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流场模拟的泵站改造对水力特征影响研究

2022-07-27 09:47萱,蒋
水利技术监督 2022年8期
关键词:含沙量泥沙泵站

朱 萱,蒋 婉

(江苏省淮沭新河管理处,江苏 淮安 223005)

泵站作为水利枢纽工程中重要引水、调水设施[1- 2],其动力运营可靠性与水利流量、水力参数有关[3- 4],但也与泵站工程的泥沙淤积、动水冲刷等密切相关[5]。因而,研究泵站设计,需要考虑三维流场,也需考虑其水沙演变特性。陈洋[6]、王铁力等[7]、秦钟建等[8]供、调水模型建设角度考虑,设计开展了泵站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清水、浑水等工况下泵站运行现状,探讨了不同因素对泵站运营效率影响,特别是对泵站进、出水池的泥沙淤积影响。当然,泥沙淤积是威胁泵站运行的较大不稳定因素,苏正洋等[9]、徐存东等[10]针对防泥沙淤积等技术开展了分析,如设计开展了挑流底坎、导流墩、压水板等多种构造措施,为泵站设计、改造及运营提供技术依据。泵站不稳定运营很大程度上与其三维流场影响有关,因而吴阮彬[11]、梁巧茵等[12]、刘菊莲[13]采用MIKE 21、Flow 3D、Fluent等流场计算方法,开展了泵站运行工况下池内流场影响特征分析,研究了泵站内流速分布、矢量特征及泥沙含量等,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参照。本文为探讨淮沭新河上游二河水库引水泵站的改造升级,采用三维流场计算方法,开展了泵站前池结构设计优化下流场及水沙演变特征分析,为工程改造升级提供依据。

1 工程建模分析

1.1 工程概况

淮沭新河乃是苏北地区重要人工灌溉、供水、防洪排涝的水利通道,其依靠上游洪泽湖二河水库多座梯级水闸调控,确保下游新河输水干渠、引水道等支渠输水安全。二河水库具备防洪、引水、泄流等多方面水利功能,总库容为1800万m3,其与下游淮沭新河各水利设施的布设平面如图1所示。

图1 水库溢洪道平面布置

下游引水泵站为二河水库发挥灌溉水利功能的重要载体,其设计流量为36m3/s,而该设计流量能否达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游溢洪道的泄流消能,设计扬程为3.02~6.5m,配置6台运营泵机,年输水量超过1000万m3。

通过分析新河上游引水泵站工程水力特性发现,由于上游挟沙水流影响下,泵站出渠段水流仍具备一定紊动能,且由于运营年限及溢洪道控流等因素,导致进水段及前池等区段泥沙淤积严重,监控最大含沙量可达6.5kg/m3,其运营现状如图2所示。

图2 泵站运营现状泥沙淤积严重

为此,管理部门考虑对该泵站枢纽开展维护改造,确保进入下游新河水位满足运营要求。

1.2 建模分析

为改善该泵站泥沙淤积现状,本文以泵站前池为改造设计研究对象。采用UG建模平台建立泵站前池结构几何模型,包括前池、进水池、泵闸及出水通道等模块,全轴长距离为15m,泵站前池现状设计方案如图3所示。

图3 泵站前池现状设计方案

为解决泵站前池泥沙淤积问题,计划在前池进水通道与导流池设置人工分隔,减少泵机受泥沙卷积影响,基于进水通道底面坡度设定的2种分隔墩方案如图4所示。

图4 改造升级后2种前池方案

A、B 2种方案的底面斜坡坡度有所差异,分别为1/5、1/6

根据改造设计方案,采用Fluent三维流场模拟平台对各泵站前池方案进行网格离散化[13],获得各设计方案的计算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计算模型

基于泵站水头损失平衡性,泵站前池原设计方案共有网格单元362864个,节点数338247个,而前池改进A方案网格单元、节点数分别为428614个、382946个,而B方案有微单元体386795个,节点数364729个。计算模型均采用四面体本构微单元。

模型计算工况设定为上游溢洪道泄流量100m3/s,引水流量设定为300m3/s,将6台泵机中的1台设置为备用机,其余5台泵机按照设计功率运行,单台机组工作流量为60m3/s。模型输入端按照三相场设定,出口考虑液相状态,为流速边界条件;泥沙中值粒径为0.06mm,输入挟沙水流含沙量为5kg/m3。基于上述工况,计算分析各方案泵站前池内三维流场及水沙演变特征,为该泵站设计优化提供参照。

2 流场影响特征分析

2.1 流速特征

改造设计泵站前池结构,模拟计算了前池内三维流场特征,泵站前池3个设计方案的各断面流速变化特征如图6所示。

图6 各方案前池沿程断面流速特征

由图6可知,原方案流速水平最低,泵站前池结构改造升级后流速水平均高于原方案,如在特征断面4m处原方案流速为0.43m/s,而改造升级后的A、B方案同断面流速较前者分别增长了67.6%、91.4%;由前池各断面平均流速也可看出,在原方案中为0.41m/s,而A、B方案平均流速较之分别增长了51.2%、104.9%,而从前池结构整体断面流速对比来看,A、B方案流速较之原方案的增幅分别为28.6%~73.8%、83.7%~129.3%。分析认为,增设前池进水通道斜坡及分隔墩后,可减少泵机间的动水冲击及水力势能的耗散功,因而水流动水势能增大,流速水平提高,利于前池结构排沙、冲沙。另一方面,从流速变化特征来看,原方案峰、谷流速分别位于断面8.5、10m处,而在改造升级后A、B方案的峰值流速所在断面均得到提前,分别位于断面4、7m处,而谷值流速分别位于断面10、13m处;相比原方案,改造升级后方案峰、谷流速所在断面距离加大了,具有较大的缓冲区段,对水流冲沙排淤具有正面作用[14- 15]。同时,原方案流速水平整体较低,因而流速波幅不大,但改造升级后A方案具有显著流速波幅阶段,位于断面4~10m处,最大波幅达16.2%,该区段内易产生涡旋、紊流等,造成前池内水力冲刷过大,影响结构运营寿命,但在斜坡坡度减小后,B方案整体流速波幅接近原方案,且流速水平维持在较高状态,最大波幅不超过8%。综合流速影响分析,前池内流场一方面需考虑流速量值水平,但不可忽视其稳定性,综合分析以B方案运营优势最大。

2.2 压强特征

改造升级前池后池内压强变化特征如图7所示。

图7 各方案前池沿程断面压强特征

分析可知,与流速变化类似,A、B方案压强均高于原方案,且增幅分布分别为35.6%~122.4%、55.9%~101.9%,表明改造升级后前池内压强活动增大,对挟沙水流的控制、降沙更有利。从压强变化特征来看,原方案中压强呈先增后减变化,且第一阶段的增幅相比较缓,位于断面1~8.5m内,各断面间压强平均增幅为7.1%,而在断面8.5m后出现压强降低段,整体降幅约为18.1%,平均降幅为4.8%。相比原方案,改造后的A、B方案压强均为递增变化,全断面上分别具有平均增幅3.3%、7.3%,即以B方案压强变化受前池断面距离影响敏感度更高;同时,2个改造方案间增幅也有差异,A方案全过程增幅具有“快增-缓增”2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位于断面1~10m处,平均增幅为5.4%,该阶段内水力活动较活跃,但超过断面10m后,受限于进水通道坡度因素,其压强增幅变缓,甚至在断面11.5m后低于B方案压强值。分析认为,进水通道坡度的限制会对泵机有效提水、增强动水势能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接近前池渠尾处;合理的斜坡坡度,可控制静水压强稳定增幅,全断面水力活动稳定,易于泵机长期常态化运营。

3 水沙演变特征分析

泥沙淤积状态乃是泵站前池改造升级效果的体现,本文基于Fluent二相场水沙模拟,获得不同运营期内3个方案前池内含沙量变化特征,如图8所示。

图8 泵站前池内含沙量变化特征

观测含沙量变化可知,运营期与含沙量具有正相关变化特性;在原方案中,运营期100d下断面1.5m处含沙量为1.18kg/m3,而运营期为400d、1000d下该断面含沙量分别增大了58.4%、2倍,整体来看每梯次运营期300d的增幅,可引起该断面含沙量增长44.7%。从整体变幅来看,每梯次300d的运营期下,原方案断面含沙量的平均增幅为43.3%,而改造升级的A、B方案下的平均增幅分别为38.5%、32.5%,由此可知,改造升级后的方案断面含沙量受运营期影响弱于原方案,且以B方案在长久运营期的排沙、降沙效果最显著。从相同运营期的含沙量变化对比来看,B方案中断面含沙量水平最低,在运营期400d时,其含沙量分布为0.7~1.86kg/m3,与A方案、原方案的差幅分布为32%~46%、50%~61%,特别在运营期增大,B方案与其他2个方案含沙量差幅增大,在运营期1000d时差幅分布为37.8%~49.5%、53.6%~78.6%。分析含沙量在断面演变过程可知,原方案中增幅最显著,在100d、700d时各断面间含沙量增幅分别达12.1%、8.6%,而A、B方案在运营期700d增幅分别为5.9%、4.7%。另一方面,原方案含沙量在沿程断面增幅具有2个阶段特征,且该现象随运营期增大更显著,临界断面为7.5m处,在该断面上游区段内,含沙量的增幅相比较缓,但超过该断面后增幅快速增长。从前池结构改造效果来看,A、B方案对含沙量的限制效果较佳,有助于减少前池泥沙淤积及泵站泥沙冲刷损耗[16- 17]。

4 结论

(1)改造升级后前池断面流速均高于原方案,改造后A、B方案平均流速较原方案分别增长了51.2%、104.9%;改造后方案峰、谷流速所在位置间距加大;A方案流速具有波幅段,B方案整体波幅较小,且流速水平整体较高。

(2)改造方案前池压强高于原方案;原方案池内压强在断面8.5m处产生增、减转变,改造方案压强均为递增,但A方案的增幅分为快、慢2个阶段特征,在断面11.5m后压强值甚至低于B方案。

(3)运营期与含沙量具有正相关,每梯次300d的运营期,原方案、A、B方案断面含沙量平均增幅分别为43.3%、38.5%、32.5%;以B方案含沙量为最低。

猜你喜欢
含沙量泥沙泵站
泥沙做的父亲
张家边涌泵站建设难点及技术创新实践
泵闸一体布置在珠三角地区排涝泵站中的实践应用
高水头短距离泵站水锤计算分析
基于GOCI影像的半月潮周期内渤海悬浮泥沙浓度变化研究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处理措施
区域地理学生反馈问题的探究与反思
固化剂对提高黄土边坡坡面抗冲刷性的试验研究
泵站运行调度中的计算机技术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流域侵蚀模数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