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典型错例分析及矫正策略

2022-07-29 08:45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习题考查词语

汉 字

上述习题,是对汉字音、形、义的考查。第1 题考查汉字字音是否能准确认读,第2 题考查对字形的把握,第3 题则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易出错误】

第1 题,“瞪”“刑”“蒸”是 后 鼻 音,“啃”是 前鼻音,学生难以区分前后鼻音。“脉”是多音字,学生经常接触的是“mài”这一读音。“徊”学生容易字读半边,读成“huí”。花圃的“圃”,声调容易读错。第2 题,“独出心裁”中的“心”,“滔滔不绝”中的“绝”,“不可思议”里的“议”,“见微知著”里的“著”,“大步流星”中的“流”,“追根求源”里的“源”,“精兵简政”中的“简”等字,学生容易写错。第3 题,“雨”“固”“或”“汤”等字 的意 思,学 生 难以把握。

【诊断分析】

一是方言习惯影响。有些地区的方言发音,翘舌、平舌,前鼻音、后鼻音,“n”“l”,第一声、第四声,是不分的。受其影响,学生对这类词语的读音也就把握不准,容易出错,如“花蕊”的“蕊”,某些地区的人会读成“luǐ”;“书籍”的“籍”,会读成第四声;在读“啃”“蒸”等字时,没有明显的前、后鼻音的区别。

二是学习习惯导致。上述习题出错,还与学生学习习惯不良有关,比如,将“徊”读成“回”。预习时,没有留心;课堂上,没有注意;作业时,没有请教。遇到一些读音、字形、意思难以确定的字,学生基本不重视,很少会去请教字典或他人,多是置之不理,只凭主观臆断、胡乱猜测,致使对许多汉字的音、形、义模糊不清。长此以往,错误自然越积越多。

三是指导方法不当。习题出错,还与教师指导方法不到位有关。到了高年级,教师往往轻视字词教学,单方面以为字词简单,学生能够掌握。教师没有预先估计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给予应有的指导,致使学生对字的读音、字形、意思没有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学生出错了,教师也多是个别订正,判对了事,并没有具体指导、联系分析、指出错误原因。时间长了,学生对于错了的字音、字形、字义,依然没有真正把握,会重复犯错。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杨丽)

词 语

上述习题,第1 题考查学生近义词的理解运用能力;第2 题借助关联词填空,考查学生对句子前后关系的理解能力;第3 题考查学生成语积累、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易出错误】

第1 题,学生对“排成行列”“谈论话题”这两个词语的搭配可能会拿捏不准,从而忽略“描绘故事”这一错误搭配。第2 题,学生可能对第一句话前后的关系把握不准,错误地选择D 选项。第3题,学生如果不能准确理解“死得其所”,就可能错选成A 或B。

【诊断分析】

一是缺乏积累。学生答题出错,原因之一是积累太少,其次是对词语的理解不够清晰准确。如第1 题中,学生经常接触的可能是“排成队伍”“讨论话题”这样的语言材料,而缺少“行列”“谈论”相关的语言储备。第3 题中对“死得其所”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就很难做出正确选择。

二是缺乏细心。学生答题时,多喜欢凭第一印象,而不会仔细推敲。例如第3 题,学生看到“环境恶劣”,又看到“没有抱怨命运”,就会想到转折关系,填“虽然……但是……”;后一句填“因为……所以……”似乎也读得通。这样马马虎虎做题,必然会出错。

【矫正策略】

1.注重词语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理解、积累并尝试运用。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及课后阅读中养成积累新鲜词语的习惯,多看、多听、多记、多用,积累多了,理解力就会增强。另外,对于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固定搭配,教师要通过专项训练,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从而形成相关能力。

2.注重习惯培养。第1 题中,如果学生养成品味语言的习惯,就不难发现“描绘故事”当中存在的错误。第2 题中,学生如果把D 选项中的关联词,放进句中读一读,就能发现不通之处;或是把其他各选项的关联词都填进去,读一读,也能选出正确答案。遗憾的是,学生缺少这样的细心和耐心。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答题,仔细推敲。做题时,将词语、句子多念几遍,看看通不通、顺不顺、合不合逻辑,如此答题,才能提高正确率。

【习题拓展】

1.在括号中填入带“理”的词语,不要重复。

( )资料 ( )设备

不加( ) 丧失( )

( )公司 ( )河道

当家( ) 文化( )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百年来,我国虽然也出现过不少杰出的科学家,______出现过像五四运动那样的倡导科学的全国性热潮,____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条件下,科学事业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事业_______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卓越成就。

A.同时 但是 因为 所以

B.甚至 但是 只有 才

C.同时 由于 只有 才

D.甚至 由于 因为 所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爱读书的人,说话有________,掷地有声;为人有________,豁达淡泊;生命有________,深远厚重。恰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天下第一好事,便是读书。

A.质量 分量 雅量

B.分量 质量 雅量

C.雅量 质量 分量

D.分量 雅量 质量

上述习题,第1 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结构的分析能力,第2 题考查联系语境理解多义词,第3 题考查了近义词的积累和运用。

【易出错误】

第1 题中,学生对“胡思乱想”的结构组成把握有难度,“情深似海”也可能因为太熟悉,而不被细致分析。第2 题,如果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够准确,就容易选错。这道题,学生有可能会选择A。第3 题,如果学生对这几个近义词的区别不能准确把握,同时又没有学会联系前后文比较分析的话,要想选对,不容易。

【诊断分析】

一是答题不够严谨。学生答题时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将简单的题目做错。第1 道题,整体来看是不难的,只要学生仔细分析,就会发现A 选项中“胡思乱想”与其他词语结构不一样,“胡思”是由“形容词+动词”组成的偏正结构,而“翻箱”“倒柜”“悬灯”“结彩”等是“动词+名词”组成的动宾结构。当然,学生不一定能这么清楚地说出它们的不同,但一定可以感觉出它们的差异。第3题第一空,学生如果能够联系下文的“掷地有声”,就会很容易知道前面应填“分量”这个词;第二空,学生如果能联系前面“为人”二字,就应该知道后面填“雅量”。答题时,如果学生能做到前后联系、仔细分析,那么判断就不容易出错。

二是理解不够准确。考查词语的意思及运用,实质都是在考查对词语理解的准确程度。第2题,如果学生能准确理解词义,就能轻松作答。同样,第3 题,如果学生能正确理解“质量、分量、雅量”三个词的意思,充分把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那么就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

【矫正策略】

1.重推敲。第1 题,要引导学生对词语一个一个地推敲,分析结构组成,从而发现不同。这样,就能找到结构完全相同的词语。第2 题,则要联系语境,推敲词语的意思。第3 题,要抓住关键词语推敲,比如抓住“说话”可以确定后面跟着的应该是“质量”或“分量”,接着结合后面的“掷地有声”,就可确定选“分量”。同样,抓住“为人”推敲选项里三个词的意思,就知道与其正确搭配的是“雅量”。平时教学,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并逐步养成推敲的习惯。

2.重理解。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对所学词语做到准确理解,切忌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课后,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新词,对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加以记忆。大量的积累可以让陌生的词语熟悉化,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理解词语、掌握词语。运用,是理解词语最有效的手段。

【习题拓展】

1.在横线上填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花开无声,________,是一种境界。花开花落,不过须臾的昙花一现,刹那芳华。虽然春去秋来,________,红衰翠减,但不该心存遗憾,因为毕竟享受过花开。

A.落花无息 花枯叶零

B.花落无息 枯花零叶

C.落花无息 枯花零叶

D.花落无息 花枯叶零

2.下列每组词语中,表达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律 清一色 通通

B.摘得桂冠 拔得头筹 勇夺第一

C.誉满天下 名扬四海 声名远扬

D.头涔涔 泪潸潸 泪流满面

3.下列各句中的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1)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____________着。

(2)因为有这样_______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__________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

(4)一群乡下汉子放下__________稻香的镰刀,蹲在田埂上。

A.静默 慈善 慈祥 饱食

B.慈祥 慈善 饱食 静默

C.饱食 静默 慈善 慈祥

D.静默 慈祥 慈善 饱食

4.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走过的痛苦不必计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路是需要向前看的。

B.有些艺术大师总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美。

C.同桌说他喜欢读《鲁滨逊漂流记》,无独有偶,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D.她唱歌时随心所欲,和原唱几乎一模一样。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谭军)

句 子

【习题例举】

1.下列句子中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他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出一家三口。

B.不能否认他没有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出一家三口。

C.难道他没有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出一家三口吗?

D.他不是没有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出一家三口。

2.下列各句中最不适合放在演讲稿中的一项是( )。

A.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吗?

B.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吗?当然应该!

C.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吗?

D.难道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好好工作?

3.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题目考查学生对句式的转换以及对句意的理解。第1 题考查的是反问句、双重否定句转换成陈述句,第2 题考查的是反问句、设问句转换成陈述句,第3题考查的是直述句转换成转述句。

【易出错误】

第1 题,应选择B,这题解答时可以把B、C、D选项中的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改写成陈述句,再判断出意思不一样的选项。学生往往在改写B 和D 选项中的句子时,容易混淆,因此会错误地选择D 选项。第2 题,应选择D,有学生读题不细,他们可能仅仅比较了四个选项的句式,发现B 选项是设问句,而其他选项都是反问句,因而选择了B选项。第3 题,改写时,学生容易忽视标点的变化和人称的变化。

【诊断分析】

一是审题不仔细。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前提,但不少学生不仔细审题,或丢掉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或忽略对选项内容的理解。如第2 题中,有的学生把关注点放在题目中的“演讲稿”上,所以只关注选项中句式的不同,而忽略对句子内容的仔细理解。他们觉得A、C、D 三个选项是反问句,语气强烈,适合放在演讲稿中,因此作出错误的选择。

二是方法没掌握。学生对反问句改陈述句、直述句改转述句的方法掌握不够。这类题型,首先要掌握一个原则:在变换句式的过程中,只是变换句子的表达形式,而不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有些学生没有掌握这个原则,也没有掌握各种句式的互换方法,对上述相关习题的解答就容易出错。

【矫正策略】

1.注重审题指导。审题的第一步是认真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题时认真、严谨的习惯,要求学生默读题目后,再回看一到两遍。其次,读题时要咬文嚼字,要求学生圈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推敲关键字词的准确含义,弄清题目要求。

2.注重方法指导。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句式转换的方法指导。陈述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要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双重否定词,如“不能不”“不得不”“非……不可”“岂不……”等,这些词可以直接加上或去掉,表示肯定的意思。直述句和转述句的互换,一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变化,二要注意引号里人称的变化。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一要注意句中“不”的增或删,二要注意添上或去掉反问词“难道……吗”“怎么……呢”等。

【习题拓展】

1.下面的句子,改写后与原意不符的一项是( )。

A.现在,我们正好用这些裂缝来玩竹节人。→现在,这些裂缝正好被我们用来玩竹节人。

B.妈妈说:“你去听英语讲座吧!”→妈妈让我去听英语讲座。

C.这,哪里还是戏剧?→这,还是戏剧。

D.我们小时候的玩具,只能自己做。→我们小时候的玩具,不得不自己做。

2.下列不适合出现在倡议书中的一项是( )。

A.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工作这么重要,我们不能松懈。

B.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工作这么重要,我们不能不松懈。

C.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工作这么重要,我们哪能松懈呢?

D.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工作这么重要,我们怎能松懈呢?

3.你的好朋友王林中午有事就不回家吃饭了,拜托你把这件事告诉他妈妈,下面转述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我告诉王林妈妈,他中午有事,就不回来吃饭了。

B.我告诉王林妈妈,我中午有事,就不回来吃饭了。

C.阿姨,王林让我告诉您,他中午有事,就不回来吃饭了。

D.阿姨,王林让我告诉您,我中午有事,就不回来吃饭了。

【习题例举】

1.根据“剪纸”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

(1)表示剪纸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剪出来的图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改写句子。

老师对他说:“这次考试考得不错啊!”

(1)改写一(用表示“说”的词语代替“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二(不用“说”以及表示“说”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

A.小王对老师说:“老师,这是我的作业,你一定要认真批改。”

B.李芳发短信给老同学:“老同学,很久不见了,大家都很想你,周末可否一聚?”

C.小张一把拽住正要闯红灯的老伯伯:“活得不耐烦了?你怎么能闯红灯呢?”

上述题目考查的是基于具体语境下的句子表达能力。第1 题考查的是运用多义词造句的能力,要结合词语的不同意思,想想在什么语境中使用这个词,然后把句子完整地表达出来。第2题考查的是用恰当的词语代替“说”改写句子,可以是表示“说”的词语,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用人物动作、神态等来代替“说”。第3 题考查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用得体的句子表达的能力。

【易出错误】

第1 题,需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作答,不少学生对两种意思理解不透彻,在所造的两个句子中,“剪纸”都是“图案”这个意思。第2 题,大多数学生完成第一小题没有问题,第二小题中要求不用“说”及表示“说”的词语,学生仍然用的是“表扬、赞美”等一些表示“说”的词语。第3 题,本应选B,但有学生不仔细品味语境,或者根据平时说话的习惯而误选A 或C 选项。

【诊断分析】

1.缺乏推敲。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正确的语句表达,需要有正确的理解,更要有仔细的推敲。第1 题中,学生不能多角度地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也不能推敲两种意思的区别在哪儿,所以遇到这样的题目,往往他们造出的两个句子中,词的意思是同一种。

2.缺乏语感。语感,就是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第2 题中,学生语感不强,缺乏对语境敏锐的感受力,所以没能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来代替“说”。第3 题中,根据说话时的不同场合、情境和对象,表达的句子、语气自然也是不同的。而不少学生语感缺失,自己说话容易出现不得体的现象,对别人不得体的语言也不易察觉。

【矫正策略】

1.培养推敲的习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字词的斟酌,如某个词用得是否准确,某个词妙在何处,能否换成其他词等等。还要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分析,如句子的感情色彩是褒是贬,句子的成分是否残缺,各种句式的表达有何不同。还需要引导联系语境感受语言表达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推敲的习惯。

2.强化语感的训练。首先是多诵读。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尊重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在体验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感。其次是多倾听。多留意别人的语言,能判断其对错,能辨别其优劣,慢慢形成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再则是多表达。结合教材特点,创设表达情境,指导学生多想、多说、多写,在各种语言实践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习题拓展】

1.根据“教训”不同的意思说一句话。

(1)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育训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给出的情景,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一不小心犯了错,家人生气地批评了你。(不用“说”及表示“说”的词语来表达家人批评你时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桌叫你出去玩,但你的作业还没写完。(用表示“说”的词语代替“说”来表达你对同桌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明放学后要去网吧玩游戏,你想要去劝说他。下面哪句劝说最容易被明明接受?( )

A.你不能去网吧玩游戏,会影响学习的,现在必须回家写作业!

B. 你能去网吧玩游戏,就不能回家写作业吗?

C.去网吧玩游戏会影响学习,你现在不能不回家写作业!

D.不要去网吧玩游戏了,会影响学习的,现在回家写作业吧。

【习题例举】

1.填上合适的谚语。

(1)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田里的庄稼出穗了,农民都要去看看长势如何,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气不热的时候,庄稼长得慢,长得小,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天气热了,庄稼自然就长得快了。

2.下列歇后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身体一向很好的王老师生病住院了,同学们想选出三个代表去看望他,大家问班长都选谁。班长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B.一片好心却把事情办糟了,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C.奶奶的医术可真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啦!连外省的人都辗转奔波来找她治病。

D.奶奶第一次来我家,做饭的时候找不到盐,我对她说:“这不是‘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吗?您怎么就看不到呢?”

3.毕业在即,请你给老师或同学写一句赠言,并选用一首古诗中的名句来表达你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例:赠言:阳光会走,花儿会谢,唯有你我的友谊,才是永恒。

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上合适的诗句。

(1)小阳的抽屉里乱得很,张老师便和他一道整理,几分钟就让抽屉焕然一新。张老师这样教育小阳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上述题目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第1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谚语的积累与运用。第2 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歇后语的积累与运用。第3、4 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句的积累与运用。

【易出错误】

第1 题,第一小题应该填“六月六,看谷秀”,第二小题应该填“不热不长,不热不大”。但有的学生对谚语积累不够,理解不准确,所以填写错误。第2 题,应该选D。虽然对这些歇后语耳熟能详,但有学生对它的意思一知半解,如有些学生会选C,以为“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指的是喇叭的声音传到外面。第3 题,写赠言没有太多错误,写古诗错误会比较多,有些学生缺乏运用能力,不能用适当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第4 题,第一小题应该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第二小题应该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错的原因在于有些学生积累的诗句不够多,或者不能灵活地运用。

【诊断分析】

1.知识储备不够。一是表现在学生对课本中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俗语、歇后语等知识掌握得不牢。二是表现在学生忽视在课外阅读及生活中积累语言。如第1 题和第4 题,学生若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答题时就会手足无措,答案也就错误百出。

2.运用能力不足。语文世界是浩繁丰富的,可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学习和记忆,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没有实践、运用的能力。所以需要学生创造性表达时,他们就会显得茫然无措。如第3题,要求给老师和同学写赠言时,有的学生语言匮乏,不能恰当地引用诗句来表达情感。

【矫正策略】

1.重视积累。教材是学生积累的重要凭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摘抄、背诵、感悟等方法积累诗句、俗语、名言警句等,用检查、比赛、运用等手段巩固积累的知识。其次,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语文知识就像零碎的砖砖瓦瓦,只有学会了积累,才能构建金碧辉煌的语文学习大厦。

2.重视运用。首先,在课堂上,要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自主地解读课文,鼓励学生用多姿多彩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其次,语言只有同生活联系起来,才是鲜活的、灵动的。所以教师要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习题拓展】

1.用一句谚语形容下列句子叙述的现象,最恰当的是( )。

在白露那个时候种麦太早,寒露那个时候种麦太晚,秋分这个时候种麦子正好。

A.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B.六月六,看谷秀。

C.夏天不热,五谷不结。

D.人怕老来穷,禾怕寒露风。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冕的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写墨梅,实际上借花喻人,寄托着诗人的高尚节操。

B.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实际上是劝皇上,希望他能下决心改革,打破常规,起用有才能的人来振兴国家。

C.王翰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现的是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生活态度,基调悲凉、伤感。

3.抗日战争时期,某澡堂为唤醒民众的救亡意识,准备张贴一幅对联,最合适的是( )。

A.敌军若来,男女老少皆为战;鬼子敢犯,锄头扁担是刀枪。

B.万里雄狮归国土,一杯春酒洗胡尘。

C.复仇雪恨,每饭不忘;杀贼驱寇,投箸而起。

D.不逐倭奴,终生含垢;未雪国耻,满面蒙污。

4.填上合适的诗句。

(1)昨天的数学题,我绞尽脑汁仍解不出来,就在我“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呀!

(2)老师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是为我而白。我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江苏省泰兴市新市小学 陈云芳)

段 落

【习题例举】

1.对下面语段所表达的观点概括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书写难看、提笔忘字、写错别字,成为目前学生中常见的三大书写问题,而一些电视广告、网络用语,更是“混淆视听”,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规范使用汉字。据教育部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六成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下降或者是明显下降。看来,学生的汉字书写问题假如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有意识的引导,将会越来越严重!在此强烈呼吁社会、学校和家长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A.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汉字书写问题日益严重。

B.由于电视广告、网络用语等“混淆视听”,大部分学生出现不规范使用汉字的问题。

C.当今学生汉字书写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D.教育部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六成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下降或者是明显下降。

2.小强的妈妈认为看课外书影响学习,请你试着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向他妈妈说明看课外书的好处。

看课外书有许多好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例子,简要讲述《爱的教育》《童年》或其他名著中的一个故事。

例:《爱的教育》中,体弱多病的少年马尔可凭着永不言弃的精神,最终在千里之外的美洲寻找到日思夜想的母亲。

我的讲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一段文字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第2 题考查的是学生分点叙述,并有逻辑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第3 题考查的则是学生简要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易出错误】

第1 题,因学生理解与概括能力欠缺,只关注个别信息,忽略信息的整合,答题时易出现以偏代全、选错答案的问题;第2 题,因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答题时易出现观点重复、单一的问题;第3 题,因学生情节梳理概括能力不强,对作品主题理解不够深入,答题时易出现语言不够简练、事例难以突出人物性格的问题。

【诊断分析】

1.概括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难以准确从文中找出表达主要观点的句子,不能根据已知信息提炼、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生活情境中,难以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表达能力欠缺。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足,大胆表达的热情不高,分析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欠缺。久而久之,无法结合具体语境准确回答问题,所形成的答案缺少条理性、层次性,思考深度也不够。

3.阅读习惯不佳。学生阅读习惯和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读书时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缺少思考和揣摩,不知道勾连生活,难以与书中内容产生共鸣。简要讲述故事情节时出现表述不详、主题不符等问题。

【矫正策略】

1.情境引导。课堂学习中,要加强听、说、读、写融合性训练,培养学生耐心倾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实践活动中,要加强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读懂句段的表面意和隐含意;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巧妙沟通与交流,并尝试用已学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去应对开放性的社会环境。

2.方法指导。对于交际类题目,要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说话的情境,判断自己的语气、措辞等是否合理;概括语段主要意思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了解句子表达的基本意思,筛选出主要信息,并将信息进一步提炼与整合。

3.规律总结。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总结阅读规律,针对不同材料和不同阅读目的,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如初读一本书后,可以让学生复述内容;也可通过读书报告单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内容关系,抽取重要信息,概括整本书的主要意思;在理解篇章表层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隐含信息,推断深层含义;在理解深层意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技巧;最终鼓励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提出文章的新写法,或运用所读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习题拓展】

1.阅读下列材料,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主要内容。(20 字以内)

位于湖南境内的名楼岳阳楼,在今年春节和清明节开展背诵名篇《岳阳楼记》免票游览活动,受到游客好评。同样,另一名楼江西滕王阁在“五一”假期推出“背诵免票游”活动,游客只要能背出名篇《滕王阁序》,就可以免票在景区游玩,这一做法受到广泛好评。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今年“五一”假期也出台新举措,凡是能够在10 分钟内完整背诵《论语》其中30 条的游客,就可免费游览孔庙、孔府、孔林景区。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口语交际:

你想在家里养一只小狗,可是爸爸妈妈不同意。你怎样设计一段话来说服妈妈,获得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漂流记》于1719 年出版,一问世就风靡全球,至今历久不衰。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它为什么能让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有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例举】

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

明天,我们既将毕业。这学期,我们学习更加勤奋刻苦了。我们经常阅读的世界名著有《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和《少年文艺》。大量的课外阅读,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和写作水平。我写的一篇读后感“我眼中的诸葛亮”发布在《创新作文》上。

修改病段是考查学生的综合修改能力,一般有改错别字、病句、错标点,有时还有调整语序等情况。

【易出错误】

题中共有6 处错误,包括别字、错标点、语意重复、搭配不当等,不少学生无法将错误找全并修改。如第一句中“既”和“即”两个字是学生平时就很容易混淆的,第二句中“勤奋”“刻苦”语意重复,需要删去一个。第三句归类不当,《少年文艺》不属于世界名著,因此要将“和《少年文艺》”改为“等”。第四句“增长”与“写作水平”搭配不当,应将“和写作水平”改为“,提高了写作水平”。第五句中,“我眼中的诸葛亮”是读后感的题目,应加书名号,同时“发布”一词使用不当,应改为“发表”。

【诊断分析】

1.解题技巧欠缺。语段的修改,考查的是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尽管做过许多类似的练习,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无法掌握修改语段的规律及方法,久而久之,虽有训练,却始终得不到进步。

2.解题习惯不当。在上述语段中有不少错误是学生易出现的。如第一句中“即”和“既”,平时很容易混淆。“勤奋”与“刻苦”语意重复,“增长知识水平”搭配不当。这些错误,只要学生反复阅读,仔细推敲,就能发现并修改。可学生解题时,大多匆匆而过,不去推敲,因此经常会出现漏改的现象。

【矫正策略】

1.总结概括解题技巧。语段的修改不同于病句的修改,必须着眼于整个语段,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修改。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并概括出病段的修改方法:一是初读语段知大意;二是寻找错处细修改,如改别字、改病句、改标点等;三是回读语段查补漏。

2.培养良好解题习惯。语段是由句子组成的,教师要注重句子的训练。日常交流,要引导学生不说、不写错句、病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常态化进行听、读训练;课堂上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古诗文等,储备语言素材,增强语感;教师要强化训练,尤其是阅读及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培养修改语段的意识,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习题拓展】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时,望着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都非常激动。

B.关于事故的详细情况,以后再作汇报。

C.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D.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

2.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

B.回到故乡,我又看到那阔别多年的老师,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和那爽朗的笑声。

C.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D.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

3.与“练武术跟练舞蹈,完全是截然不同。”一句错误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习是否努力,是学习成绩好的关键。

B.今天来了几个出版社的编辑。

C.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确切需要大大提高。

D.市纪委严肃处理了天海公司经理贪污腐化。

4.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跳蚤书市》这一天到来了,同学们高兴地欢呼起来。其中,我映象最深的要数换书的场面了,哪天阳光灿烂,每个同学脸上多带上微笑。他们忙得可开心了:有的手上拿的,有的胳膊下夹得,有的嘴里不停地叫着“快来换好书啰!错过就没机会了。”

(江苏省泰兴市新市小学 何婷)

阅 读

【习题例举】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疫情期间,出行不便催生了人们多样的云端生活。首先,各种生鲜APP 仿佛一夜诞生。各大电商通过云端为家庭配送生活物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买菜、买米。其次,过去只有一部分人选择的线上教育,如今开展得如火如荼。成年人举办各种“云培训”“云沙龙”,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云课堂”。此外,各种“云会议”也成为特殊时期的办公常态。直播带货的发展速度更是令人__①__。有多种线下职业在直播中找到了新商机,房产顾问“云卖房”,律师“云问案”,医生“云问诊”,农民“云卖菜”…… 一场疫情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入云端,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虽然我们可能仍然对云储存、云计算等名词还不甚了解,但无可置疑的是,我们已然“腾云驾雾”,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与传统生活模式相比,“云生活”模式具有__②__、时间减省、服务精准等优势。“云医疗”让每一所医院不再是信息的孤岛。数据渠道畅通,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以往,来自__③__的病人涌向北京、上海,在知名医院门前排长队挂号、缴费的苦恼,也将随着一些多功能医疗APP 的出现而烟消云散。有了电子健康档案和数据分析,医生可以随时精准诊疗。“云办公”让优质资源得以共享,重复资源能够被迅速发现,合理的配置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灵活的办公地点节省了通勤的时间,灵活的办公时间更便于及时准确地处理突发问题。当下的“云课堂”也配置了丰富多样、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取资料,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弥补了以往学习方式中用时过长、效率不高的缺陷。

【材料三】疫情发生之后,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为了解决学生无法正常到校上课问题,各大中小学__④_,相继开启“云课堂”。从面对面、面对黑板到面对屏幕,从教室空间到网络空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线上教学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课堂情况。因为网络上教师与学生存在着距离,无法与学生直面交流,不知道学生是否还在课堂现场,不了解学生的思路是否与自己的教学思路相伴而行。另一方面,_______。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如何调整并适应这一全新的教学场景和模式,“课堂”如何发展得更完善,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1.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不可思议 ②配置合理

③家家户户 ④万不得已

B.①见微知著 ②资源丰富

③家家户户 ④独出心裁

C.①忘乎所以 ②资源丰富

③五湖四海 ④独出心裁

D.①不可思议 ②配置合理

③五湖四海 ④万不得已

2.综合图1 和图2 的信息,在【材料三】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图1 某在线教育平台学生专注度状况调查

图2 某在线教育平台学生专注度影响因素状况调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三则材料的内容,请你对参加“云课堂”学习的同学提出一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出错误】

第1 题选择题应该选D,有学生选A 和C,对词语的意思不理解,也没有联系上下文进行仔细推敲。第2 题要求补写一句话,大多数学生能够写到“云课堂效果受到不良影响”,但是没有写出专注度“因多种因素受到影响”,没有全面捕捉到图1 和图2 提供的信息。第3 题要求对同学提建议,有学生会写成对自己提建议,或者忽视了材料和图表给予的提示,所写建议没有针对性,比较笼统。

【诊断分析】

1.缺乏整合材料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学生阅读材料时,要能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但学生能力缺乏加上阅读时马虎,所以会发生错误。

2.缺乏解读图表的能力。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能综合考查学生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评价等诸多能力。第2 题,部分学生此方面的能力较弱,加上没有仔细读题,所以难以捕捉图表中的重要信息。

【矫正策略】

1.学会整合材料。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不是由逻辑或语意严密的段落构成,是呈多样化的。这就要求学生能从文本中获取准确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概括与推断。如果几则材料讲述的都是同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共性的同时,还要探究它们的个性;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这类材料,我们要找出它们的共性。如果文中没有明确的陈述语言,就需将有关联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加以整合,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2.学会解读图表。解读图表可以这么做:一是认真观察图表的标题、文字提示、重点栏目、数据变化等,对图表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二是了解图表中的文字提示及细节等方面情况,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理解,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三是总结图表中的规律,并与文字内容进行比对。四是看图表进行概括时,既要进行横向比较也要进行纵向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归纳。

【习题拓展】

读者证办理

【材料一】图书馆办证须知

办证条件:年满16 周岁的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持有效证件(身份证、军人证、护照等)均可办理读者证;未满16 周岁的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申办读者证,需持户口簿或由其监护人持身份证办理。

办证步骤:1.请读者凭有效证件领取申请表,按实际情况填写完整的个人资料(外地和外籍读者需填写本地住址及电话),并选择需开通的读者证功能。

2.请于一楼总服务台、图书流动车服务站办理登记手续并交付办证费用,领取读者证。

【材料二】读者证类型一览表

借阅类型________________权限_________________押金C1 级50 元B1 级100 元B2 级可借各类图书、期刊、光盘,包括“基本读者证”权限总书价不超过100元,可借图书5 册、期刊5册,并可借分馆图书2 册_________总书价不超过200元,可借图书5 册、期刊5册,并可借分馆图书2 册总书价不超过400元,可借图书10 册、期刊5册,并可借分馆图书2 册200 元B3 级总书价不超过600元,可借图书15 册、期刊5册,并可借分馆图书2 册300 元

基本读者证可通过互联网使用本馆海量数字资源,浏览和下载专业资料;可使用本馆电子服务区资源(外网2 小时,内网2小时,外网需18 周岁以上方可使用。)免费

1.小明今年12 岁,如果他独自前往图书馆办理读者证,需要准备的有效证件是________,到图书馆一楼总服务台或者_________办理登记手续并缴费。

2.星期天,张老师去图书馆借阅光盘,她需要办理C1 级、____、______、_____中的任意一种则可借阅;如果张老师在阅览室挑选了10 本书,总价超过400 元,她需要办理_______读者证才可以借阅。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本图书馆读者证共分四种。( )

(2)33 岁的美国公民琳达持护照可办理图书馆读者证。( )

(3)只要你办理了图书馆基本读者证,就能使用内网和外网资源。( )

4.如果你是图书馆的志愿者,一位成年外籍人士向你咨询如何办理读者证,你该怎样向他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例举】

儿歌

①古人说:“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也还记得袁子才的一句名诗:“不羡神仙羡少年。”这都是至理名言。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

②为什么说夏天呢?因为五月端午之后,天气渐热,万物生发,人们都换上夏衣,男孩子小褂、汗背心、短裤,小姑娘也是花小褂或者花裙子。孩子们都在户外玩,有趣的事情多了,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趣。

③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头顶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小孩们欢喜地在小院中乱跑,大人在屋里、廊子上还喊不应。这时就会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④反复地唱,欢蹦乱跳,十分顽皮。

⑤夏天雷阵雨来了,又是风,又是雨,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避风港,每间屋子似乎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_。母亲抱着被子,从窗眼里望着外面的雨,唱着儿歌道: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⑥至于为什么是“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这样说。后来看到老先生们写的儿歌的书,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方仍然是读“鼓”的。难道说北京夏天的儿歌只是这两个吗?不然,北京夏天还有一个最美的儿歌,那是其他任何地方也没有的。

⑦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在当院荷花缸、大水缸外面,在各屋的马头墙角上,在大树的根部……都有小小的蜗牛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或为分不到房子、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它永远是那样善良而悠闲地、像诗人散步般地爬行着。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以语言中没有“水牛”的词汇,却把蜗牛叫“水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不点,写出来两个字完全一样,这不要说外国人翻译起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它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孩子们把它轻轻地拿在手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道: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噢!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吃噢——

⑧妙就妙在似通非通之间。

⑨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和同院小孩玩的时候的歌唱声,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

(选自《燕京乡土记》,邓云乡著,中华书局2015 年6 月版,有删改)

【注释】“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出自《孟子》。原文: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意思是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抑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三个唱儿歌的场景,分别是:片云致雨,孩子们欢喜地唱儿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⑤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了北京的夏天下雨时的景象,可以将这两处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出错误】

第1 题,“抑扬”的意思解释不完整,有学生会直接回答声音高昂,而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声音有高有低。第2 题,写唱儿歌的场景。题目提供了例子,学生在作答时可能会漏写谁唱儿歌,有学生甚至可能就直接把儿歌的内容写出来。第3 题,部分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首先没有说明能不能换位置。其次,说不清楚不能互换位置的原因。第4 题,学生明白文章是首尾呼应的,但是部分学生写不出“首尾呼应”这个词语,只会写和前面呼应。首尾呼应的好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写到对儿歌的喜爱,但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一层意思,可能就答不到了。

【诊断分析】

1.概括能力欠缺。习题2 抓住题干中“三个唱儿歌的场景”的提示,按照“什么时候、谁做了什么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即可。但是,不少学生的答案往往难以抓住重点,或者表述不够简洁,表明他们还缺乏阅读梳理、总结归纳的能力。

2.阅读目的不明。有目的地阅读,就是运用恰当的方法阅读提供的材料,以达成阅读的目标。本题提供的阅读文章较长,且阅读时间受到限制,不少学生难以把材料的阅读与习题的解读自然而有机地联系,难以整体阅读、正确理解并准确作答。

【矫正策略】

1.培养概括能力。简洁、明确、完整是概括的基本要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告诉学生可以通过舍次留主、提取基本要素、串连、分类等方法来进行概括。遇到具体的题目还要明确题目的意思,确定要概括的范围,再精准表达。

2.明确目标指向。有目的阅读是阅读过程中的自我监控,有时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想要把短文读通、读透,可能性不大。要指导学生明确阅读指向,善于根据文后习题选择性地、有重点地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调整阅读方法和速度,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习题拓展】

①再过三天,小保姆一个月的试用期就到了。小保姆长得浓眉大眼,样子虽然土气点,手脚却很勤快。煮饭、洗衣、打扫房间,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毕竟是乡下来的姑娘,很实在,女主人对她的总体印象颇佳。不过,在最后三天中,女主人还想对她进行一项测试。

②清早,小保姆起床要去做饭,在房门口捡到1 元钱。她想准是女主人掉的,就随手把它放在厅中的茶几上,像收拾一件杂物,随收随放,琐琐碎碎,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当中的特殊意味:这钱藏着一个心计,对钱的漠视竟是一种抗争。

③第二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5 元钱。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她是个精细的主妇,怎么会丢三落四的?咦,会不会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小保姆想到这儿,翘起了嘴巴,很生气:怎么能这样小看人?怎么能这样侮辱人?她越想越气,准备找女主人论理。然而,她仔细一想,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女主人刚从科长位上退休,富态中透着几分威严,待人接物很有风度。这样体面的人,怎么会玩“钓金龟”的小儿游戏呢?不会的。可是,再想回来,不是女主人,还会有谁把钱放在这儿?她迫切想知道究竟,于是眉头微微地蹙起,旋即用脚把钱拨进了茶几脚下……

④晚上睡前,小保姆趴在卧室窗前窥看厅中动静,她想看看女主人是否来取钱。不出所料,女主人果然悄悄来到厅中,在茶几前趴下,把手伸到茶几脚下……这一镜头令小保姆看呆了。女主人在小保姆心目中受敬重的位置坍塌了,变成了一个粗俗可鄙的恶婆婆。她狠狠地咬了一下嘴唇,似乎在暗暗下定一个什么决心,随后便安然上床睡觉去了。

⑤第三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10 元钱。她的嘴角立即泛起一丝冷笑,便把钱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当晚,女主人找小保姆谈话,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严肃、婉转,釆用启发式:“你在试用期的工作表现是不错的,这应该充分肯定。可是,唉……做人的路长着呢!诚实是顶要紧的。你如果能够记住这一点痛改前非,我还是想留下你的!”

⑥“你是不是说我捡了10 元钱?”“是呀!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有错吗?”“不,我已经将10 元钱还给你了!”“咦,你啥时啥地还我钱了?”“早上7点,公共楼梯!”

⑦女主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想开口反驳,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像触电一样,浑身一颤。她一时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怎么让她看到了?

⑧原来女主人每天早上七点钟都要下楼去锻炼,小保姆就把拾到的10 元钱悄悄放在楼梯上。女主人下楼时,看见了10 元钱,眼睛一亮,左右张望,看没人在场,便赶快捡起钞票揣进怀中,根本没有想到有谁也在悄悄地测试她……

1.联系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1)小保姆的日常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 个字以内)(2)“这钱藏着一个心计”,这里的“心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主人对小保姆接连三次“测试”,小保姆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主人“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目“试”有两层含义,这两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邵惠平)

作 文

【习题例举】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呢?借助想象来一次时空穿越,到二十年后的家乡去看一看,环境、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会发生哪些巨大的变化呢?

请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写一篇文章,表现家乡巨变,表达对二十年后家乡生活的向往之情。要求:通过场景或事件具体表现家乡巨变,语言生动,不少于500 字。

【易出错误】

1.想象无根。习作中,学生复活了恐龙供人观赏,研制出了各种先进的武器,光速的飞车可以开往其他星球……想象过于天马行空,缺乏现实基础;也有一些学生思路打不开,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想象面特别窄,忽视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2.介绍简单。不能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或对事件的细致刻画,生动形象地表现家乡巨变,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介绍过于简单、笼统,甚至含糊,难以让读者从真实的故事和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家乡在现有基础上新的而巨大的变化。

【诊断分析】

1.写作目的不明。学生忽视了题目的要求“表达对二十年后家乡生活的向往之情”,不明白为什么要写这篇习作,只是为想象而想象,为作文而作文。这样,想象思路受限或想象不着边际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2.想象缺乏方法。想象需基于现实、拓展思路、放飞思维、构筑形象。而不少学生未曾掌握上述方法,不能围绕目标,多角度地展开想象,没有认真设计场景和事件中体现家乡巨变的细节,想不清楚,自然也就写不明白。

【矫正策略】

1.找寻想象的根基。课前组织学生调查、采访,了解身边人对家乡现在的环境、生活、工作、休闲等方面觉得不如意之处,收集美好愿望,为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找寻方向、提供思路、奠定基础。

2.教给想象的方法。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列出不同的场所,从看到的、听到的和亲身体验到的几个方面具体想象,着力想清楚能够体现二十年后美好生活的细节,使场景具有画面感,事件给人真实感,想象神奇而合理。

【习题拓展】

孙悟空能上天入地,有火眼金睛,在取经路上斩妖除魔,是我们心中的超级英雄。如果你也有可能获得一种超能力,成为超级英雄,你希望是什么能力?在什么情况下,你会用它干什么,会有怎样奇妙的经历?请展开大胆的想象,把自己运用某种超能力做某一件事情的情形写具体。题目自拟,不少于500 字。

【习题例举】

在学校里,那些教我们知识和技能,教我们做人的人,是我们的老师。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人或事物,像老师一样给予我们教益,比如父母、亲友、同学、陌生人,以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是我们的老师。请选择一个人或某个物,以“他(她、它)也是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通过一件具体事例,写清楚他(她、它)为什么也是你的老师,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连贯,不少于500 字。

【易出错误】

1. 审题不清。部分学生忽视了题目中的“也”,写作对象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还有一些学生没看清“通过一件具体事例”这个要求,写了好几件事情。

2.选材面窄。学生写的人多是爸爸妈妈,写的物多是小草、梅花、菊花;写人大都是教自己做人,写花草多是教自己坚强,材料集中甚至有雷同,缺乏独特的发现和真切的感受。

【诊断分析】

1.审题习惯不好。学生不能仔细阅读题目,圈画出关键要求,甚至题目读不完整就匆匆下笔,导致偏离题目要求,甚至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缺少主动观察。其实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与事物真的很多很多,给我们的教益也是数不胜数,写作素材应该十分丰富。而平时学生疏于认真观察,缺少主动思考和积累,让太多宝贵的生活资源白白溜走,写起作文自然缺乏鲜活生动的素材。

【矫正策略】

1.加强审题训练。平时习作指导,要指导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画关键要求,弄清楚写作目的、内容和方法,关注写作的对象、事情的数量、文章的重点、特殊的要求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2.指导主动观察。指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看身边的人、事、景、物,将自己有感触的、印象深的、有独特发现的、觉得新鲜有趣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培养主动观察的习惯,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习题拓展】

题目:他(她)是我心中最亮的星

习作提示:每一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光芒,每一颗心灵都有独特的芬芳。我们的老师、同学、亲人,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可能是良好的习惯、美好的品质、出色的才艺……在你看来,他们中谁是那颗最亮的星?为什么?请选用典型事例,合理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表现他(她)的这一特点。不少于500 字。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周和香)

猜你喜欢
习题考查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找词语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