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保护的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

2022-08-02 07:58孔一鸣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分馆虚拟空间古籍

孔一鸣

(济宁市兖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山东 济宁 272100)

1 基于地域文化保护的空间再造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塑造、技术应用、理念创新等方面。在品牌塑造方面,陈信以西南联大特藏室、云南当代文学艺术文库等为例,提出空间再造需要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建立特色品牌空间;潘立敏以修缮和扩建民国时期上海市图书馆为例,认为空间再造应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在技术应用方面,姚雪梅提出空间再造要利用“5G+AI”技术,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理念创新方面,钟伟提出了人本、创新、人文等理念,就创设人文特色服务空间进行了深入思考。此外,国外图书馆也开展了空间再造的研究,如:英国伯明翰图书馆作为百年历史建筑,其空间再造的外观设计源自伯明翰的传统工艺,室内设计保留了维多利亚风格,经过改造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文化品位。西班牙休达公共图书馆环绕14世纪阿拉伯遗址而建,将考古遗迹和图书馆相融合,保留了考古区域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核心,为读者营造了通透和开放的环境。

2 基于地域文化保护的空间再造实践

实体空间再造是对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形态、布局及功能重新进行评估与设计后,对图书馆建筑空间进行重组、改造与创新;虚拟空间再造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创建特色数字馆藏资源库。大部分图书馆在进行实体空间再造的同时,也在推进虚拟空间再造,兼顾实体空间休闲学习功能的同时推动数字资源的利用。笔者选取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介绍。

2.1 京津冀城市群

2.1.1 省级公共图书馆。以首都图书馆为例,该馆打造了虚拟空间——“北京记忆”。“北京记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土教育为目的,涵盖了北京文汇(经典文献)、燕京金石(金石拓片)、京城舆图(历史地图)、昨日报章(报纸资料)、旧京图典(老照片)、京华舞台(音视频文献)和旧京戏报(老戏单子)等内容。笔者统计后发现,“北京记忆”共收录了各类文献资料24,954条,其中北京文汇1,098条、燕京金石1,388条、京城舆图674条、昨日报章19,868条、旧京图典1,926条,为市民线上了解北京历史文化提供了便利。首都图书馆通过“首图讲坛”平台、地方文献中心等渠道,广泛开展“北京记忆”的文化宣传及文献产品服务活动。

2.1.2 市级公共图书馆。以天津市河东区图书馆为例,该馆实体空间再造的重点是古籍阅览室。河东区图书馆的馆藏特色是明清古籍及民国线装书,共有16,977册。为满足社会各界对古籍资源的需求,2019年该馆开展了古籍藏阅室的空间再造,将古籍藏阅室的面积扩展至230平方米,并配备了古籍整理台、古籍展示柜,以及扫描仪、温湿度计、空气净化、防紫外线等设施设备。古籍藏阅室整体改造后,既为众多古籍藏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读者研究和利用古籍文献提供了学习空间,同时还对下一步的古籍保护宣传、专业人才培养、古籍数字化等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2.1.3 县级公共图书馆。以唐山丰南区图书馆为例,该馆进行虚拟空间再造,建设了丰南数字方志馆,包含地方文献200册,下设丰南概况、大事记略、方志资料、滨海风云、古籍文献、文化传承、人物春秋、影像记录、解读丰南、丰南记忆、外史趣谭和丰南知网等栏目。再以石家庄市藁城区图书馆为例,该馆建立了以藁城地方文献为主题的虚拟空间,目前该虚拟空间的资源包含《藁城县志》《藁城县志集注》《藁城年鉴:1997—2001》《藁城年鉴:2002—2004》《藁城年鉴:2005—2006》《藁城年鉴:2007—2010》等内容。县级公共图书馆采用虚拟空间再造的方式,将实体空间的地方文献服务延伸到虚拟空间,为研究本地文化的学者及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2.2 长三角城市群

2.2.1 省级公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再造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虚拟空间再造方面,其建设的“上海年华”数据平台涵盖年谱、老照片、明星录、老电影、电影期刊等内容;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以线上方式传递家谱文化和地域文化;盛宣怀档案知识库收集了盛宣怀家族在清末民初的15.7万件资料,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内容的日记、文稿、信札、电报等,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手史料宝库;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为全国古籍研究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分享的线上空间。总而言之,上海图书馆在地域文化保护中,以古籍、家谱、地方特色档案为抓手,对本地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挖掘,建立了诸多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使用和交流。

2.2.2 市级公共图书馆。以苏州图书馆为例,该馆是将品牌塑造、技术应用和理念创新三个维度结合得比较好的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值得同行学习和研究。该馆的虚拟空间再造打造了“苏州文化”数字平台,不仅包含了江南文化讲座、苏州记忆、文化苏州、苏州名人等诸多内容,还建立了古籍善本目录,提供经典古籍和民国文献的在线阅读服务。此外,苏州第二图书馆作为苏州图书馆新馆的一部分,在空间再造理念上也有创新,建立了“馆中馆”苏州文学馆,并将其作为市民文学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和苏州文学家服务的主阵地,很好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2.3 县级公共图书馆。以海宁市图书馆和苍南县图书馆为例,海宁市图书馆利用新技术实现了虚拟空间的再造,目前建有海宁名人资料库、清代藏书家资源库两个特色数字资源平台,提供数字资源服务,其中海宁名人资料库入选了64位当地名人,内容翔实,包含生平年表2,482条、著述13,611条、馆藏书目532条、馆藏篇目1,317条、图片1,629张;清代藏书家资源库目前建有3个,分别是陈鳣、吴骞、蒋光焴。苍南县图书馆的虚拟空间打造了“苍南人文”特色数字资源平台,涵盖了苍南的历史人物、文物古迹、习俗民俗等内容。上述两个县级公共图书馆都是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名人、文化习俗等进行了特色空间再造,为各县级图书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

3 基于地域文化保护的空间再造策略

3.1 挖掘城市元素

公共图书馆通常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建筑,因此进行空间再造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挖掘独特的城市元素,将其融入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目前,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利用城市元素进行空间再造,如:天津滨海图书馆基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设计立意为“滨海之眼”和“书山有路勤为径”,其空间再造实现了地域特色与图书馆文化的深度融合。二是挖掘城市名称、文化名人、自然景观内涵进行虚拟空间命名,如:天津图书馆以“天津曲艺”“津沽文化”“海河大课堂”等命名各类虚拟空间,河北省图书馆以“河北古建筑”“河北杂技”“唐山皮影”等进行空间命名。

3.2 注重主题特色

主题特色是总分馆建设中需要把握的策略,分馆的空间再造应充分体现主题特色,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我国开展较好的是杭州市图书馆的分馆空间再造,该馆目前已建立了28个主题分馆,在地域文化保护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南宋序集(艺术)分馆和杭州茶文化分馆。南宋序集(艺术)分馆于2017年开馆,在充分考虑杭州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文化休闲特点的基础上,开创了特色图书展示、艺术美学展览、杭州本土文创等特色空间,开放后成为杭州的知名打卡地;杭州茶文化分馆选在西湖龙井的最大产区龙坞茶镇,选取茶文化作为主题特色进行实体空间再造,搭建了杭州本地的非遗文化研究平台,为茶文化爱好者构建了交流分享的空间。

3.3 抓好虚实结合

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应抓好虚实结合的策略,一方面要做好实体空间再造工作,保障多样化载体文献资源的收藏,推动图书馆内部馆舍、主题分馆的改造,实现图书馆功能的转换;另一方面要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新技术在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应用。例如,苏州第二图书馆为满足读者创意实践的需求,不仅设置了实体工作间,配备了3D打印机、手工制作仪器等设备,还增设了若干虚拟活动区,按照面积和服务目标进行区分,将智能技术融入其中。苏州第二图书馆通过打造虚实结合的场所,既提高了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又优化了读者在馆的阅读与学习体验。

3.4 提高用户参与度

基于地域文化保护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最关键的一环是能否提升用户的参与度。用户需求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为提升用户参与度,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首先要重视用户需求,在空间再造前可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方式切实了解用户的需求,积极征求用户对空间再造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理念应保证公益性,无门槛地为每一位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再次要增强空间的互动性。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氛围要充分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考虑多元化利用、一室多用等问题,利用新技术吸引更多用户走进图书馆,全身心地投入阅览与交流中。

4 结语

基于地域文化保护的空间再造对于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应勇于担当这项责任和使命,将区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充分体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特色,通过基于地域文化保护的空间再造,让更多热爱地方文化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保护和宣传好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分馆虚拟空间古籍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文山书海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服务模式初探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与虚拟空间研究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