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材《书法练习指导》(3—6 年级)审读工作报告

2022-08-02 03:34西泠印社出版社许晓俊
中国篆刻 2022年6期
关键词:书法传统教材

西泠印社出版社 许晓俊

总体上看,这套教材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对于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丰富内涵、审美特征,以及了解掌握书法的技巧、方法、途径等,进行了有序的设计与编排,对于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整套教材体系性强、进阶分明、图文并茂、知行结合,尤其体现了时代环境下小学生学习传统书法艺术的特点与规律,素质教育理念比较先进,书法专业规范把控比较严谨,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比较明确。

这套教材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第一,彰显科学性。这套教材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优秀的现当代创新文化元素,系统安排基本内容,精心谋篇布局。该书编排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三年级至六年级,逐步推进书法练习。从书写方式的基本功练习,到综合写法的锻炼,再到“颜体”与“欧体”的名家字体学习,使得学生的书法水平分阶段提升。第二,讲求适用性。这套教材秉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采用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双钩法、描红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法,用笔讲解透彻,图示直观清晰,使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努力中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第三,体现可读性。这套教材根据艺术“美”的要求设计了生动形象的看一看、学一学、比一比的教学环节,并且穿插了相关的知识链接,让学生在感受书法美、追求书法美的过程中开宽视野,陶冶情操,认识优秀中国文化的价值,进一步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提高人生艺术品位。

对照《大中小学教材“回头看”审读参考要点》,本套教材如下方面编写得特别好:

一、关于中国历史

本教材符合第6 点,充分体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材经典,价值导向正确。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贡献,书法中的草书对日文本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甲名即源于草书,从公元九世纪开始使用,片甲名源于中国的楷书,从公元十世纪起开始使用。还对朝鲜、韩国等邻国产生了影响。

二、关于中国文化

本教材所选的书法家故事、知识链接、集字练习内容、知识要点充分反映:

1.中化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脚踏实地(五年级下册第16 课“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实事求是(五年级下册第2 课“实事求是”)的思想,道法自然(四年级下册第16 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六年级上册第2 课“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的思想,以及尚和合、求大同(三年级下册第16 课“有容乃大”)等核心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六年级上册第7 课知识链接“董其昌《岳阳楼记》”)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六年级上册第10 课“因山以崇德,观水欲知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五年级上册第2 课“尊师重教”),以及自强不息(五年级下册第15 课“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以及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四年级下册第12 课“行善积德”)。

2.充分关注中国文化名人,从老子《道德经》(五年级上册第7 课“上善若水”)、孔子(五年级上册第11 课《论语》“学而时习子”)等、《吕氏春秋》(四年级下册第8 课“高山流水”)、诸葛亮(四年级下册《诫子书》“静以修身”)、王羲之(三年级下册第3 课“知识链接”《乐毅论》、五年级下册第5 课“知识链接”《兰亭序》)、李白(五年级下册第12 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六年级上册第12 课《月》“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苏轼(六年级上册第8 课“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到鲁迅(六年级下册第3 课知识链接“鲁迅书法”)等。

3.充分关注中国文化经典,从《周易》(三年级下册第12 课“天行健”),《尚书》(三年级下册第16 课“有容乃大”)到李杜诗、唐宋八大家及其他古代经典诗文(六年级上册第4 课贾岛《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黄庭坚《登快阁》、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杨万里《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4.汉语传统表达艺术,如成语、对联等,在教材中有充分反映,内容适当。充分体现:具有重要文化内涵的语录有益于修身养性者,如“三年级下册第8课‘师造化’、四年级上册第11 课‘书为心画’、四年级下册第4 课‘静以修身’”,有益于笃学笃行者,如“六年级上册第14 课‘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担当精神者,如“五年级上册第16 课文天祥《正气歌》”;体现爱国情怀者,如“六年级下册第3 课鲁迅《自题小像》”;有益于廉洁政治者,如“三年级上册第6 课‘心正则笔正’”,对于汉字的特质构成方式(四年级上册第2 课“组合方式”)、演变过程、美学价值等,都有充分反映,不一一列举。

5.充分反映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春节迎春送福(三年级上册第16 课)、写春联(四年级上册第16 课)等传统风尚习俗。

6.在教材中有反映历史文化遗址孔庙(四年级上册第5 课“知识链接”《孔子庙堂碑》);中国历史文化遗物,如甲骨文、钟鼎文。

7.教材对古代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的“造纸术”(三年级下册第1 课“蔡伦造纸”)具有代表性。

8.蕴含深厚革命精神的革命先辈的诗作以书法作品的形式进入教材(六年级下册第8 课毛泽东《沁园春·雪》词)。

9.教材相关主体内容 、思考练习、活动任务等,能有力引导学生理解、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立德树人。

三、关于中国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伟大梦想精神(五年级上册第3 课“中国梦”)。

四、关于中国新时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年级下册第16 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猜你喜欢
书法传统教材
书法
书法欣赏
教材精读
书法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书法欣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