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治疗的能量
——用艺术治疗探索动画色彩创作方法

2022-07-29 02:28刘洋
流行色 2022年6期
关键词:动画色彩

刘洋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200093

前言:动画治疗采用柔性化的引导方式,将静态的画面转为连续性的动态画面。动画中不同的色彩对人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行为有着深刻影响,在潜移默化的色彩变化中给观众营造了艺术治疗的体验。

一、色彩的区域性

我们所感知的色彩情感和象征意义,是各个国家的人民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色彩感受的不同理解。在中国的动画作品中,经常会运用黄色和红色,来象征权力和热情。欧美国家的人们偏好白色偏浅色的色调。在非洲,人们经常会运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在进行动画场景设计时候,设计师在色彩搭配上,以剧本为导向,需充分调研色彩的属性和地域特征。

二、色彩的心理

动画中的色彩和绘画色彩两者都是通过视觉传达,触动视觉感官系统。色彩在动画中的应用,是对动画视觉表达更加准确和细腻的描绘,我们对色彩的认识从客观物体的颜色延伸到了色彩对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的层面。比如红色会给人带来兴奋、恐怖、烦躁、充满激情等生理反应;蓝色能给人们带来宁静、平和、理智、寒冷的感受。但是,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气候、季节将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红色在阳光普照炎热的夏天,人们看到了以红色调为主的场景,会感觉更加炎热;但在寒冷的冬天人们看到相同的场景,会有温暖的感觉。(如图1)艺术治疗介入动画专业课堂,同学们运用色彩的心里与自己绘制的身体轮廓进行对话,开启了一场未知的自我探索之旅。

图1 身体轮廓自述,2022年,上海

冷色与暖色除去给我们温度上的不同感觉以外,还会带来其他的一些感受,例如,轻重、远近、动静等。比方说,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强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觉;以色相分,轻重次序排列为黄、橙、红、灰、绿、蓝、紫、黑。在动画的色彩设计中常利用色彩的轻重感巧妙处理画面的均衡,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纯度。明度高的色彩感觉轻,富有动感,暗色具有稳重感,明度相同时,纯度高的比纯度低的感觉轻。而动画的色彩中画面的远近感是色性、明度、纯度、面积等多种对比造成的错觉现象。亮色、暖色、纯色,如红、橙、黄暖色系,看起来有逼近之感,称“前进色”。暗色、冷色、灰色,如青、绿、紫冷色系,有推远之感,称“后退色”。色彩的远近感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美妙构想,动画色彩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以便在动画场景色彩设计加以应用,充分运用动画中的色彩,达到突出强调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如图2)同学们运用冷暖色调绘制彩色身体轮廓,通过色彩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

图2 身体轮廓绘画,2022年,上海

三、动画治疗与动画中的色彩

动画治疗主要运用心里治疗的原理,创作者依靠情节的设定、音乐及画面的走向,来针对不同情况的人进行不同的引导。在动画治疗过程中,它可以更好地带动观看者的感官,引导其情绪走向,起到舒缓压力、释放情绪、疗慰人心的作用。与此同时,心里疾病主题的动画,有助于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心里知识,聚焦心理疾病,呼吁人们关注心里疾病、重视心里健康,消除对心里疾病的恐惧,对艺术治疗起到了极大的普及和推动的效应。例如,2008年法国导演杰赫米·克拉潘的一部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动画短片《91公分之外》,整部影片运用深绿深灰的色彩渲染主角长期受到心里疾病的困扰。这部动画短片运用意象化的方式让人们理解精神分裂人群的部分感受。(如图3)曼陀罗绘画可以帮助个体心灵成长,具有反思性与创造性功能。同学们将曼陀罗绘画制作成动画。

图3 曼陀罗绘画制作成动画,2022年,上海

在动画中的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元素,为刻画角色的情感、营造场景中的氛围、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在动画的色彩设计中,应遵照剧本的定位,对剧中人物的职业、文化背景、喜好等进行设计,灵活地运用色彩搭配,有效利用色彩特征营造符合剧情的场景氛围。

中国早期动画与其他国家相比更注重色彩的装饰性,在色彩的运用上受皮影、风筝等民间艺术的影响。例如1981年钱家骏、戴铁郎导演的动画《九色鹿》海报,根据中国北魏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画面中人物和场景设计对民间的艺术色彩进行了提炼,色彩明快、大胆,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画面整体视觉效果以暖色为基调,与传统中国水墨动画相比,色彩饱和度浓厚,具有强烈的东方唯美和繁华的艺术氛围。色彩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具有相对的主观性,创作者会根据剧情的需要来改变人物原来的颜色。

人们对色彩的含义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定义。西方动画片多以光影强烈的变化与对比为基础进行夸张的艺术手法的呈现。比如1996年英国史蒂夫·博克、尼克·帕克导演的动画《超级无敌掌门狗》中的动画角色与场景的色彩设定以棕色黏土为主色调,色彩贴近现实光源。棕色是由橙色和黑色混合而成,是一种可靠、值得信赖的颜色。因此在颜色金字塔的测试中,棕色被看作是具有精神抵抗力的颜色。在艺术治疗中,棕色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可以促进情感上的稳定和平衡,去除犹豫,提高集中力、直觉和感应的能力。

但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充满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来抒发情感,在色彩的运用上会根据剧情进行变化,行云流水更具有抽象意识,比如1963年特伟,钱家骏导演的水墨动画《牧笛》中的色彩意境,作用于感情,影响了观众的精神与情绪。对于色彩就本质而言,并无感情,而是经过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普遍经验的作用,形成了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通感”。

(一)色彩在中国传统动画中的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动画迎来了一个历史新高峰。众多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素材进行前期的创作,呈现出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动画。在中国传统动画中的色彩主要运用在动画整体色调、角色和场景的配色等。动画的整体色调在描述故事情节、表现镜头之间相互关系、配合所需要传达的情绪、作品的立意和风格等决定了整部动画主体色调。例如1988年特伟,阎善春,马克宣导演的水墨动画《山水情》,以黑白为基准色调,通过对水墨的浓淡的控制、搭配浅红、浅黄、浅蓝等,来突出画面中元素的细节和画面的优雅和童真。白色代表着真理、光芒、神圣、纯洁,给人以明快清新的感觉。在艺术治疗中,白色可以很好地安抚心脏、加快新陈代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发散思维、丰富创造力。

在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中,角色情绪的转变过程中有时角色的色彩也会发生变化。表现角色的喜悦、积极的情绪时,经常使用以暖色调为主的色彩;相反,在表现伤痛、消极的情绪时,我们经常会采用以灰色、冷色、暗色为主的色彩来展现。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在服装的颜色需符合动画的主体色调。同时塑造出的角色性格需要让观众有记忆点。例如,由197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胡雄华导演制作的动画《狐狸打猎人》,猎人的主色调设定为暗灰色,暗示了猎人胆小的性格特征。狐狸主色调为醒目的红色,与灰色的猎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也符合现实大部分狐狸毛发的颜色。深蓝色的老狼和它突出的红色舌头,暗示它凶残的习性。主创团队借鉴了中国戏曲中丑角的面部元素,在猎人的脸颊点缀了红色的圆形,更突出角色的个人特色和戏剧张力。针对每个角色的颜色搭配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使得短片中每个角色的性格非常鲜明。

1983年王树忱、钱运达导演在动画《天书奇谭》中对角色的色彩设定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戏曲脸谱、民间年画等色彩搭配方式,同时在服装设计的配色上吸收了中国工笔画、传统年画和壁画,采用——红、黄、蓝、绿、白等纯色,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角色设定。在中国传统动画的场景中,色彩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给观众传达与主题相关的心理感受与思想。从动画片故事的开始——高潮——结尾,每一个场景都有其想要表达的情绪。但角色和场景的色彩风格,需要与动画的整体色调完美的融合,从而创作出一部和色彩氛围和谐的动画作品。例如,1979年曲建方、靳夕、刘蕙仪导演的经典逐帧动画《阿凡提》的场景设定中,参考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在生活中常用的明快、艳丽的色彩,表现阿凡提的机智与诙谐。在中国传统动画的发展历程中,运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色彩搭配,对发展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色彩在国外动画中的应用

动画场景中的色彩在光影设计时可以是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光影,也可以是虚拟光影。依据剧情的发展需要,可以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动画场景的色彩变化。美国的动画作品大多色彩艳丽,如1941年美国威尔弗雷德·杰克逊等导演的迪斯尼动画《小飞象》,画面色彩就十分丰富。在表现狂风暴雨中马戏团扎营的场景时,运用了深蓝、灰色、黑色、青色、白色等冷色系,来渲染仓促、忙乱的画面气氛。又如,2003年安德鲁·斯坦顿,李·昂克里奇导演的美国动画片《海底总动员》讲述了小丑鱼尼莫和父亲在海底世界经历了许多惊险事件的故事。在色彩设计上,创作者有力地刻画了角色的心理变化,画面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小丑鱼尼莫和朋友在海底玩耍时,远景的海底场景色彩大面积地运用了粉红色、黄色等暖色调,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海底世界。当尼莫被冲入大海深处时,深蓝色迅速地充斥了整个画面,在深不见底的大海里衬托出尼莫的渺小,暗示了看似平静的海底危险即将来临。

日本的动画作品在色彩运用上非常细腻。例如,宫崎骏的动画作品非常注重对色彩的把控。2008年宫崎骏导演的日本动画片《悬崖上的金鱼姬》中,粉红色的金鱼姬设定成了格外活泼开朗的性格。在动画的开篇,一片蓝色的大海中,金鱼姬的妈妈也是粉红色调的设定,暖色调传达出母亲身上充满浓浓的温情和爱。

韩国动画作品在色彩上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整体意境。例如,2002年韩国李成康导演的动画《美丽蜜语》。这部动画作品采用绿色、蓝色和粉色为主体色调,点缀少许暖色系中的橙色来配合角色的设计,画面色彩简洁明朗,呈现一种偏向透明的柔和浪漫感。绿色是由蓝色和黄色对半混合而成的,是生命平衡、和平的象征,被看作是一种和谐的颜色。绿色在动画场景中可以制造一种平静安宁的氛围。在艺术治疗中,绿色是充满希望生机的颜色,有助于缓解神经紧张,安定人的情绪,使人获得心灵的安宁。

四、色彩对动画场景气氛的影响

动画场景中色调的选择需要围绕着故事的情节进行设定。在动画场景设计中,色彩可以展现角色性格、烘托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在表现场景中正面的角色时,场景色调可以运用明度高,纯度低的浅色来烘托整体气氛;而要表现负面的角色时,场景中的色调可以运用明度低且纯度高的深色。

动画剧本中所有的情绪,如快乐、忧郁、恐惧等,都可以通过色彩进行渲染,来表达故事意境。例如1990年日本芝山努、須田裕美子导演的电视动画《樱桃小丸子》中,整个画面色彩稚嫩、单纯,明亮的颜色搭配,使观众沉浸在轻松温暖的气氛当中。

五、色彩对动画视觉风格的影响

在动画创作中,导演根据剧情明确受众人群来制定动画前期的构思,同时大量参考受众群体所喜爱的画面色彩风格,对色彩进行基础的感官的认知,从而确定动画所需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1999年常光希导演的动画电影《宝莲灯》讲述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其定位的受众群体为青少年,以此为依据进行前期的创意设定。

优秀的动画电影必定是具有独特的视觉风格,画面的视觉效果决定了整个影片的色彩基调。动画片的风格色彩根据绘画方式,分为装饰风格、写意风格、抽象风格、写实风格等。例如,1961年万籁鸣,唐澄导演的动画《大闹天宫》中的角色和背景色彩以鲜明的平面色块为主要表现形式,角色的扮相和色彩的完美结合具有装饰美感。1981年徐景达、马克宣导演的动画片《三个和尚》运用漫画手法勾勒出植物、山河,色彩简洁,是写意风格的经典作品。抽象的画面视觉风格,比较注重影片中色彩的展现,色彩的设计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例如1985年钱运达导演的动画《女娲补天》中的创作方式是将不同的颜色泼洒在赛瑞路片上任其自由流淌,画面的色彩变化完全不受任何拘束。

日本动画中多采用写实风格,注重对场景的描绘。例如,1984年宫崎骏导演的日本动画《风之谷》中对黄金草原的场景描绘,明亮厚实的色彩突出逼真的视觉效果。黄色是一种明快的颜色,常常能使人感觉到愉快并提高自信。在治疗体系中,被认为是知识和光明的象征,它这种特性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和改善大脑功能,激发人的朝气,不但能令人思维敏捷,还可以使人的情绪保持长久的愉快和轻松。

结语

在动画中巧妙地运用色彩,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动画中温暖人心、舒畅的心境和满足感。通过这些经典的动画色彩分析可以看出,动画从业者在进行动画创作时,色彩效果是必不可少的思考因素,同时色彩的表现需要在对传统文化内涵沿用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色彩艺术理念。

猜你喜欢
动画色彩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秋天的色彩
缤纷夏日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神奇的色彩(上)
我是动画迷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