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环境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2-08-02 06:35赵小娟
安徽化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素质创新型证书

赵小娟,叶 云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随着社会经济和产业不断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复合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基于“双高计划”建设的大背景下,分析当前环境类专业以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1+X”证书制度下“校企行赛”多元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从而更好地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

1 “1+X”证书制度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国家政策发展的需求

2016年《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1]。随后,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 年开始将“1+ X”证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统一起来,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也能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

1.2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需要

目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我国“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双高计划”的提出是为应对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变化,将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加快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是实现“双高计划”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只有加快发展现代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备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4]。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仅需要高精尖的科技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即创新型应用人才[5]。高职院校要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长远发展。

1.3 环境产业人才需求

针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国家大搞生态文明建设,全国各地生态环境治理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地政府都面临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环境产业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产业绿色转型、黑臭水体治理、新农村建设等热点问题给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污染源的重要监测手段,检测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6]。开设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 2016 年的 58 所增加到 2019 年的 88 所[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生态环境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生态环境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质量地发展高职生态环境类专业,带动更多更好的环保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促进生态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推手。因此,培养一大批既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分析等相关技术和实验设备运维、管理的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是环境产业、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2 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班”“冠名班”“工作室”“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这些培养模式基本上都坚持了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但是它们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校只是把专业挂靠了一个甚至多个企业,但实际校企合作不深入甚至无合作、校企合作冲突明显甚至不可调解等问题层出不穷。

2.1 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虽然近年来高校逐步重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部分实验课程开展困难,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很难对标市场需求,很多企业热点检测项目难以在校内的实验课程中得到训练和解决,而只能将实验内容简化或舍弃,因此,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是不全面的[8]。

(2)大多数学生对枯燥的化学、微生物等理论知识缺乏足够的兴趣,对各种交叉学科知识和创新实验更是缺乏了解,加之自身知识储备不足,通常在学习中表现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比如知道实验步骤,但不明白实验原理,整体的知识框架浮于表面,创新思维相对缺乏保守,侧面反映出学校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力度不够,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

另外,除了学生自身创新思维及动机不足外,也存在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交叉学科知识的引导。学院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很多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创新实践缺失,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教师创新能力欠缺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困境之一,虽专业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有提升,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没有直接参与过环境检测项目的技术改进,很少参与科研,因而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

(3)高职要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需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创。基于需求导向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是高职环境类专业较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专业仍旧采用传统的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精细化、项目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监测智能化的现代环境检测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调研,了解到大部分环境检测企业需要具备综合分析问题、熟练操作仪器、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相对较好的数据分析处理等基本职业素养的复合型检测技术技能人才[9],需要探索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思路。

(4)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施课程教学的方式较少,存在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学习脱节、缺少有效辅导、考核标准不同、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等问题。“现代学徒制”需要校企深度合作,要求企业作为主要方参与人才培养,但企业要运行、谋利,无心顾它,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带来的利益少之又少,相反还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以学校为主体,在教学组织上也就无法真正达到校企合作的效果[10]。

2.2 “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1+X”证书制度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有不少职业院校教师开展了相关研究探索及实践工作。曹焕亚[11]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探讨“1+X”证书制度的实施路径,构建“双层次多方向+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设立模块化课程群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实践“弹性的”学分银行制度。贾颖[12]探索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中的“1”与“X”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课证融合方式,为实施“1+X”证书制度下的专业改革探索路径。赖红[13]设计基于学分制的“1+X”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证融通,面向不同层次人才重构分类精细化培养体系,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1+X”证书的启动带来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进,在推动三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用逐步彰显。

3 基于“1+X”“校企行赛”多元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 开展校企行赛协同重构环境监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环境监测与治理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实施课程改革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校企行赛”多元主体共同设置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动态结合起来,加强规范化管理,引导、规范学生积极参与相关项目或任务中去,提高实操技能与创新能力,并在整个过程中加强规范意识、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教育。

打造基于“校企合作”的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学院、专业要和行业、企业即时、动态、高效地进行沟通,使得专业课程体系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标,以贴合实际工作为主要特征,做到课程与行业、专业、赛项内容等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切入实际项目工作,将项目的关键点和理论知识的学习重难点融合在一起,编写适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项目化或活页式教材。

3.2 优化校企合作实践实训平台

加强与企业、环境保护行业协会等组织合作,不断更新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科研、专利、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吸引企业与学校共建检测实习实训基地或实践平台,给学生足够多的实践机会,或者在某个教学模块完成后适时安排短期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从中获得实践能力的强化与提升,也为其日后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建设第二课堂,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二通道。激励学生进行社团活动参与创新,校园文化激励创业,社会实践体验创业等,或者推学生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工作、生产、创新研究的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可优劣互补,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可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3.3 校企共同监控与评价教学过程

建立社会、学校、用人单位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1+X”证书制度下的人才质量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应知)的考核评价,也注重专业技能(应会)的考核评价,双管齐下。除了将考核的内容、比重进行细分调整外,还要将行业、企业、培训组织、学校和学生都纳入到评价主体中来,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践指导,还参与人才质量评价,根据课程性质,行业、企业标准制定和课程考核方案,构建行、企、校等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技能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创业成功率等指标,共建多元人才评价体系。

3.4 打造创新型双师队伍

促进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前提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创新型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内外部两方面进行。内部即在校内开展相关师资培训,通过以老带新、导师制等形式开展;外部建设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展讲座,或深入企业一线与资深工程师开展沟通交流,通过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激发创新思维火花碰撞(见图1)。

图1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 结束语

“赛证融通、以赛促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体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培养要求。因此,要不断探索“1+X”证书制度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式。本文构建“1+X”“校企行赛”多元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对策,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重置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平台,完善评价制度体系,打造新型双师队伍,以期实现校、行、企协同育人,提高行业企业育人水平,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复合人才。

猜你喜欢
高素质创新型证书
IES四大核心期刊证书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收录证书
《安徽医学》统计刊源证书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如何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陕西致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