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与赏石文化(一)

2022-08-01 02:13张训彩byZhangXuncai
宝藏 2022年1期
关键词:赏石砖头老翁

文/张训彩 by Zhang Xuncai

笔者应邀参加了2021 年6 月在河南省灵宝市举办的第五届老子文化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老子文化、中国哲学、东方智慧”。其间,先在灵宝市函谷关主会场聆听了专家发言,尔后又到灵宝市文化馆参观了观赏石精品展。所见所闻,令人深思。

一、老子《道德经》与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

文以载道,石以传人。在中华民族5000 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早期的人类活动和文明进步,无不与石头有关,赏石文化在中华民族5000 多年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赏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彩一页。到了先秦时期,中国石文化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然而,老子道德经与石文化有历史渊源吗?答案是肯定的,相传老子《道德经》就是在函谷关以一块石头作为案台著述的,这块石头顶部平整,被白石英线恰好分为九层,是一块非常神奇的石头,历史上被尊称为“灵石”,现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景区太初馆展示。

灵石,相传是老子当年著经的书桌。灵石的外观十分平整,并被八条白石英线分割为九层,“九”是道教中最为吉祥的一个数字,有“九九归真”之说。

老子(约公元前571 ~?),字聃,号伯阳,又称老聃。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楚国苦县人,老子不姓老,姓李,名耳,字蛏,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迁没有说为什么老子叫李耳,耳朵的耳。老子也叫老聃,聃可能是谥号。在中国民间有一种传说是老子的母亲怀老子怀了81年,一出生就81 岁了,所以大家就说这是老子了。老子生下来的时候耳朵比较大,传说大耳朵是长寿的象征。在我国古老传说中,天上有一位神仙叫“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一般指的就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成书《道德经》起始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西周灭亡后,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旧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对事及对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局面,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产生文化巨人和思想巨制的黄金时代。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空前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包括管仲、孔丘、墨翟、孟轲、老聃、庄周、荀卿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们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从管仲的“以人为本”(《管子·霸言》),到孔丘的“仁者爱人”;从墨翟的“兼爱”,到孟轲的“民为贵”(《孟子·尽心章句下》);从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全面反思三代以来的天人意识、重民观念和人生哲学,提出许多创造性见解,期待民众富裕小康、教化日趋繁荣,寄托了对理想政治的无限憧憬。除了“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他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文化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据民间传说,老子当年骑青牛到达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要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愿取砖头。”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棱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先秦时期,从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开始,青铜器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玉器的广泛应用和加工技术的全面提高,为中国赏石文化历史“启始”,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老子《道德经》对中国非遗赏石文化的影响

题名:【洞天逸云】 石种:灵璧石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 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公元7 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6 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百姓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 章,前37 章为上篇道经,第38 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以下观点: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7)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题名:【逍遥游】 石种:灵璧纹石

题名:【蛟龙出海】 石种:太湖水石

老子通过上述观点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从老子的“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老子故事·孔子问礼》第4 段)。可见: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作为“道”家的鼻祖,提出的“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主张“唯道集虚”,这和欣赏赏石之美,尤其是赏传统的黄河石、灵璧石、太湖石、英德石之美一脉相通,而道家“大象无形”“大美不言”的说法,可以在观赏石上得到解释和例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曾办过一个观赏石专题展,名为“世界中的世界”,很有点中国道家意味。

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的创立,自然山水由崇拜对象转变为宗教场所和修身养性的地方,这为园林和赏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老子在2500 年前,已经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思想,主张低碳经济。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指我们这个大自然,是最高层次的,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中心。我们人类,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什么事都是我们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西方文化叫做征服自然。自然不是我们征服的,我们征服不了自然,我们只能与自然取得和谐。

为此,老子《道德经》提出的“道法自然”的观点,对中国石文化的不断发展,从哲学层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老子《道德经》提出的哲学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石文化之中。

猜你喜欢
赏石砖头老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颠倒歌
赏石悟道
魔逗城堡
为了忘却的等待
台湾真柏
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展品选登
幸福就是投入
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