邺县人祸大于天灾,课文详写了前两块内容。“调查真相”部分主要通过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组对话展开。西门豹的四个问题直接指向“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谋、受害者、效果。老大爷的回答将官绅与巫婆勾结,以给河神娶媳妇为由搜刮民财、祸害百姓的前因后果介绍得十分清楚,使西门豹彻底掌握了事情真相,萌生出惩治恶人的计划。接着课文详细介绍了西门豹巧妙惩治巫婆与官绅的经过。这部分内容按“救下姑娘—惩治首恶—震慑帮凶—教育百姓”展开,整个过程思虑周密、行动果断,表现西门豹过人的智慧。尤其是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揭穿“河神娶媳妇”骗钱害人的真相,用事实破除迷信,教育百姓的做法,让人拍案叫绝。本课简要复述的重点是学习提炼内容要点梳理故事情节,包括西门豹治理邺县的经过和惩治巫婆与官绅的经过;学习如何在转述老大爷和西门豹的语言时提炼说话内容要点;学习如何概括说清文中人物的表现,如何抓住主要内容,略讲次要情节“调查真相”,详细介绍主要情节“惩治巫婆与官绅”。

《故事二则》是略读课文。由《扁鹊治病》《纪昌学射》两则故事组成。《扁鹊治病》故事按时间顺序来写。课文中有表示时间变化的一些短语,如“有一天”“过了十天”“十天后”“又过了十天”“五天之后”。在五个不同的时间,扁鹊与蔡桓侯见了四次面。扁鹊前三次都直言不讳地指出蔡桓侯病情的发展,“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了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而蔡桓侯却固执骄横、不听忠告。第一次对左右人说自己没病,说医生为了显示自己高明,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第二次很不高兴,没有理睬;第三次非常不高兴;第四次扁鹊见蔡桓侯掉头就跑。蔡桓侯觉得奇怪,派人去问,扁鹊告知蔡桓侯已病入骨髓,无法医治。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浑身疼痛,派人请扁鹊治病,扁鹊早已逃到秦国,最后蔡桓侯病死了。本课要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简要复述的方法开展复述活动。重点引导学生依据本则故事表达特点,借助时间顺序的短语梳理课文发展过程与结果;抓住扁鹊的语言提炼蔡桓侯病情发展的内容要点进行转述;概括说清描写蔡桓侯表现的内容。《纪昌学射》写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要求他练眼力。第一次,飞卫要求他练习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眼,纪昌回家后,每当妻子织布,他就盯住织布机踏板看,两年后,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眼睛也不眨一下。纪昌以为练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要求他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纪昌回家用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每天盯着看,练到后来,小虱子大如车轮。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飞卫,飞卫才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这个故事按纪昌想向飞卫学射箭、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来写的。学习过程详写纪昌练眼力,略写纪昌练开弓放箭。“练眼力”的两件事,叙述过程中有一些提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比如“开始练习的时候”“回家之后”“两年以后”“再次去拜见”“回到家里”“练到后来”等,使故事叙述很有条理。“练眼力”两件事结构写法相似,都是按飞卫的要求,纪昌刻苦练习、练习结果的顺序写的。本课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简要复述的方法,自主开展复述活动。学生可以依据本则故事表达特点,按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编写提纲后简要复述;也可以借助时间顺序的短语,将纪昌“练眼力”的过程与结果做成思维导图后简要复述;还可以借助表格按飞卫的要求、纪昌的练习与取得的成绩提炼信息后简要复述。

采用哪种梳理内容要点的方法进行简要复述,是由不同课文的表达特点决定的。教师在教材解读时要找到两类课文的相同点,设计迁移运用的复述活动,同时,依据两类课文的不同点,针对“这一篇”设计个性的复述活动,落实每一篇的个性化学习目标,避免模式化的教学。

统编教材在有些课文后边设置了“阅读链接”。这些阅读链接由课文自然延伸,目的是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找到课文与“阅读链接”的相同点,指导迁移运用,也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点,感受不同的表达。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艾青的现代诗《绿》,阅读链接是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的片段。两者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绿意盎然的自然美景。绿的颜色都很丰富,绿的范围都很广阔,都有一种被绿包围、浸润的感觉,字里行间都透出作者的欣喜、热爱之情。但是,艾青的诗中,我们只看到大自然充满了绿,有各种不同的绿,无数的绿集中在一起,隨风飘动,却没有告诉我们具体哪些景物是绿的。我们可以跟着诗句想象风刮过的地方、雨下过的地方、水流过的地方、阳光照到的地方,我们熟悉的竹林、草地、山川……都是绿的。诗歌留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而散文中的绿都有具体的景物,比如苍翠欲滴的古木、绿到石头缝里的青苔。诗人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又说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他用自己的想象描绘这个充满生机的绿色世界,更用自己的感觉去描绘绿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散文中作者也会由景展开一些联想,比如,“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但更多的是细致描绘眼见的景。通过比较,学生对现代诗与散文不同的表达特点就会有更多的领悟。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迁移规律。它强调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策略去阅读其他的段落或课文,把课内掌握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阅读等。但在具体运用时,要加强课文或片段之间的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目的是揭示规律,“求异”的目的是发现个性。处理好“同”和“异”,迁移运用更容易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