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雪容融

2022-07-25 07:44侯婧婧
南都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制造吉祥物灯笼

侯婧婧

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前,吉祥物雪容融已常驻热搜,一颦一笑牵动人心。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和冰墩墩一样,是从全球5816件作品中突围而出的。

为什么是它,最终成为了本届冬残奥会的“代言人”?

雪容融的原型设计者是一位1998年出生的女孩、吉林艺术学院在校生姜宇帆。但她究竟是怎么想到“灯笼”的?

时间倒回到2018年9月21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宣讲活动来到吉林艺术学院。该校视觉传达系教授、现任系主任吴轶博告诉记者,在那场宣讲中,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就分享了对于历届奥运会吉祥物的数据分析,结论是,动物原型所占的比例最大。

“对吉祥物设计来说,前期的数据分析和调研非常重要。”吴轶博介绍。

在吉林艺术学院的设计学院,曾经专门开设过《吉祥物设计》课程,后来这部分教学内容被并入了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品牌形象设计》大课,吴轶博是这门常设课程的任课教师之一。在她看来,“吉祥物不可能独立存在,它肯定要为某个主题服务,与自身的传播特质紧紧相连。我们会告诉学生,做一个大型项目之前,第一步就是资料收集和研判。会让学生做思维导图,用逻辑来梳理,然后才能把它落地。”

宣讲会后,吉艺的老师们给学生们做了几点提示。“首先,这次比赛是奥运会;它是在冬季举行;与此同时,还要跟体育运动相关。在满足这些要点的基础上,要考虑能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本土特点的元素。正因为冬奥会开幕的2月4日在春节期间,当时有的同学联想到了饺子,还有的想到了汤圆。

冯犇湲是该校产品设计系的教师,她第一时间在课堂上把这次吉祥物征集的内容和要求转达给了学生。1991年出生的冯犇湲,学生时代就参加过许多设计比赛。在她的倡导下,产品设计系各个年级的近20名学生参与了这次吉祥物征集,其中就有当时刚升入大三、陪室友一起报名的姜宇帆。

截稿前3天,吉林艺术学院曾组织设计、动漫、新媒体学院的老师们会审已交稿件,冯犇湲发现,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麋鹿作为吉祥物的原型,姜宇帆提交的也是一个麋鹿的卡通形象。审稿之后,冯犇湲又召集了学生开会,其中点到了姜宇帆,建议她抓住最后的机会更换方案。姜宇帆在最后阶段完全推翻了自己的原稿,重新设计了一长一短两个中国结,又在冯犇湲的引导下,改成了中国结配饺子,最后是中国结配红灯笼,命名为“吉祥如意”。

姜宇帆此前说,中国结和红灯笼的创意,源于她对老家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的年味记忆。

2018年10月31日,北京冬奥会吉祥物截止征集,吉林艺术学院共递交了101篇作品。2019年1月下旬,冬奥组委传来回音:在全球征集的近6000件作品中,吉艺共有两件作品进入前十名,其中姜宇帆设计的中国结、中国灯笼形象位列三甲,进入下一轮的修改。闻知此讯,姜宇帆一时都“难以置信”。

冯犇湲表示,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灯笼,一方面紧扣了春节的吉庆气氛,另一方面,它“照亮他人、溫暖世界”的属性,恰与残奥的精神相契合,“它可以传递光明,为身处逆境的人们点燃希望之光、照亮梦想之途。”

灯笼的巧思博得了冬奥组委的嘉许,对吉祥物的设计者来说,仅仅是跨过了第一道大关。

2019年1月25日,按照冬奥组委的通知,吉林艺术学院时任校长郭春方带队赴京参加了第一次修改方案会议,得到的意见是“仅保留原属性,重新设计形象”。会后当天,他们就回到长春,成立了“吉艺1.25冬奥吉祥物项目组”,并立刻召回已经放寒假回家的几位教师“进组”攻坚。为了保密,新建的微信群以当天的日期“125”命名,并沿袭成了这个项目的代号。

新的设计团队由郭春方亲任总负责人,其余几位都是分院院长或者富有设计经验的教师,唯一的学生,是原创意的提出者姜宇帆。

吴轶博在组里负责“吉祥物形象设计和绘画表现”,此前参与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林馆、第六届亚洲冬运会的设计,还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首都群众游行吉林彩车设计团队的成员。

2019年初的春节假期,整个团队都“隐身”于吉艺校园附近的专家公寓中,全室窗帘紧闭,不分白天黑夜地做了18天设计,然后带着3套方案和62张草图,提交到北京的专家面前。冬奥组委从中选择了1套方案和6张草图,让他们继续修改深化。

然而异变很快来临,2019年2月18日,中国结形象被通知遗憾出局;同年4月,冬奥组委又对他们设计的灯笼形象提出了重大修改意见:“加入动物元素。”

这让整个团队都犯了难。

好在,当年5月28日,他们等来了新的消息:同意采纳“灯笼宝宝”的整体方案,项目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大方向确定后,“125项目组”转向了对细节的逐一考证、推敲。吴轶博介绍,吉祥物虽说比标志(logo)大一些,但它依然属于高度凝炼的设计,“灯笼宝宝”身上的每一处都要“言必有意”:比如灯笼顶端的提手是“如意”;顶部的积雪体现了一句民谚“正月十五雪打灯”,将北京冬奥会开幕时的“年味儿”和冰雪主题巧妙结合;灯笼共有13根金色轴辐,寓意着第13届冬残奥会;灯笼上的一圈正负形(又称“反转图形”)花纹,一眼看去是13对和平鸽,体现和平向往的同时对应着老北京的鸽哨声,两只相邻的和平鸽的翅膀,又围合成了天坛的剪影,更鲜明地指向本届冬奥会举办地的历史文化;“灯笼宝宝”脚上的纹饰也有讲究,源自中国传统灯笼上的花型,近似蝙蝠,取“福”的谐音。

最“点睛”的一处,则是雪容融腹部的金色光圈,意味着灯笼在发光。此前的冬奥会上,还从未有过内在发光的吉祥物。

直到夏末秋初,全套设计方案已基本完善,但吉林艺术学院的师生仍然不确定雪容融能否中选,因此在2019年8月21日,当冬奥组委再次来电告知“设计稿将面临重大修改”时,他们普遍都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带着电脑等设备上了飞机。

直到走进会议室他们才惊讶地发现,里面坐着媒体记者。北京冬奥组委当场宣布:确定选用“冰墩墩”为冬奥会吉祥物,确定选用“雪容融”为冬残奥会吉祥物!

2019年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发布仪式在京隆重举行。姜宇帆回忆,当时吉艺设计团队共17人都去了现场,“当雪容融的宣传片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我攥着拳,手都是木的……”她说。

至此,团队为了设计这只“小灯笼”,投入了近300天,绘制了10000余张设计草图,提交了32套方案。

关于雪容融的设计故事,吉林艺术学院这个17人团队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了今年。

在“灯笼”逐渐细化为“灯笼宝宝”的过程中,吉艺设计团队也是充分考量了潜在受众群,将它塑造得愈发可爱。这一点,同样与广美团队设计的“熊貓宝宝”冰墩墩默契呼应。

雪容融最早的手办(三维模型),就是诞生于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团队之手,为了杜绝泄密隐患,当时是由这群师生自行建模、3D打印、手工磨制,然后喷漆、上色。除了为这些3D产品建立原始模型,近两年来,吉艺设计团队还制作了大量的“线上衍生品”,比如表情包,以及2D、2.5D、3D版本的分项动作原型图。

“所谓的2.5D,就是利用AI、PS这类二维软件,绘制出貌似三维的效果。”冯犇湲解释。如今市面上销售的雪容融分项动作徽章,就是用这个系列的2.5D图形生产的。至于吉林艺术学院出品的雪容融表情包,从2019年以来已经先后在微信上线了4套。

此前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出圈”,直接带火了冬奥文创产业,雪容融设计团队的成员们也很振奋。成员们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各种衍生设计,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形象,让它能够持续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鼓舞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团队总负责人郭春方说:“在我的认知中,吉祥物能产生如此大的流量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也希望它们在未来能成为奥运吉祥物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猜你喜欢
制造吉祥物灯笼
吉祥物来啦!
完形填空一则
糊灯笼
鸟与灯笼
挂灯笼
吉祥物等
挂灯笼
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中的价值工程应用分析
绿色理念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
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