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美学元素融入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2-07-26 01:44赵泾钧
今传媒 2022年5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赵泾钧

摘 要: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在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京剧美学元素融入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的理念,展示其教学案例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流程,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融合了京剧美学元素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

关键词:数字媒体;课程;传统文化;京剧美学元素;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1;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5-0144-04

在互联网、数字化、虚拟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时代特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纵观京剧艺术的兴起与传播历程,从早期的戏院戏单,到报纸的演出刊载,到与唱片、广播、电影的结合,再到现在的新媒体平台,无不与大众传媒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的数字媒体专业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专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因此,进行京剧元素与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融合的探索和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京剧美学元素融入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的背景与意义

(一)京剧美学元素融入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3月,国家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数字化”作为关键词多次出现,由此可见,数字化建设任务的战略地位和建设内容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纲要》第三十四章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到2025年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推动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计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2022年1月31日,酷云EYEGrow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2年虎年春晚的节目中,戏曲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获得了22.77%的直播关注度,为整场晚会最高。历经了上百年风雨与辉煌的京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焕发着经典的魅力和全新的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

(二)京剧美学元素融入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意义

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有着较高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沿的数字媒体专业制作技术,还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具备数字媒体岗位职业素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并使其具备不断创新发展、践行文化自信的责任意识。

王元化先生说,京剧无论是在表演体系或在道德观念上,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传统艺术的固有特征。深植于中华民族内心的美德“仁、义、礼、智、信”,在戏曲剧目中通过戏情、戏理、戏技得以传播,戏曲的行头、砌末、妆造等视觉呈现更是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经历了长期地域文化交融、不断发展优化而最终成形于北京的京剧,被认为是传统戏曲审美的集大成者,作为宝贵的中国文化遗产,京剧于2010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2021年12月,抖音发布的《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90后”“00”后是通过抖音听非遗戏剧的主要人群,占观众总数量的52%;在最受欢迎的非遗戏剧品类TOP5中,黄梅戏位列第一,京剧位列第二。这些数据说明了年轻一代已逐渐成为新媒体平台非遗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因此,在以视觉传达设计、虚拟现实技术、二维、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后期合成制作等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中,将京剧美学元素转化为教学案例,能够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学化人”的功能。此外,融合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的同时提升其人文素养,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推进京剧美学元素的创造性转化。

二、京剧美学元素教学案例的设计思路

教学案例所属课程为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视效包装设计与制作》,其教学方式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内容为Cinema4d的三维创意和表达。按照职业教育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该课程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法,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分为三个完整的大项目,本案例为项目一:京剧“文小生”IP形象的设计与制作。

(一)项目案例的设计理念

在京剧的剧目中,“儒、释、道”精神中的“仁、义、礼、智、信”具体化为“忠、孝、节、义”。比如,经典剧目《赤桑镇·遇皇后·打龙袍》表达了包拯的秉公执法,忠勇正义;杨家将系列传统剧目《四郎探母》,通过杨四郎盗令探母,表达了“孝”这一主题;传统剧目《苏武牧羊》,通过苏武“困番邦十五载,乾坤正气徒壮哉”,表达了“节”这一主題;三国演义系列传统剧目之一《封金·挑袍》,通过“关羽辞曹寻兄”的故事,表达了“义”这一主题。这些优秀京剧传统剧目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内涵十分深远,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课前的调查问卷分析,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期待开发独特的IP形象用于视效包装设计项目,也更加倾向于开发与非遗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IP形象(图1)。

项目案例的素材选取了京剧《柳荫记》作为创意对象,该剧是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改编而来。《梁·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IP(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因此,基于传统文化或中国文化符号的IP演绎显得尤其重要。在非遗产业驱动的戏曲三维数字文创开发中,IP形象设计有其独特的优势,戏曲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符合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柳荫记》是小生剧目,剧中的梁山伯身着传统小生褶,形象清秀俊朗、温文尔雅,是京剧行当“生”行中“文小生”的典型形象。“文小生”的人物设定与大学生的年龄相仿,容易引起其情感共鸣,也有助于学生在建模、UV贴图、纹理绘制、动作设定等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京剧文化中的行当划分、京剧的盔头艺术、京剧的妆造美,加深对京剧之美的认知。

(二)项目案例的素质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学习、工作态度。

2.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多维度认知与理解。

3.树立具有设计思维、创意思维、奉献精神的新时代数字媒体职业精神。

4.逐步树立起不断创新发展、践行文化自信的责任意识。

(三)项目案例的整体设计

本教学项目案例的整体设计如表(表1)所示:

本教学项目案例划分为7个子任务,按照IP形象的设计与制作过程进行编排,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反思”的步骤实施。

(四)项目案例的教学实施

1.资讯

在教学实施中,实训环境为多媒体实验室,实训软件为Cinema4d,资料素材包括教师放置于课程资源平台中的微课、短视频、文档,以及学生自主查找的相关资料,主要任务是了解京剧中“生、旦、净、丑”的行当划分,尤其是“生行”的细分及其特点。

通过素材搜集和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生行”是指剧中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旦行”是指剧中扮演女性角色的行当,分为青衣、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净行”俗称花脸,可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净、红净等;“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分为文丑、武丑、彩旦。

项目案例的素材取自“小生”,即青年男性角色,“小生”又细分为雉尾、纱帽、扇子、穷生等。通过信息素材的搜集,学生可以对“小生”的形象特点进行大致归纳。

2.计划

这一阶段,学生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技术手段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记录自己有明确思路的模型和无明确思路的模型,以便在后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加以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要参照教师提供的进度方案来规划自己的项目安排。

3.决策

此阶段主要是对之前完成的“文小生”IP形象项目进行分析,对重点、要点进行梳理归纳,最终完成策划。

4.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有建模、UV展开、纹理绘制、骨骼绑定、权重绘制、姿态设定、渲染及后期等多个环节,学生在各个环节均需要不断加深对角色形象和扮相特点、经典唱段、舞台视觉的认知。

比如:建模时需要了解“文小生”所佩戴的帽子“文生巾”的结构及工艺,以及“小生”按照戏曲程式穿的小生褶、厚底靴;在UV展开和纹理绘制环节,需要了解“文小生”的妆面特点,面部红色油彩的晕染位置,眉间“元宝”的画法和内涵,眉眼的描画;在姿态设定时,需要了解“文小生”的经典道具———“扇子”的美学表达。

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完成京剧“文小生”IP形象的设计与制作。

5.检查

学生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均需要反复调整、练习和论证,以呈现出饱满的“文小生”形象。

6.反思

学生的个人作品完成后,要在课程平台、钉钉圈子等平台上进行集中展示,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班级互评、第三方评价等形式,对该作品进行总体评价和总结。

(五)项目案例的教学效果

1.项目案例实施完成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多维度的认知与理解,对京剧文化的美学元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逐步树立起不断创新发展、践行文化自信的责任意识。

2.项目案例还设置了拓展项目,在学生跟随实训项目进度完成指定的“文小生”形象后,还需要自创一款与京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相关的原创IP形象,并呈现出较为完整的设计策划方案。

学生通过学习和查询相关资料、自主调研、实地考察,掌握了IP形象的类型和表达形式,大部分都完成了自己的三维创意作品。

(六)项目案例的教学反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视效包装设计中有着独特的文化地位,它不仅可以展现出作品的本土化特征,还可以为作品注入特有的文化内涵,使作品更加饱满,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推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项目案例课程以文化自信为导向,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并表达出现实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多维度的认知与理解,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

三、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京剧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正能量内容,要结合数字媒体专业的技术和特点加大传播力度,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融入了京剧美学的项目案例学习中,学生得以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元素和审美特点,有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人文修养。

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尤其应该将宝贵的文化资源———京剧美学元素融入数字文创产品的创作中;在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中,也要用前沿的数字技术和理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案例和实训项目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001).

[2] 刘臖.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海派京剧特点分析[A].于建刚.京剧传播研究[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27-34.

[3] 翁思再.中国抒情方式:京剧简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 傅凯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N].光明日报,2021-11-25(06).

[5] 郑海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令人瞩目[N].人民日报,2021-06-12(08).

[6] 周燕双,王玉珏,张晓娟.基于数字媒体的传统文化传播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3):78-80.

[7] 韩思齐.数字媒体发展对戏剧演出创作以及戏剧传播的影响[J].戏剧之家,2022(4):12-13.

[8] 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J].紫光阁,2018(9):7-8.

[责任编辑:张楠]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