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昆曲艺术活态化设计研究

2022-07-29 02:28李凌霄
流行色 2022年6期
关键词:绕梁昆曲受众

李凌霄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4

一、昆曲的概况及艺术特征

(一)昆曲概况

昆曲是我国古典艺术的代表,被称为“百戏之祖”,是集文字、语言、诗词、音乐、美术、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教学模式以口传心授为主,因此保留了戏剧经典素材、文学、大乐。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的经典代表,其美学特征:写意、诗化、精致且典雅。

(二)昆曲的艺术特征

昆曲的妆面色彩分为主色和辅色,其中红、白、黑多用于主色;黄、绿、蓝、紫、金等用于辅色。中国传统昆曲的化妆分为“洁面妆”和“花面妆”。生、旦通常妆面素净,侧重表现角色的端庄清秀。以旦角为例,妆面使用白红色为主色调,眉眼乌黑口唇鲜红,各颜色间对比鲜明,与中国传统国画审美有异曲同工之妙。头面色彩则更加缤纷,除上述颜色外会相间粉、紫、绿等色彩的应用。

昆曲服饰的本色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其文化内涵与“五行学”密切相关。其中上五色包括:红、白、绿、黄、黑,多用于帝后朝服和官衣是尊贵之色;下五色包括:深蓝、湖色、古铜、紫色、粉红,多用于丫鬟所穿梅香衣,而角色的社会地位、年龄、性格可以通过服装色彩直观的表达出来。

昆曲的图形要素在净丑的花面妆中体现较多,从构成的角度分析妆面是左右对称图形,线条流畅呈现卷曲状打破对称图形的呆板,形态高度精炼和概括,同时隐喻角色的性格及人物特征。通过点线面的设计元素抽象成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造型,便于观众认知和理解角色。

二、新媒体环境下昆曲的现存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新媒体环境下昆曲的现存问题

从昆曲本身来说,其唱腔本身具有浓厚的方言特色,复杂的表演方式和文雅的唱词缺乏当代人所需要的时尚性和娱乐性,使多数观众听不懂词意无法产生共鸣。同时演出所需要场地和设备成本较高,传播方式单一,导致演出机会逐渐减少。不仅如此昆曲行业的人才流失严重,能够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昆曲的传播和流通,也给昆曲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从市场环境来看,昆曲与当代的审美存在差异,在发展中存在“曲高和寡”的现象,加上长期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使人们适应了“快餐”文化,让人们静坐在剧院里细品昆曲的细腻情感就变得十分困难。现有研究杨洋(2007)发现昆曲面临着巨大的“受众危机”问题,当代青年普遍对昆曲艺术的演绎感到陌生;王省民(2011)认为,昆曲艺术危机的产生与外国文化的引入、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密切相关。昆曲的革新也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小的改变不足以改变昆曲发展的困境缩小与时代的距离,而大的改变才容易迎合市场的同时失去原有的文化特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昆曲的发展方向

鲁承临(2014)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空前地加深戏曲的危机。传统艺术开始依托云媒体存在,昆曲需要以信息碎片的方式将片段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竞争力。王省民和黄来明(2019)从《牡丹亭》折子戏的角度研究了昆曲的传播碎片。发现由于昆曲的受众和内容的变化,它开始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结合了科学技术而产生的信息储存和传播形式,对于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通过固态的方式延缓其消逝的时间不如扩大受众范围提高影响力。一种方式是通过移动终端APP将非遗的文化知识内容传播,其优点在于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在受众人群间的影响力更快的被熟知;另一种方式通过交互式的信息传播,这种交互方式在于将非遗相关信息通过设备传递给受众后,受众可以将理解和感受反馈回来,极大的提升了信息传播过程的趣味性,更能直观的体现非遗的文化精髓。

三、昆曲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

现有昆曲的相关设计产品较少,主要以彩妆、服装设计、动漫、文创产品为主。

(一)彩妆

2016年MAC与设计师张文轩合作,推出KUNQU MADNESS限量收藏系列彩妆,色彩绚丽的昆曲妆面与彩妆的追求个性的特点充分融合,大红大紫的色调,直白的表现出中国元素。同时发布会现场充分利用汤显祖《牡丹亭》的美学元素,为来宾呈现了活力怪诞的美学盛宴。从产品功能的角度来说,昆曲联名彩妆满足了女性对个性美的追求,同时保留了昆曲的文化内涵和原有特色。以线下发布会的方式推广,优势在于体验感强、较强的视觉冲击性、充分体现中国美的特点。缺点在于受众较多以女性为主,商品模式单一。(如图1所示)

图1 KUNQU MADNESS彩妆(图片来源:网络,笔者整理)

(二)服装设计

折扇是昆曲艺术表演的重要道具,很多大牌设计师将此元素应用在服装设计中。Emma Townley以此作为少女裙装的装饰;David Laport将褶皱作为设计灵感;Alexander McQueen则是将裙摆设计成折扇的造型。服装设计师同样青睐的昆曲元素是水袖,因其飘逸的特性在Chloe和GUCCI两个品牌中得以充分体现。GUCCL喜欢在男装上使用水袖,这是意大利服装审美的特质,重视精致与浪漫主义。服装设计与昆曲道具元素的结合,更好的将中国元素带到了国际化视野中。与彩妆相比受众更加广泛,多为成年男性女性。推广模式以线下发布会T台走秀为主,具备日常实用性。(如图2所示)

图2 昆曲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图片来源:网络,笔者整理)

(三)动漫

由台湾著名漫画家林政德主创的动漫《粉墨宝贝》,与以往的国产动漫不同,其内容实实在在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江南小镇的小朋友学习昆曲的故事为主线,融合生、旦、净、末、丑行当的昆曲文化精髓,描绘出友情、圆梦、励志、成长的故事,使儿童在观看的同时学习国粹知识。这极大程度的维护了昆曲的文化价值,用动漫的形式提升了昆曲元素的内涵。扩大了昆曲的接收人群和传播广度,是生产性保护的典型案例。《粉墨宝贝》作为科普性的产品,对昆曲进行了多维度的阐述,以线上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更加的方便快捷,拉近与用户间的关系。与彩妆和服装设计相比,动漫的方式增强了设计与昆曲文化内涵的连接性,受众主要以儿童为主。(如图3所示)

图3 动漫《粉墨宝贝》(图片来源:网络,笔者整理)

(四)文创设计

总的来看,昆曲的文创设计多是以相关图案与产品的简单叠加,文化符号多流于表面,脸谱设计的元素充斥市场。设计呈现低端化且创意不足,使受众产生厌倦情绪。

而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梵尼诗精心制作的为国粹发声产品:复古留声机牡丹亭。它特意避开被反复使用的中国风元素,另辟蹊径深入挖掘昆曲和牡丹亭的文化内涵,机身正面以黄铜包边的苏绣方式展现一枝梅花,糅合苏绣的工艺将文化之韵、曲艺之韵展现得淋漓尽致。相较于其他文创产品通过单一视觉进行的基础文化传播,复古留声机更具有文化内涵及实用性。

四、昆曲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活态化设计实践

(一)受众分析及角色分类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26名受众进行研究,分析在新媒体传播的社会语境下,受众对昆曲的了解情况。本次调研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随机进行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25份。其中男性占比43.65%,女性占比56.35%。其中通过视频了解昆曲的人数占总额的60.8%。年轻群体喜欢用APP和视频网站观看昆曲,而40岁以上的中年人更倾向于使用视频和其他的方式了解昆曲。而受众不了解昆曲主要是受到没有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影响,其人数占总额的50.4%。影响40岁以上的受众了解昆曲的主要因素是唱词文雅,内容不易理解。

由以上调研结果可将受众划分为三类。

18-30岁的受众,社会角色以学生和白领为主,大多不了解昆曲也从不观看,平时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日常娱乐,仅有10%的人会去剧院消遣娱乐。主要痛点在于当前昆曲艺术的传播方式单一没有新意,导致其对内容不感兴趣,希望可以动态互动体验的形式呈现。

30-40岁的受众,社会角色以稳定工作的职员为主,对昆曲的了解程度一般,平时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放松。主要痛点在于。同时如今生活节奏快,希望有更高效的传播方式。

40岁以上的受众,社会角色30-40岁的受众基本一致,空闲时间较多,偶尔会使用电视观看昆曲。主要痛点在于昆曲的内容不易理解,体系庞大无法快速进行信息筛选,并且没有途径深入了解和交流感想。

(二)设计定义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阐述,昆曲的活态化设计实践以声音交互墙和手机app为载体。将产品受众定位在18-40岁不排斥昆曲,但日常生活工作十分繁忙没有空闲时间的学生和白领。设计目标是提供一个便于受众使用的昆曲传播媒介。交互墙主要放置在公共空间如:广场、地铁站、公交站,其主要作用就是摆脱传统昆曲的传播方式,使用户短时高效的了解昆曲听懂唱词内容,引发受众的好奇,给受众提供一个可以接触到的传播渠道,拉近昆曲与受众的关系:手机APP是为受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昆曲的平台,同时可以进行兴趣交流。产品特色是声音动态交互体验和对昆曲知识进行短时高效的科普。

(三)设计功能转化

主要功能是对昆曲基本信息的传播。一方面为昆曲的传播提供线上线下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公共装置的方式引起用户兴趣。然后提炼基本常用信息,进行视觉可视化设计。以声音可视化的方式,增强交互过程的乐趣。其中昆音绕梁APP的主要功能是为昆曲爱好者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昆曲基础信息的传播,如:起源、表演工艺、行当、服装、乐器、曲目、角色;昆音绕梁交互墙主要功能是:视觉呈现昆曲的行当关系、昆曲常识、短时声音交互。

(四)“昆音绕梁”交互墙设计

昆音绕梁交互墙分为两个主要功能区:动态信息交互区、信息可视化区。动态信息区又细分为五个部分:台本类型区、视频播放区、角色选择区、唱词文字区、声音可视化区;信息可视化区域细分为:图文介绍区、语音交互区。初始状态时动态信息区会随机播放昆曲的名篇片段;信息可视化区域会呈现昆曲的基本知识信息,如:行当介绍、名篇的创作背景等。交互状态时,受众可以在动态信息区可以进行角色选择,然后在语音交互区发声,此时可以多人同时发声。声音感应区会根据不同的角色随机生成对应的图案,同时图文介绍区会呈现相应角色的IP形象及文字介绍(图4)。

图4 “昆音绕梁”交互墙

(五)“昆音绕梁”App设计

昆音绕梁APP是一款科普创意性应用,既要保证其原有的历史文化气质,从色彩应用学上采用水红和水蓝色,取自生、旦两种角色的服饰色彩,会让用户产生信赖感,同时水蓝色搭配使用产生一定的对比。其包括四大主要功能:首页、社区、创作、个人。首页受众可以预览推荐的剧目栏,金刚区包括:行当、乐器、剧目、角色,可以点击后深入学习。在社区里受众可以发布观剧感受、学习心得、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图5)。

图5 “昆音绕梁”APP设计

结语

昆曲承载的不仅是历史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划时代意义的文化符号,继承、借鉴、提取到创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立足于当下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为受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传播渠道,增强了传播过程的趣味性,使昆曲可以与当代的艺术审美所融合,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为非遗传播保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设计思维和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绕梁昆曲受众
老腔新韵绕梁来
画龙须点睛 余音可绕梁——课堂结尾艺术探索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第二回 笑谈之间音绕梁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