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记青海省曲艺杂技家协会顾问雷春膏先生

2022-07-25 08:14朱嘉华
青海湖 2022年5期
关键词:杂技青海

朱嘉华

1

2019 年2 月12 日,时值己亥年正月初八。这天,西宁市植物园热带植物观赏园里高朋满座,人声鼎沸,丝竹声振,曲韵悠扬。和煦的阳光暖意融融,春风悄悄潜入高原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春的气息,湟水谷地的春天悄然来临,人们似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由雷少云先生长子雷春膏策划发起,西宁市文化馆主办的“雷少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雷少云平弦作品演唱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省内众多文化学者和青海曲艺界有影响的民间艺人200 余人参加了这一盛会。

已故著名音乐家、青海平弦戏创始人之一的周娟姑在致辞中说:“青海平弦唱词文雅、唱腔优美,一直以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雷少云先生一生热爱平弦,创编了许多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是一位集吹、拉、弹、唱为一身的多面手。他对平弦戏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平弦戏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雷少云先生弟子张永清在发言中深情讲述了恩师的生平,回忆了从艺的点滴往事。他说:“今天的演唱会是继承和发扬,更是缅怀和感恩,将对青海平弦今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宁、大通、湟中、湟源、海东、海北民间艺人演唱的《观景咏怀》《惠民下书》《新九九图》《刘胡兰就义》等15 个平弦作品集中展示了雷少云先生平生所创之心血,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牡丹中的花魁。雷春膏先生胸戴红花,精神饱满,喜气洋洋,穿梭于厅堂之间招呼来宾,并不时与各位艺术家交换意见,相谈甚欢。他问朋友们:“你们说,我们这样做,能不能在青海曲坛掀起一点浪花,让咱们的平弦发扬光大,把她推出去,为河湟文化增加一些亮点?”答案是肯定的!

2

1943 年7 月,雷春膏出生在西宁市一个书香之家。其父雷少云先生毕生钟情于青海平弦,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平弦唱词,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平弦艺术家。据雷春膏回忆,其父年少时信佛,每日清晨必诵经礼佛,练习书法,持之以恒,其书法刚柔相济自成风范。同时在工作之余,潜心练习三弦、笛子、箫、板胡、扬琴、京胡等民族乐器,造诣很深。除平弦之外,老先生喜欢皮影、京剧等,在雷春膏的记忆中,由其父精心制皮、画稿、雕刻、熨平、缀结完成的各种皮影角色栩栩如生,精美至极。

2020 年雷春膏先生(左一)在大黑沟青海平弦演唱会现场采风

那时节,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雷家就会热闹起来,吹拉弹唱,弦丝和鸣,抒情的赋子充盈厅堂,回荡在庭院中。雷春膏小时候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父亲随着三弦等乐器的伴奏,优雅地敲打着手中瓷碟,一嗓顿开,金声玉振,他的声腔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如行云流水,含商咀征沉醉其中,而家中老少、左邻右舍都被这天籁之音所折服,叫好不断,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20 世纪60 年代初,雷春膏中学毕业,以笛子特长生的身份考入艺校,被分配到琵琶专业。两年后艺校与师范学院(今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学院(今青海民族大学)合并成立了艺术系,雷春膏遂入艺术系就读,主攻方向还是琵琶。为了提高技艺,他寒暑假都不回家,一门心思放在学习琵琶上。他的琵琶弹奏技艺日臻成熟,甚至达到技艺精湛的境界,从家庭熏陶到考入艺术系学习,雷春膏一直把艺术当做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期待日后有所成就。

3

1964 年雷春膏大学毕业,待业两年后,于1966 年分配进入省京剧团,做了一名琵琶演奏员。雷春膏是京剧团第一个大学生,在团里倍受重视。由于业务能力强,加上对工作满腔热忱、充满激情,不久,雷春膏担任了乐队队长和剧团负责人,主管业务。雷春膏不辞辛苦带领演员们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革命样板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童祥苓都曾给他们授过课。大约1978 年左右,文化厅抽调雷春膏,与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团长、我省著名琵琶演奏家蒋贻德一起举办全省琵琶培训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雷春膏受命筹建“青海杂技曲艺团”,他与同事从陕西、杂技之乡河北精心挑选杂技演员,从其他单位借来四名相声演员组建了青海杂技曲艺团。为了提高演出质量,他聘请了福建一带很有名的魔术师送到,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吴萍指导并参考演出。因为魔术、杂技不受语言限制,在广大牧区深受群众欢迎,演出无论到哪里,都能引起轰动。

然而,经锣鼓喧闹招兵买马之后,一大堆困难迎面而来,招来了人马,却没有编制、没有经费、没有排练和办公的地方。雷春膏马不停蹄东奔西跑,最终,文化厅从青海平弦剧团划拨两间办公室,由财政厅文教处协调解决了8 万块钱,买了2 辆车,购置了折叠床、炊具。从此,他带领演员们开始了大篷车式的巡回演出。改革将文化推向了市场,雷春膏说:“其实刚开始我心里是没底的,因为那时候的剧团都是事业单位,由政府发工资。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艺团体走向市场成为大势所趋,创建杂技曲艺团,就是为了尝试一种剧团发展的新模式。”

杂技曲艺团组建后首先在西宁及周边试演,效果非常好,在东部农业区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让雷春膏将目光投向了青海的广大牧区。杂技曲艺团的演出形式是“乌兰牧骑”式的,一人担任数个角色,既是演员又是工作人员。一出去演出就是几十天,条件非常简陋,演出团一行18 人,每人一张折叠床,白天大卡车拉运折叠床、行李、道具、生活用具,轿子车拉着演员赶场子,晚上男女分开睡在后台两边。从京剧团借来的厨师负责大伙儿的吃饭问题,就在后台开伙,生活充实而快乐。在娱乐活动匮乏的农村,杂技、曲艺节目受到极大欢迎,每到一个地方,剧团的门票都会售罄。那时,杂技曲艺团的演员们经常一天表演两场,一场两个小时左右,每天演出可以卖出1000 余元的门票,虽然每张票只有0.5 元或者0.7 元钱,但上座率高,收入相当可观,演出团每个星期都分红,能够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大家都很开心,充满干劲。

就在杂技曲艺团快速发展的时候,在大通的一次演出中,雷春膏与大家一起装台、布景,在指挥安装射灯时,他不小心一脚踩空,掉进近2 米深的灯光槽里,摔断三根肋骨。老乡们用门板把他抬出来送到青大附院救治,但他只住了一周就出院返回工作岗位,拖着病体、缠着绷带带团去演出。他的这种忘我工作作风深深感染着大家,事故让这个团体更加团结,更加奋进了。雷春膏因此成为三等甲级伤残。

在雷少云先生作品演唱会现场致辞

短短一年多时间,杂技曲艺团跑遍了青海各地,他们把精彩的节目送到偏远的农牧区。通过一年多的历练,他已经知道在哪里演出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次在赴海西演出途中,雷春膏和剧团的同事商量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们的演出不能只局限于青海省内,要走出去,去邻近的省份演出。”当时他们规划的路线是从海西过当金山到敦煌,再沿河西走廊到兰州,最后返回西宁。

实践再次证明,剧团规划的演出路线是正确的。他们在甘肃的演出盛况空前,口碑和票房获得双丰收。杂技演员一上台表演滚灯或者柔术动作,台下的掌声和欢呼声便经久不息。魔术表演开始的时候,欢呼声更大,不仅有近景魔术,如扑克牌、香烟、扇子等;还有情景魔术,如大变活人;偶尔掺杂一些即兴魔术,每个节目都非常受欢迎,整场演出高潮迭起。因此,杂技曲艺团曾受到财政部表彰,之后,省领导为他们解决了编制、经费等问题。文化厅决定从青海各地招收30 名学员,送到河北杂技学校进行专业培训。他们学成归来后,极大地提升了剧团的实力。而在这次招收学员工作中,一贯认真负责的雷春膏将亲侄子拒之门外,他说侄子的条件不适合演杂技。雷春膏就是这样,性格耿直,事业心强,对看准的事专注、执着,对工作满腔热情又从不徇私情。

4

杂技曲艺团的成功,让文化厅领导看到了雷春膏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组织才干。1983 年,文化厅领导又指派雷春膏协助崔中(青海省民族歌舞团团长)着手筹建青海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所担负着研究、挖掘、整理、保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重任,雷春膏出任办公室主任。期间接待过青海省邀请的全国八大作家青海采风团,并带领他们去了格尔木、大柴旦、锡铁山等地深入生活。通过与他们的交往,雷春膏拓宽了眼界,开阔了视野,思想上得到了很大启迪,他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一定要有一番作为,需用雄厚的资金为青海平弦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时间到了1985 年,随着改革大潮的深入,文化厅决定成立“青海文化艺术服务公司”解决一批超龄分流的老演员和知青的就业问题,雷春膏正式成为公司总经理。从国家职工转型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家,几十号人要吃饭,他又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贤惠豁达的雷夫人邓玉秀当即默默支持了丈夫的决定,与所有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一样,邓玉秀肩负起了家里家外以及工作上的所有重担,她深信,丈夫所做的事都是正事,他下定决心要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从文化厅借了5 万块钱后,雷春膏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他从广州购进电子表、小计算器、弗兰卡相机、收音机、暖风机到青海出售。经过无数次摔打,他良好的信誉为他赢得了口碑,他不再亲自去广州进货,而是那边的老板先发来货,让他卖完后再结账,这样的经营模式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更是将一个才开始创业的小企业引向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于是,在经商的道路上雷春膏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智慧,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步步从一个艺术家艰难蜕变为企业家。

积累一定资金后,雷春膏在人民剧院门口开起了门店,开始经营电视机、录音机、自行车等紧俏商品。紧接着注册了改革开放后青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青海电子游戏服务中心”,首次知道了“海关”“关税”“免税商品”等一系列新名词。自从电子游戏机投放到青海市场后,雷春膏开始挣钱了,他感慨万千地说,一个人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享得福中福,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逆境中博出路,积攒下了服务公司这点家底,大家才有了收入。

1993 年成立中外合资企业“青海彩扩有限公司”,雷春膏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兼任“青海省文化艺术服务公司”总经理,还兼任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驰骋商海多年,他总在慈善事业上慷慨解囊。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他把公司一天的收入全部捐给灾区。他通过民政厅,连续几年给湟中县贫困山区小学捐助烤火费、校服、学习用具,还资助了一个贫困生。他深知“勤廉者平安一世,贪婪者自毁一生。”“贪如水,不遏则自溺;欲如火,不禁则自焚”这些朴素的道理。他说,做人做事一定得守住底线,千万不可在金钱、灯红酒绿中迷失自我。

中外合资企业发展起来后,文化厅与他商议,同香港的合资人取得联系,以青海少数民族歌舞为主,组团去香港演出,把丰富多彩的高原文化传播到香港,将大美青海宣传出去,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雷春膏又瞅准商机,与“香港繁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青海艺凯影像器材有限公司”,邀请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吕厚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朱乃正做评委,举办了全省摄影大赛,扩大了对大美青海的宣传力度,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

作为摄影家,雷春膏出资60 万元与省文联、省外宣办为青海摄影界出版的大型画册《青海三江源风情录》是宣传青海三江源的一部重头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93 年初,雷春膏邀请刘晓庆、笑星洛桑、博林等著名演员来西宁演出,西宁街头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其后,刘晓庆策划拍摄了“塔尔寺”纪录片,在央视播出,为宣传青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雷春膏目光长远,曾邀请美国“钢琴公主”琳达·珍蒂来青访演,让青海音乐界领略了来自大洋彼岸的高雅艺术,开阔了眼界,增进了友谊。

自从成为美国“柯达公司”在中国西北总代理后,雷春膏的生意越做越大,他蠢蠢欲动的艺术梦又开始生发。他的理想是,挣到足够的钱后成立“青海平弦艺术基金”,让青海平弦重新红火起来,这份艺术情结一直是他心中放不下的牵挂。然而,天不遂人愿,数码相机的迅速崛起,让传统胶片生意很快淹没在历史的漩涡中。当“柯达”失去市场后,他的艺术梦也因此破灭……

5

20 世纪80 年代,青海省杂技曲艺团在乡村演出

女儿雷英2001 年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后,留美发展,2002 年春,雷春膏看到《西海都市报》刊登的“真情救助百名贫困生大行动”的消息,他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告诉她,家乡有这样一群孩子,需要她的帮助。女儿很快从美国寄来了300美金,要知道女儿当时刚结婚,正失业在家……但他是多么担心女儿淡忘了家乡,疏离了青海啊!

在担任青海省文化艺术服务公司、青海艺凯影像器材有限公司、青海艺凯信息产业技术有限公司等法人、高管,以及后两个公司的股东多年后,这个拼命三郎终于把自己累倒在手术台上。2002 年他罹患胃癌,在北京301 医院手术后,又经过同仁堂中医调理,身体得以慢慢恢复,他对祖国的医疗水平和传统中医药产生了无比的信赖。

2009 年雷春膏退休,老两口定居美国给女儿带孩子。去国怀乡,在一次次跟随慈善团体进入养老院做义工时,他一展歌喉,当“在那遥远的地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经典歌曲从他胸腔喷涌而出,那些坐在轮椅上打瞌睡的老人瞬间睁开眼睛张大嘴巴,一曲歌毕,老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向雷春膏表示赞赏与感谢。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随着这个儒雅的中国男人高亢有力饱含热情的浑厚歌声,东方的太阳曾经温暖了那些垂垂老者干涸的心田。

在游历了世界许多国家之后,墨西哥民歌、歌舞,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俄罗斯大马戏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受到民族艺术对推动当地旅游业起到的巨大作用,他暗自揣度,如何将河湟文化引入旅游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将三江源头灿烂的文明之花撒播到所到之处。

2018 年雷春膏夫妻俩义无反顾回到故乡,从此,他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好像浴火重生一样。经历过患病后对生死的思考,也从异国他乡的文化元素、风土人情中感受到种种美好,见证了不同价值观或者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包容,近9 年的美国之旅让他更加坚定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6

从2019 年初,雷春膏的心愿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将青海平弦发扬光大,筚路蓝缕,初心不改,这是他一生的梦想。

2019 年7 月30 日,得到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支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青海解放70 周年‘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海平弦)传承保护研讨会’”在青海宾馆召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颜宗成主持会议,文化学者朱世奎、张武明、张民、马钧;曲艺理论家石永、李锦辉;青海平弦国家级传承人刘钧、省级传承人张永清;国家一级演员张月芳、李义安、苏发林等30 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张月芳动情地表示,雷春膏为青海平弦所做的努力堪称壮举,将对青海平弦的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会人员积极发言,热烈讨论,为青海平弦的发展出谋划策,对青海平弦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9 年10 月12 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的节点上,以“传承经典、放飞梦想”为主题的“全省青海平弦展演活动”在湟中县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举办。这次大型展演活动由雷春膏发起并赞助所有活动经费。展演的15 个青海平弦节目,包括杂腔《夏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逛青海》《张良辞朝》《美河湟》《广场的一天》《改革春风到高原》《土观楼神话》《新九九图》;工字调《春景》《秋景》《河湟赞》《大美青海》;阳调《盼郎归》《赐福》等。这些段子既有传统唱段,又有新编唱词,作者既有井石这样的知名作家,刘钧、石永等老艺术家,也有后起之秀朱嘉华等中青年词作家。参演活动全面评估经典曲目的传承,新编曲目的创作、演唱等,对今后的曲艺发展奠定基础。

张永清先生深情地说:“这是为祖国70 华诞献上的一份文化大餐。各参展团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此次活动,展演也让我们看到了涌现出的众多曲艺新秀,青海平弦后继有人。雷春膏先生为青海平弦的推进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的地方文化瑰宝会飞得更高更远!”

2019 年12 月26 日,青海曲艺杂技家协会正式成立,雷春膏与十余位老同志被聘为顾问,同时还兼任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

2019 年12 月27 日由雷春膏策划,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临宗书院承办的“2020 新年青海平弦赏析会”在西宁临宗书院举行,曲艺家、作家、书法家近百人参加了这一盛宴。

演出活动由11 个青海平弦唱段组成,涵盖了青海平弦的主要唱腔。新编平弦杂腔《抚今追昔四十年》、反珰韵《闺思》等作品的演唱者均为青海平弦演唱中的重量级人物。青海文化学者王文泸先生高度赞扬了雷春膏先生为青海平弦的推广、宣传所做的努力,并对青海平弦大加赞赏:“此曲只应天上有!”张永清先生说:“白雪阳春期和者,高山流水盼知音。让青海平弦这枝奇葩绽放得越来越绚丽多姿!”雷春膏对青海平弦的挚爱发乎于心流露于情,令人敬佩,也令人振奋。

2020 年7 月27 日,为庚子年六月初七,新冠疫情过后夏和景明,正是河湟地区最美的季节,借农历六月六期间民间浪山习俗,雷春膏先生和夫人邓玉秀召集青海文化、曲艺界诸多友人,在湟源大黑沟风景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海平弦赏听盛宴。

此起彼伏的弦乐之声回荡在青山绿水间,古朴的曲调,优雅的唱词,演唱者娉婷、儒雅的身姿在天地间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盘旋在天空中的百灵鸟展开歌喉欲与人类试比高,“草民之乐,社稷之福。”

2021 年7 月,在经过一年多的搜集整理后,《河湟雅韵——雷少云平弦艺术纪念文集》正式出版,这是继“雷少云先生作品演唱会”“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海平弦)传承保护座谈会”“2020 新年青海平弦赏析会”“全省青海平弦展演”“大黑沟青海平弦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后,雷春膏先生的又一大手笔,堪称青海曲艺专著中的精品佳作,为青海地方曲艺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绣河湟》主创讨论剧中音乐(右三为雷春膏)

归国三年来,雷春膏经常深入乡村,到基层曲艺茶社进行调研和举办传统坐唱平弦小型演唱会,通过多次摸底调研,基本掌握了青海平弦艺术现状,对青海地方曲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一是平弦坐唱形式不能丢,在郊区和农村应以家庭和茶园为主;二是守正创新,在各类舞台上呈现形式多样的平弦表演唱;三是专业剧团应该打造精品,向更高的舞台冲击。

2021 年9 月,在省演艺集团通力协作下,由国家一级编剧孔凡燕、国家一级导演杨君、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先生组成的创作团队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由青海平弦剧团和京剧团着力打造的平弦花儿剧《绣河湟》在青海大剧院隆重上演,引起轰动,观众好评如潮。

当时七十八岁的雷春膏先生,为了将青海平弦完美植入这出戏中,多次下乡寻访曲艺演员,这些演员都是民间艺人,白天各自为生计奔忙,排练只能在夜间进行。雷春膏与演艺集团领导一直陪伴在排练现场,每天回家就寝都已是午夜时分,对于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这种付出着实令人感动。雷春膏先生的热情和执着深深感召着民间艺人们,他们群策群力,精心打磨,最终将青海平弦唱段通过《绣河湟》完美呈现给了家乡父老。

很多人不理解雷春膏,得知他这三年为青海平弦举办各类活动已赞助40 余万元,有人问道:你已是古稀之年,本应安享晚年,为什么风里来雨里去,劳心费资的,你图个啥呢?雷春膏笑盈盈地回答:“我是青海平弦的志愿者啊!”实际上,他也经常扪心自问,他说:我这一生有两个情结放不下,一个是青海情结,另一个是文艺情结。自大学毕业,在文化系统摸爬滚打40 余年,我心中的艺术梦始终没有泯灭,而青海平弦正是我艺术情结的载体,是替我圆梦的诺亚方舟,我把对艺术的挚爱用满腔热情书写在了青海大地上……

猜你喜欢
杂技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高空杂技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青海行
体育杂技——太极拳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空中杂技师
大美青海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