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背景下的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实践路径探索

2022-07-29 04:43陈佳璇杨艺星李志行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7期
关键词:智能化主体智慧

陈佳璇 杨艺星 李志行

(1.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广东医科大学,广东 湛江 524002)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区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在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为特征的智能化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也就具有清晰有序的治理模式、动态调适的规则体系、精准高效的治理机制和包容共享的治理格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及时掌握新技术,更新思想观念,克服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在社区治理中树立数据思维,广泛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社区大数据平台,既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下社区治理难题的关键[1]。大数据为提高我国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开辟了广阔空间。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关键在于找准大数据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契合点,将大数据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思维和方式,优化社会治理环节和过程,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指将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嵌入社区治理体系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探索起步较晚,如美国的IBM公司在2008年就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并于2009年向联邦政府建议投资建设新一代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新加坡是最早确立“智慧国家”建设战略的国家之一,早在2006年,新加坡便启动了“智慧国2015”计划[2]。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现有社区治理存在主体结构失衡,技术发展滞后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进程。

因此,本文从数字政府的背景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期刊文献、国家政策、新闻报道等电子资料进行查阅、收集与整理,分析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探索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途径,提出了完善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方法,以期能转变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提升社区治理的效率,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体验。

1 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1.1 国家政策方针的推动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党和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如在202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要“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社区治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设落地生根的有效触点和重要载体。因此,将数据思维、互联网技术、智能化平台等新手段应用于服务新时代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社区综合治理发展的方向。政府也应该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助推社区治理向更深层次的智能化、数字化变迁[3]。

1.2 已有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随着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等问题日益突出,社区治理的难度也与日俱增,已有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治理的要求。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汽车进入了千家万户。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81亿辆,按我国14亿人口计算,意味着5个人中就有1人拥有汽车。虽然汽车给居民的出行带来方便,但车辆过多会引起交通堵塞、交通基础设施破坏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可有效缓解这些问题。比如开发城市实时交通APP,汽车驾驶员可以通过在APP上对城市交通路况进行查询,从而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错开出行高峰;社区治理人员也可以通过APP实时掌控城市各个路段的交通信息,从而分配相应的警力对交通问题进行处理,提高社区治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1.3 与西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被迅速应用到了各个领域,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城市抓住机遇,较早地开始了智慧社区的建设。纽约在2009年就启动了“城市互联”行动,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建设管理应用、电子政务服务应用等方面。纽约的智慧交通服务系统可以监测全市交通,为机动车车主提供最佳的出行路线,规避交通拥堵路段,从而缓解城市的拥堵问题。此外,纽约的政府部门将对外公开的公共数据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并更新了政府的电子邮箱系统,方便公众进行相关信息的查阅和咨询。法国“大巴黎计划”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应用和公共服务应用方面。通过建设城市地籍和地下管线GIS,对城市地下管道的洁净程度进行监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巴黎地下排水管网的智能化系统。在公共服务应用方面,早在2007年,巴黎就相继推出了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单车出行计划”和“电动汽车共享计划”,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推动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4]。我国虽然在杭州、上海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也开始了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但总体来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亟须借鉴国外的建设经验加快建设步伐。

2 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 资源和业务数据化程度低,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内居民个体、市场主体大多采用纸质版的资料或者是公告栏公告进行通知的发布与传递,这一类的信息传播速度缓慢,信息的共享程度较低,信息传递成本高,且存在消息一经发出,难以更改的缺点。信息传播的局限性造成社区内主体“办事难”“办事慢”“来回跑”等问题,严重降低了社区治理的效率。

除此之外,社区治理业务数据未能形成统一联动,实现有效共享。虽然现有很多社区治理都采用互联网模式,将部分数据转化为电子档案存储在数据库中,但是仍然存在大部分城市社区的信息没有实现真正共享,最常见的就是在网站查阅数据信息时,会显示数据不对外开放或者是登录付费才能查看。已经建立的网站和数据系统部分存在内容更新滞后、信息内容不准确、不全面的问题,常见的有在两份政府官方文件中同一指标却对应不同的数据内容,这无疑给社区治理带来麻烦,不仅会降低参与社区治理人员的积极性,更会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2.2 高素质社区治理人才匮乏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更要求管理人员要熟悉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熟练操作社区管理的智能化设备,具备互联网思维。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人员大多毕业于管理类专业,比如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专业。部分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人员多为退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等[5]。现如今,跨领域知识已经成为数字化人才的必备素养,社区治理需要的是能够同时掌握一定的科学信息技术和具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式却无法兼顾上述要求,即管理类的人才重理论轻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而数字型人才虽然重实践,但却对一些管理类的理论性知识不甚了解[6]。总而言之,社区治理缺乏精通信息技术及操作又具备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高素质社区管理人才不仅是社区智能服务平台的操作者和实施者,更是社区治理良性运行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因此,加快对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对于建设智慧社区来说刻不容缓。

2.3 治理主体定位不清,居民参与性不强

目前我国数字政府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政府不重视将多元主体纳入社区治理的参与中来,没有意识到居民、企业等其他治理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导致多元主体参与数字政府社区治理的程度较低,理性参与和主动参与意识淡薄,没能全面发挥多元化主体参与机制效能。以居民参与为例,我国大多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愿不强,参与度不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所拥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认为重大事项决策、社区建设行动等是政府干部和管理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缺乏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人翁意识。除了居民的自身因素外,居民缺乏接触政府、反映意见的便利渠道也是影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很多居民即使想要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但由于向政府反映意见的程序过于烦琐,或是反映的意见没能得到政府的及时反馈,也会使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大大减弱。因而,在大数据赋能社区治理的今天,政府应该搭建智能化的社区参与平台,激发社区治理主体的参与活力,让更多的治理主体参与到智慧社区的建设中来。

3 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区智慧治理的现状,指出已有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西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现阶段社区治理存在业务数据化程度低、社区治理人才匮乏和治理主体参与少的问题,设计了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见图1)。

图1 社区治理现代化实践路径

首先,社区治理需结合互联网思维,从传统的人工治理向物联网、大数据方向转变,推动社区治理业务的数据化水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打造政府业务共享办理平台,做到信息同步更新,增强政府业务、信息的数据化和精细化程度,让社区参与主体实现足不出户便可以办理业务。比如,可以设计一款掌上办事APP,政府公告由此发出,社区主体在接收公告的同时也可以反馈意见,这样政府就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社区主体的需求,从而改变管理方式或者是提供必要的服务来满足社区主体的需要;政府应该推进数据信息的公开化和开放化程度,贯彻“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信息公开理念,坚持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对于非机密的社区治理文件和信息,可以适当开通访问权限供公众访问,逐步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共享平台和机制。

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社区治理高素质人才队伍。这方面可以效仿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推出的奖学金等计划,吸引研究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如为了吸引海外人才,杭州设立了全球青年人才中心,凡是来杭的海外青年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服务[6]。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完善社区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社区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大数据、信息化技能或是管理技能的培训,提高社区内工作人员对智能终端、服务共享平台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建立合理的人才竞争和成长机制,培养更多跨领域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社区治理服务。

最后,政府应该发挥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统领协调作用,引导市场、居民、企业等多方主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为智慧社区治理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从对社区治理的管理功能到服务功能的转变,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经济与政策支持,拓宽智慧社区建设的融资渠道。PPP模式是近年来多个地区政府主体采用的公共管理模式,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通过签订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通过这种模式可引导、强化企业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社区参与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以结果为导向,使社区治理建设更为规范。还可以积极鼓励社区内的居民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通过对社区内智能服务平台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宽政府对外沟通的渠道,增强政府决策和举措的民主化程度,实现居民与政府的双向互动,让政府逐渐从“领导”形象向“服务”角色转变,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促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智能化主体智慧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论碳审计主体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