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难后的心理援助

2022-08-02 08:36王美华
中外文摘 2022年12期
关键词:灾难救援人群

□王美华

突如其来的灾难会给人造成紧张、焦虑、恐惧、愤怒等急性心理创伤。如何科学地对灾难承受者进行心理救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潘伟刚表示,由于每个人的既往经历、创伤体验等因素不同,因此心理承受力也不同,有些人恢复很快,有的人恢复很慢,甚至产生后遗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潘伟刚曾多次参加国家级心理危机干预和救援工作,在他看来,根据灾难事件对不同人群心理影响程度的不同,一般将需要救助人群分为三类。第一类人群包括幸存者、遇难者家属及亲人。这类人群通常受灾难影响最大。第二类人群包括亲临灾难现场的一线救援人员,有指挥人员、医护人员、媒体记者等,很容易出现挫败、惊恐、易怒等情绪。第三类人群指的是其他与灾难事件相关的人员,包括相关从业者、耳闻目睹灾后画面的群众。除此之外,救援人员会特别关注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群体。

一线的心理救援工作应该如何开展?潘伟刚表示,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居丧反应”,即由于近亲死亡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一般而言,这时人们会经历四个阶段:否认、愤怒、抑郁、接纳。在前三个阶段,人可能出现麻木、呆滞状态,这时心理救援人员要引导他们和周围建立链接,陪伴他们平稳走过这段时期。

目前依据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三种:轻度心理失调,如失眠、紧张、害怕、担忧、愤怒、悲伤等;中度心理失调,如持续一个月的失眠、焦虑,如果自我调节仍无法改变,则需要心理和医学干预;重度心理失调,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需要专门的治疗和处理。

当灾难事件发生后,救援工作都是争分夺秒的,一线救援人员往往连续工作数小时,时间长了人就可能出现耗竭状态。如何帮助救援人员调适心理?

潘伟刚表示,救援初期这样的情况常常难以避免,但为避免救援人员过度疲劳,适当时应该安排他们进行休息、轮流上岗。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到离灾难现场稍远些的地方休息,缓解他们因灾难现场而引发的紧张情绪。

每当突发灾难事件发生,来自各方铺天盖地的信息会让不少网友陷入震惊、忧虑、悲痛等情绪,这是正常现象。潘伟刚认为,由于人自身具有共情能力,感受到他人的难过与焦虑,人们很容易感同身受。潘伟刚建议,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做好自我调节。首先,在信息源上减少负面信息的摄取,尽量减少接触会引起自己强烈情绪反应或不舒适的信息或画面。其次,要保证自己正常的生活秩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运动、娱乐,安心、具体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

猜你喜欢
灾难救援人群
雷击灾难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财富焦虑人群
救援行动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