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视角下西安事变纪念馆创意系列化设计

2022-07-28 07:28乔治王丹刘雅炜石军军张新平
包装工程 2022年14期
关键词:西安事变场所纪念馆

乔治,王丹,刘雅炜,石军军,张新平

空间叙事视角下西安事变纪念馆创意系列化设计

乔治,王丹,刘雅炜,石军军,张新平

(西安理工大学,西安 710054)

探索红色文化遗产历史记忆因子的识别方式及可视化表达方法、文化记忆空间叙事语言要素的识别转化与空间植入方法、叙事空间的创意系列化匹配设计问题,最终完成从价值重塑到空间植入、地方认同构建的设计方法。从叙事、象征、隐喻等角度,引导特色红色文化遗产历史记忆空间的“设计解读”,结合历史叙事、空间营造,修复物质与精神价值断层,指向地域形象如何匹配国家形象及其合理性。通过空间叙事视角探索了红色文化遗产“独有价值”再利用的设计模式,实现了典型红色遗产空间地域特色的文化认同。红色文化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围绕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地方性”理念展开,从单纯地对历史记忆的关注转向人、地、社会的综合互动关系,其中,文化传承是直接手段、空间营造是内生动力、延续记忆是表层目的、深层指向是地方认同。

空间叙事;语言要素;情景再现;红色文化遗产;国家正义

受现代历史观的影响,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遗产地的有形元素[1]。红色文化遗产的“见证”作用导致早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指向遗产的物质载体,对具备价值的“无形”文化记忆的可视化、空间设计方法研究的缺失,严重影响着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造成红色资源空间利用低效。近年来,虽然文化视角被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但在文化进化论的背景下,欧洲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红色文化遗产的价值利用,具有强烈的社会目的和政治色彩,其潜在特征和隐性价值成为遗产再利用的柔性支撑与精神动力。我国红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独有价值”大都具有共同历史进程下的重大意义及独特的地域特征,因地制宜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对保护更新方法的改进研究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长期实践开辟出的道路,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决定了中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同于西方的理论体系及价值因子。因此,红色遗产资源的空间叙事研究是贯穿本文的线索,也是“遗产地空间地域形象支撑国家正义”的设计依据。

红色文化遗产地具有历史性、稀缺性等特点,承载着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责任。近年来,多地政府已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与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开发本省旅游资源等任务相结合,通过加大规划设计投入,改善红色教育基地整体面貌,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西安事变纪念馆空间改造为例,提出了红色文化遗产地空间叙事的设计方法。

1 理论依据与研究背景

1.1 空间叙事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个事件既是时间维度的存在,又是空间维度的存在,在学科的历史发展中,叙事学历经了由“结构主义叙事学”到“新叙事理论”、由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研究转变[2],在转变中突出了叙事空间的互动性,涵盖了叙事空间的物质特征和非物质特征。空间事件的发生与承载需要相应、合理的体系支撑与表达,在客观上为空间叙事系列化研究提供了设计要素及方向。

在综合领域,Lefebvre[3]提出空间不仅仅是反映社会关系演变的“容器”或“平台”,而是一种可供读者参与,充满矛盾相互重叠、彼此渗透的叙事建构过程。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建构了总体空间(Total Space)、空间复合体(Spatial Complex)与空间单位(Units of Space)3个层次的空间结构,它是读者阅读时对空间的理解以及个人记忆回溯的综合体验,在叙事过程中,从口述史到视觉叙事[4]的发展演变给本文“从口述叙事到空间叙事”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叙事思维[5]中“借用叙事性、营造叙事空间、结合本真价值的叙述表达”3个步骤提供了逻辑思路,为集体记忆[6-7]的阐释表达提供了一个设计语言的提取转化方法。

在设计领域,空间叙事的双重特征“逻辑性和文学性”及其内外双层语义是当代建筑叙事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构筑理性的物质空间的同时,需要建构空间的深层语义[8]。完整的建筑空间叙事表达应该包括3个载体:虚拟图像(Virtual Space)、空间语言(Spatial Language)、空间实践(Practices)[3],其中虚拟图像是建筑叙事表达的基础,空间语言是建筑叙事的主体,空间实践是叙事回归。建筑叙事空间语言系统的建构需要借助概念/语汇系统,表现为文学性;也需要借助空间建构的句法、语法系统,表现为逻辑性。构建有意味的空间情节、营造吸引人的空间场景、运用恰当的语言载体与编码[9-10]等设计手法的运用,为城市时空关系的梳理、叙事框架的构建和文化主题的表达提供了可借鉴的设计思路[11]。

1.2 研究背景

在进行空间叙事的研究中,需将空间设计转换到纪念载体,并通过纪念物质、人的情感与历史文化场构建一个社群的共同基础。利用叙事性的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文化、场所相结合,构成纪念故事,增加场所空间的体验感与参与感[12]。目前,我国叙事性场所设计普遍存在缺乏对独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利用及空间联动的问题。本文通过链接场地与历史、事件与人物、文化与空间、公共服务与场所环境,利用西安事变纪念馆现有的线性空间,将场地功能、历史文化、重要事件相关联,以不同功能的线性空间结合空间叙事的表达方式,打造复合多元的爱国主义活动中心,见图1。

图1 西安事变纪念馆精神文化空间设计

西安事变纪念馆(也称张学良公馆)建于1932年,是我国重点的历史遗存,场地主要由3栋民国建筑构成(A栋、B栋、C栋)。A栋及B栋建筑分别为张学良将军及其副官的办公场所。C栋建筑一般用于会客谈判,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由周恩来同志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在C栋建筑与南京政府进行了谈判,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里也是张学良招待叶剑英、周恩来、秦邦宪的遗存建筑,见图2。结合场所的历史沿革,笔者对西安事变纪念馆改造设计进行了SWOT-PEST分析,见表1。

图2 西安事变纪念馆简要历史沿革

表1 西安事变纪念馆SWOT-PEST分析

Tab.1 SWOT-PEST analysis of Xi'an Incident Memorial Hall

2 研究框架及意义

2.1 研究框架

本文通过叙事性空间建构的研究路径,探讨如何将历史事件的精神文化转化为空间叙事语言,见图3。通过叙事语言要素以及故事的情景再现,达到精神文化与场所语言的双向回归,实现时间和空间的精神传达,生成空间记忆、建立场所认同、增强空间参与度,见图4。

2.2 研究意义

《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通过空间序列组织、园区设计提升红色旅游的场所空间品质,使红色旅游得以彰显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城市形象。因此,结合纲要内容,本研究具有以下理论意义:

1)通过空间叙事的要素提炼与总结以及空间故事的情景再现,探索爱国精神转化为场所语言的研究路径。

2)探索红色旅游空间改造中历史主题和红色精神的可视化表达,实现叙事语言要素的空间转向。通过场所元素的运用,实现场所空间的改造,提出相应的构思和规划策略。

3)增强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设计匹配度,建立叙事空间。扩大实体产业化,培育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体的相关产业联动模式。

图3 论文研究框架

3 空间叙事的环境建构

3.1 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叙事语言

空间建构的过程,要紧密围绕所创造的目标空间,符合所需的空间属性、意境与类型。本文通过要素匹配、元素抽换、价值植入等步骤,建构西安事变纪念馆红色空间叙事环境的可视化表达路径,见表2。

基于西安事变主题,围绕场所遗迹、场地事件建立场所精神。

1)场地遗迹:西安事变旧址,中共代表住址,张学良卧室、书房、办公室等。

2)场地事件:西安事变酝酿、西安事变策划、西安事变发生、西安事变解决、八项抗日主张的提出等。

3)场地精神:爱国、顾全大局、舍生取义、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等(见图5)。从抽象概念到具体空间设计,设计出符合场地精神的景观空间场所,匹配红色精神、红色事迹、红色遗迹。叙事空间构建方法分别为:结构组织、形式表达、要素组合与故事呈现,见表3。

3.2 西安事变纪念馆的空间叙事设计

基于西安事变及张学良旧址进行叙事,将事件、精神转化为场所语言,借用叙事中对情节编排的技巧,在人物型纪念空间中丰富观者的体验感受,从而让原有的故事空间结构更加合理[13]。

此次的方案设计把场所分为A初涉社会(入口景观区)、B成长之路(生平展示区)、C西安事变(事变还原区)、D和平之路(反思留白区)4个区域,并与空间叙事的4个故事和活动游览时间线一一对应,从平面图(见图6)可看出,每个区域均有4~12处特色设计,从而更好地进行空间叙事。从剖立面图可以看出,游者在进入场所后随着时间与空间的转变,可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利用精神文化转化为场所语言的方式,传递场所精神。

以西安事变为场所主轴线,场地的结构基于4个故事划定为4分区,即初涉社会、成长之路、西安事变、和平之路。其中,以西安事变纪念馆为例,主题空间叙事设计遵循“历史事件”及“空间呈现”2条线索,通过可视化表达完成空间叙事设计,见表4。

3.3 西安事变纪念馆空间叙事的情景再现

结合空间叙事的场所情景,选取场地周边的3类居民群体:教育学习为主的学者/青年学生群体;游客为主的中年群体;地方居民为主的老年群体。学者青年,具有专业性强的特征,希望能够利用场地历史事件的优势提升场地的利用价值。游客期待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体验以及具有吸引力的空间氛围。周边居民希望拥有氛围轻松的交流空间、休闲空间。

表2 空间叙事的环境建构研究框架

Tab.2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of space narration

图5 西安事变纪念馆文化体系

表3 叙事语言组合要素

Tab.3 Narrative language combination elements

图6 西安事变纪念馆平面图、剖面图

表4 空间叙事设计

Tab.4 Space narrative design

续表4

本文对场地内不同人群的需求,建立了3条特色的空间体验路线,形成了不同的故事情景,见表5。如游客视角的人物文化线,以石小花为例,核心支撑为售票处——入口月门——张学良办公楼旧址——休息座椅空间——和平广场;学者视角的历史事件线,以司徒小军为例,核心支撑为游客服务中心——时间装置——纪念泉——雕塑挡土墙——胜利景墙;当地居民视角的慢性空间线,以王小丹为例,核心支撑为疏散广场——兰花苑——漫步道——特色大台阶。

表5 空间叙事场景预期

Tab.5 Spatial narrative scenario expectations

续表5

4 空间叙事创意系列化设计

在系列化设计中,应注重产品的功能多样化、空间集约化以及可持续发展[14]。本文从宏观分类、中观模式、微观手段入手,介入创意设计、可持续生态、历史资源、情景氛围以及公共服务设施5个视角,在宏观层面,设定产业分析的5个手段:“设计、生态、经济、氛围、IP+”,见图7。在中观层面,通过场地开发模式提出Innovational(创新)、Involved(参与)、Inspirational(励志)、Enjoy(享受)计划。Innovational(创新):利用叙事手法进行空间改造,介入互联网推广;Involved(参与):利用重复、留白、悬念等空间设计手法,整合场地资源、塑造场所氛围,增强游客参与感;Inspirational(励志):情景交融,利用空间序列进行场地设计,增强叙事感,使游客感受场所精神,产生共鸣;Enjoy(享受):遗址改造融入当代审美,让游客在愉悦游览的同时传承文化,产生地域认同。在微观层面,通过场所、绿化、文创、空间、设施5个层面解决现状问题。在场所层面,增添放映室和博物馆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介绍,从而传播文化、沉淀历史。利用场所墙、场所砖、场所水景等元素丰富空间层次。在绿化层面,扩大密林、花圃、草坡以及道路的绿化面积,以提高生态绿化程度。通过增加水系、植草砖、树阵广场,以营造休闲静谧的景象,维持场所的可持续性。在文创层面,通过演艺演讲、互联网+和展览中心加大宣传,可以增强场地IP效应。设计具有历史文化的文创产品和品牌Logo,能够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创意产业与传媒产业的融合。在空间层面,通过交谈空间、反思空间和半封闭空间烘托情景氛围,从而刺激游者的参观感受。出入口加入时间记录的元素,并利用下沉花园和框景墙营造文化氛围,从而给游者留下深刻的参观印象。在设施层面,丰富公共服务设施如休憩、导视系统、文创售卖等,以增加配套设施覆盖率。

4.1 空间叙事实体环境匹配

本文将环境家具设计与故事性相结合,以实现空间叙事实体环境的功能匹配。注重方法升级,从关注家具设计的形态,转向空间设计介入,解决空间设计导向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认知问题[15]。以设施功能利用为基础、空间连续为导向、匹配叙事事件为目标,解决西安事变纪念馆服务设施一体化设计问题。

图7 西安事变纪念馆产业IP设计

游客通过不同级别的导示系统设计,能够快速了解园区的入口景观区、生平展示区、事变还原区、反思留白区4个分区,并结合游览时间线,体验不同的事件活动。

在入口景观区,导示系统能够展示园区路线以及观看纪录片的时间,游客可以从中获得正确的信息,进行有效参观。另外,增加了出租车站点、卫生间等设计,游客在园区游览前或游览后有便利的交通供给,提高了场所环境和服务设施的质量。在设计方法上,统一色调与设计语言,强调空间连续。将功能性的设施植入叙事空间,最小化影响人群故事体验的连续性,从而营造出功能合理、支撑叙事、无形植入的综合空间,见图8。

图8 西安事变纪念馆空间家具设计

场地设置有特色的可移动座椅,主要分布在故事一——初入(入口景观区)和故事三——西安事变(事变还原区)的树阵广场和休憩空间中,可进行移动拼接,匹配了时间活动线的9:00广场交流、16:00花圃散步、17:00休闲下棋等活动,增加了休憩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底部为花岗岩拼接部分大理石,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表面为防腐木材质以防止雨水的腐蚀。故事二——成长之路(生平展示区)和故事 三——西安事变(事变还原区)匹配了时间活动线13:30树荫乘凉和17:00休闲下棋活动,增加了老人饮水处设计,在公共服务设施上最大程度保证了周边老年人的需求。西安事变纪念馆空间家具设计见图9。

4.2 空间叙事虚拟环境匹配

通过互联网+智能设计和智慧旅游等虚拟空间设计,强化了空间叙事主题,实现了空间叙事虚拟环境的匹配,具体通过4个步骤来实现智慧旅游。第一,搜索旅游目的地,通过搜索关键词游者可到达区域内的若干旅游景点,对场所进行初步了解。第二,定制旅游路线,系统自动匹配出与西安红色旅游相关的关键词,游者可选择心仪的关键词与预期的旅游时间,软件会给出推荐的旅游路线、故事线和时间活动线,游者可自主增减景点,定制适合自己的旅游路线。第三,VR虚拟+线上文创,游者在参观景点时可通过VR+AR虚拟功能进行浏览,观看全域景区照片,亦可在APP上选购特色的历史文创产品。第四,网上购票预定讲解,游者可在智慧旅游APP中预定讲解和购买部分特色的活动门票,见图10。

4.3 空间叙事产业环线匹配

基于叙事性场所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一个中心、一个品牌、多条线路”的宣传目标,见图11。首先,把西安事变纪念馆作为西安红色旅游的中心,传播红色精神,沉淀历史文化,引导全民红色旅游;其次,打造全域新型历史遗产文化旅游品牌,并整合周边资源;最后,探索最佳的旅游路线,营造高质量的身心体验,形成一个围绕西安事变事件的红色旅游资源名片。

图9 西安事变纪念馆空间家具设计

图11 西安事变纪念馆产业化推广设计

在环线设计上,联合西安事变旧址(虎城旧址止园、西安事变指挥部高桂滋公馆、兵谏亭等与西安事变相关的纪念馆)共同打造西安事变特色旅游路线,给予游客丰富的游览体验和层次感,促进城市区域历史文化之间的联动,引领未来历史文化记忆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本文立足于西安事变张学良旧址进行空间叙事,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场所语言,以观赏者路径为基础,利用集体记忆匹配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增强游者参与感及人地互动。以空间叙事联动历史事件与空间建构,以独特、稀缺的红色文化资源提高地域识别性,以可视化、系列化的叙事记忆元素植入空间及产业价值链,唤醒集体记忆,营造地方认同,最终完成从价值重塑到空间植入、认同构建的设计路径。

通过识别场地独有价值引导遗产地空间演化,从历史性的“文化见证”走向共时性的“叙事记忆”,对“参与者”形成多元、可交流、有尊严的主题公共叙事记忆空间,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展示区域地位、重塑地域形象。探索了红色文化遗产历史记忆因子的识别方式及可视化表达方法、文化记忆空间叙事语言要素的识别转化与空间植入方法、叙事空间的创意系列化匹配设计问题,指向红色遗产地域形象匹配国家形象及其正当性。

[1] 徐桐. 迈向文化性保护遗产地的场所精神和社区角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16-17.

XU Tong. Towards Cultural Protection: Place Spirit and Community Role of Heritage Sites[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9: 16-17.

[2] 龙迪勇. 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 江西社会科学, 2006, 26(10): 61-72.

LONG Di-yong. Spatial Turn of Narratology Research[J].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06, 26(10): 61-72.

[3]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 Blackwell, 1991

[4] 侍非, 高才驰, 孟璐, 等. 空间叙事方法缘起及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6): 99-103, 125.

SHI Fei, GAO Cai-chi, MENG Lu, et al. The Origin of the Method of Spatial Narrativ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Urban Research[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4, 29(6): 99-103, 125.

[5] 李海平. 汉字字体设计中叙事思维的导入[J]. 包装工程, 2015, 36(8): 30-33.

LI Hai-ping. The Import of Narrative Thinking in Chinese Character Font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5, 36(8): 30-33.

[6] 乔治, 马军, 范文鹭, 等. 集体记忆重构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型创意产业园家具设计[J]. 包装工程, 2018, 39(18): 160-165.

QIAO Zhi, MA Jun, FAN Wen-lu, et al. Furniture Design of Industrial Heritage-Based Creative Industry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Memory Reconstruc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18): 160-165.

[7] 乔治, 贾新新, 黄镜帆, 等. 集体记忆视角下西安纺织城工业社区适老化空间活化及设施更新研究[J]. 工业建筑, 2020, 50(2): 89-97.

QIAO Zhi, JIA Xin-xin, HUANG Jing-fan, et al. Study on the Aging Space Activation and Facilities Renewal of Xi'an Textile City Industrial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Memory[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20, 50(2): 89-97.

[8] 陆邵明. 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视野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 建筑学报, 2010(4): 1-7.

LU Shao-ming.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Narratology: Spatial Interiority and Methods Based on Narrative,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Innovative Education[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4): 1-7.

[9] 朱蓉, 吴尧. 苏格兰国家矿业博物馆的空间叙事性设计[J]. 包装工程, 2018, 39(4): 19-22.

ZHU Rong, WU Yao. Spatial Narrative Design of National Mining Museum Scotland[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4): 19-22.

[10] 童小明. 叙事空间——构建展示空间的情感体验[J]. 装饰, 2012(10): 87-88.

TONG Xiao-ming. Narrative Space: Constructing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Exhibition Space[J]. Art & Design, 2012(10): 87-88.

[11] 肖竞, 曹珂. 叙述历史的空间——叙事手法在名城保护空间规划中的应用[J]. 规划师, 2013, 29(12): 98-103.

XIAO Jing, CAO Ke. Space of Historical Narratives: Narrative Method in Historical City Preservation Planning[J]. Planners, 2013, 29(12): 98-103.

[12] 卡特琳·格鲁. 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M]. 姚孟吟,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CATHERINE G. Pour de L'art Dans Notre Quotidien[M]. YAO Meng-yin, Translated.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5.

[13] 李方正, 李雄. 漫谈纪念性景观的叙事手法[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4(4): 598-603.

LI Fang-zheng, LI Xiong. Review of Memorial Landscape' Narrative[J].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3, 44(4): 598-603.

[14] 吴江, 莫逸凭. 共生式产品整合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11, 32(24): 65-68.

WU Jiang, MO Yi-ping.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Design of Symbiotic-Type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1, 32(24): 65-68.

[15] 乔治, 巩利萍. 基于空间理论的“双面盒子”家具创意设计[J]. 包装工程, 2017, 38(8): 167-172.

QIAO Zhi, GONG Li-ping. Creative Design of "Double Sided Box" Furniture Based on Space Theor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7, 38(8): 167-172.

Creative Serialization Design of Xi'an Incident Memorial H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Narrative

QIAO Zhi, WANG Dan, LIU Ya-wei, SHI Jun-jun, ZHANG Xin-pi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visual expression method of historical memory factors in the red cultural heritage,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arrative elements in cultural memorial space and the method of space implantation, the the design issue on creative serialization of narrative space, and the design method from value remodeling to space implanta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 "desig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memory space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heritage,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space construction are guided from narrative, symbol and metaphor perspectives to restore the gap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values.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how the regional image matches the image and legitimacy of the country. The designs mode of reusing the "unique value" of red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explored from spatial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realized the cultural identity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ypical red heritage space. The adaptive reuse of red cultural heritage centers on the concept of "local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which should shift from the simple attention to historical memory to the comprehensiv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area and society. Among them,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no other than the direct means, space construction is the endogenous power, continuous memory is the surface purpose, and local identity is the deep direction.

space narrative; language elements; scene representation; red cultural heritage; national justice

TB472

A

1001-3563(2022)14-0362-13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4.045

2022–02–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CSH042)

乔治(1985—),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工业遗产理论与设计。

张新平(1981—),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和城市林业的遥感监测与规划设计。

责任编辑:马梦遥

猜你喜欢
西安事变场所纪念馆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萧军纪念馆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西安事变背后故事
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从“除蒋”到“释蒋”原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