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2-07-25 14:23陈新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6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

陈新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应急语言人才特别是具备多语能力的应急语言人才是应急语言服务的关键。本研究以志愿型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以大学本科日语专业为例,从明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探索多元化实训路径、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五个维度探索高校培养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的可行性路径,研究高校本科阶段开展应急外语教学的可行性方案,以期从语言服务角度为国家应急服务体系助力。

关键词:应急语言服务;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全球化的发展,多语言多文化背景的人口流动已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直面的现实挑战。面对自然灾害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确保来自多语言背景的外籍人群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顺利进行多语沟通与援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急语言服务尤其是多语种应急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渐凸显。应急语言人才培养与储备是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关键,而多语种应急服务志愿者是应急语言人才储备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关乎应急语言服务的质量和应急救援的效率。

目前,我国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储备与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应急语言服务的需求,人才缺口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急语言服务的社会应用和发展。因此,探讨高校培养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的可行性路径和研究高校本科阶段开展应急外语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势在必行。

一、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一)学理基础方面

蔡基刚等学者以高校英语专业为切入点,提出培养应急语言服务人才是外语界的任务的观点;滕延江等学者以应急语言服务志愿者为研究主体,从应急品行能力、应急伦理能力、应急专业能力、应急技术能力、应急实践能力等五个模块入手制定了应急语言服务人才评价体系,系统规范了应急语言服务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实战以及考核等问题;李迎迎、潘晓彤等学者聚焦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把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及志愿型人才三类,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建构、实训实践四个方面探讨了应急语言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方案。

(二)实践应用方面

天津外国语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应急领域外语人才储备的需求,以培养“精语言、能应急、懂专业”的高水平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应急语言服务“产学研传”体系,助力天津应急保障制度体系建设。郑咏滟等学者从语言管理视角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中上海高校多语翻译志愿服务队的危机沟通语言管理过程,提出了扩大城市多语种能力储备、匹配基层现实需求的建议,并强调了高校培养多语种应急服务志愿型人才的重要性。

以上研究为高校培养应急外语人才提供了宏观层面的借鉴和建议。总体来看,虽然应急外语人才培养研究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但仍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现有研究中针对应急语言服务志愿者,尤其是对具备多语能力的志愿者这个群体的研究还比较少;二是在培养路径探索方面切实可行的建议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本科阶段如何把应急外語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到外语教学的研究中还有待加强。

二、高校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路径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以大学本科日语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培训、课程思政建设五个维度探索开展应急外语教学、培养志愿型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的可行性路径。

(一)明晰课程培养目标

李迎迎、潘晓彤等学者把应急语言服务志愿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急语言后备人才,其培养内容主要是结合人员现有专业技能,融合应急语言相关知识及技能。借鉴上述观点,笔者将日语专业本科阶段志愿型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应急综合能力且能够在灾前、灾中及灾后各个阶段用日语提供防灾教育与相关咨询、语言沟通与翻译服务以及语言抚慰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多语能力,还应具备基本的应急语言服务意识以及相关的应急管理知识。因此,在课程体系上,笔者主张构建与应急服务相关的非语言类课程模块和语言技能类课程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目前,在我国高校外语类课程中,应急服务类课程及课程体系还不完善。针对此问题,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加入应急服务有关的课程模块,完善应急语言服务中涉及的非语言类专业知识。例如,高校可以建议并指导学生在中国大学MOOC网、网易公开课等网络教学平台选择如志愿者素养、应急管理概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应急服务相关课程,丰富应急语言服务中涉及的非语言类专业知识,让学生学习应急服务基础知识,了解应急语言服务的意义、主要内容、操作规范以及职业道德等,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及道德素养,提升在语言服务过程中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的外语教学中,融入应急外语服务典型场景的教学内容还比较少。为改善此种现状,笔者提出基于“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育理念”(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简称CLI),采用“融合式”的教学方式,在现有的语言教学中适当增加应急语言服务内容,做到外语能力与应急沟通能力协同并进。例如,在日汉翻译相关课程的本科阶段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适当融入应急外语翻译策略、术语语义辨析、日中应急词汇互译等内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孙成岗教授团队紧急编制了《新冠病毒相关词汇中日对译100词》,为疫情防控中的应急日语翻译人员和相关志愿者提供助力,这些在实践中应用的术语都可以当作翻译素材引入课堂教学。

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多语种应急翻译能力的时候,要注重提升学生语言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对学生语言信息处理、机器翻译及应急语言术语库检译等项目的指导和培训。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在线BiCovid平行语料库”,该语料库包含中文、日文、英文等语种,内容包含疫情相关信息及术语翻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应急外语服务的效率及信息素养。

另外,李宇明等学者指出,我国应了解并利用国际语言应急的经验及成果,以解决政府健全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现实之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教师可在日语阅读相关课程中加入有关日本多语种应急服务类的相关文献,让学生了解日本多语种应急服务的现状、运作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思考其对中国的启示。

此外,日本在灾害应急语言服务的路径选择上形成了推进多语言服务与“简明日语”(「やさしい日本語」)并存的特色路径。“简明日语”是为满足灾害应急情境的特殊需要、对日语进行简化后重构出的新的语言变体。它面向有初级日语水平的在日外籍人士,也适合在紧急状态下向日语母语“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及幼童)提供简明信息。例如,可在日语语言学课程中加入“简明日语”的语言特征、发展现状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简明日语”的编制经验及推广路径,可以了解在应急情境下如何向外籍人士提供更简明有效的信息,以便更快速解决沟通难题,消除沟通障碍。

(四)探索多元化的实训路径

实践练习对应急外语服务至关重要。围绕应急语言服务,高校要积极开展应急语言实践教学,探索多元化的“短学期实训+产教融合”新路径。

一是利用短学期实训,推进引导性实践项目,组织模拟演练活动或开展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例如,成立“应急语言多语翻译-日语”小组,开展危机事件下的语言翻译、沟通交流等模拟演练活动。具体可参考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制定的《灾时多语言支持手册》(「災害時の外国人支援のQ&Aマニュアル」),把模拟演练场景设置成“避难(「避難」)”“就医问诊(「救護」)”“信息联络及沟通(「連絡·情報」)”“日常生活(「生活」)”“心理援助(「ココロのケア」)”等应急场景进行实践训练。此外,在信息数字化时代,高校可借助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提供大量应急外语服务实践机会,增加学生实训时长和经验,如利用学校翻译平台或借助学校沉浸式外语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把实训场景设置为机场、医院、社区等应急语言服务场景,训练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敏捷性,强化其应急沟通能力。

二是利用校外产学研实践基地,引进合作培训项目,提升学生多语种应急服务能力。例如,高校可以与翻译公司或语言服务公司合作,让学生参与研制多语种应急服务产品或多语应急语料库,如方便携带、网上便于查询的《在豫日常生活多语种指南》《多语言防灾应急手册》等,或者运用联合培训模式,让学生参加实践基地组织的应急语言服务培训。

(五)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之一。相较于其他学科,外语学科更应该注重将价值观引领融入平时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刘正光等学者指出,立德树人旨在树立学生的“四个自信”,其基本內涵之一是“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世界肆虐,中国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最早控制住疫情并取得重大防控成果的国家。外语学科应该利用自身学科及语言优势,将我国抗疫经验及时分享给世界其他国家,彰显我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因此,高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外语人才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急外语传播能力。

在平时的日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融入中国抗疫故事以及相关时政新闻等思政元素。比如,笔者在日语会话课程中讲解日语四字熟语「一衣带水」时,就加入了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女士于2020年2月在社交媒体Twitter上发布的一张用毛笔字书写的“一衣带水,守望相助”的照片并附上其日文解释「一衣帯水の隣国として、何かあればお互いに助け合いましょう」的故事。这些思政元素既贴近课程内容,又真实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愿意与日本携手合作共同抗击疫情的大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用日语讲中国抗疫故事”的演讲比赛或课题发表活动,鼓励学生基于个人视角及经历,用日语讲述中国抗疫故事、讲解中国抗疫政策。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语言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在教学的细处和实处。

三、结语

语言是助力社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应急语言服务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应立足时代发展新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积极探索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路径,与国家语言战略和新文科发展主动呼应,探索外语专业内涵式发展,在培养多语种应急服务人才上做出有益实践。

参考文献:

[1]滕延江.应急语言服务者胜任力与应急语言人才评价[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4).

[2]郑咏滟.新冠疫情中上海危机沟通语言管理过程研究[J].语言战略研究,2021(3).

[3]蔡基刚.应急语言服务与应急语言教学探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3).

[4]李迎迎,潘晓彤.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探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3).

[5]孙成岗,吴宏.中日应急对译词汇库的构建设想:以新冠疫情语境下的中日词汇对译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20(5).

[6]李宇明,赵世举,赫琳.战疫语言服务团的实践与思考[J].语言战略研究,2020(3).

[7]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5).

责编:文 墨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
以应用型转型视角为切入点 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