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治“山寨证书”乱象

2022-08-03 06:06汇编秋慈
科学之友 2022年8期
关键词:发力证书机构

汇编|秋慈

没资格却报上了名其实是伪造学历、工作经历

2020年2月,年过五旬的四川省眉山市市民徐成虎浏览网页时发现一则“报考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的广告。“我留了联系方式,很快就有客服找到我。他们说这个证很好考,只要过了,光挂靠费每年就能拿到10万元左右。”徐成虎十分动心,“我只有初中文凭,客服说,不用担心学历,可以通过企业代报名,和正常报名一样。”

3月8日,徐成虎交了6 980元,报了该培训机构的网上培训课基础班。没两天,徐成虎又接到工作人员电话,工作人员说:“再交5 000元,可以保证一年内通过考试,拿到证后优先推荐挂靠大企业。”

工作人员称他们的授课老师都是考试出题的专家,考前会有密卷,并承诺如果拿不到证书将“全额退费”。在工作人员的诱导下,徐成虎交钱升入高级班。“这两年,我认真听课,还买了一大堆参考资料自学,就是希望尽快通过考试拿到证,多赚一点钱。”徐成虎说。

然而,培训机构吹出的肥皂泡很快破碎,不久后,徐成虎听了另一家培训机构的网上公开课,觉得不错,打电话咨询时,对方告诉他,“你的学历不够,也没有相关工作经历,不能报名。”

徐成虎蒙了,“我已经报过名了,怎么会不符合报名要求呢?”在别人的指点下,他上网找到了自己的报名表,结果发现上面显示他不但有大专文凭,还有在成都某家与消防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

按照相关规定,报考“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至少需要消防工程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6年,其中从事消防安全技术工作满4年。而且,报名实行告知承诺制,报考人员须承诺本人符合报考条件,报名时所填报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有效。

所谓的企业代报名,其实就是通过伪造学历和工作经历,让原本没有报名资格的人也能参加考试。“学历和工作经历都是伪造的,就算通过了考试,也会因作弊被取消成绩。”徐成虎说。

徐成虎的经历并非个案,有很多网友有类似遭遇。实际上,像“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这样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一般通过率较低。一些职业培训机构与学员签订所谓“考不过再免费培训”的合同,目的就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到学员两三年后发现真相时,培训协议时效早已过了。

打着官方认证、部门备案等幌子实际上却是“山寨证书”

“家庭教育指导师”7 980元代考包过、“碳排放管理师”兼职挂靠月入过万元、“整理收纳名师培训”10天速成取证……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广告,实际上是一些培训机构假冒权威机构名义制造的“山寨证书”。

山西省太原市市民陈蓉2022年1月在网上看到一则“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的广告,声称是人社部正规认证的职业,拿到证书后时薪约为1 000元。

“就在我准备交钱的时候,儿子上网一查才发现,在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根本找不到‘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职业,证书也不属于职业(执业)资格类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只是培训机构自己颁发的培训证书。我这才没上当。”陈蓉说。

来自北京的张先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2021年5月,他通过网上课程、线上考试获得了有关“健康管理师”的岗位能力培训合格证书。不料,当年8月,他就看到颁发证书的两家单位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和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分别发表声明,称培训机构声称的与两家协会合作的培训项目、颁发的培训证书均与他们无关。

张先生此时才发现,他拿到的岗位能力培训合格证书在协会网站上完全查不到,当初联系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也早已联系不上。“高昂的培训费加上几个月的努力学习,只换来一纸没人承认的‘山寨证书’。”张先生说。

据媒体调查,这些培训机构通常打着“全国”“国家”“职业资格”等字样,通过极具欺骗性的名称,企图营造官方认可的背景,混淆视听。还有培训机构在辅导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余,颁发结课证明,声称和职业资格证有同等效力,以此误导大众。

调查人员随机联系某培训机构,询问消防设施操作员证考试相关事宜。一名销售人员在电话中称:“只需要在培训机构上够7天网课,培训机构会出具结课证明,用结课证明便可应聘消防设施操作员这一需要从业资格证的职位。培训机构还会帮忙联系相关职位和公司,一年仅挂靠就能获得5万~10万元的收入。”

然而,调查人员向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消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求证得知,所谓的结课证明不能替代从业资格证,求职者仅凭结课证明难以应聘相关职位。

消防业内人士指出,“消防设施操作员证”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以河北省为例,每年的通过率仅20%~30%。不难看出,“结课证明具有同等效力”只是培训机构故意混淆概念的手段,目的是误导消费者报名培训,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现象。

不久前,有关部门通过网络巡查和群众举报,查处了两家制造发放“山寨证书”的不法机构。其中一家机构搭建了名为“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网”的网站,不但违规使用国徽标识,还在网页左上角标注“工信部已备案”“官方认证”等字样。

另一家机构则直接冒用“中国人事考试网”网站名称和单位标识,页面内容与人事考试中心官方网站高度相似。目前,二者因涉嫌非法伪造认定资格证书,均已被有关部门关停。

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整治乱象刻不容缓

花了400多元,经过11天的网络培训和考试后,广西某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张晓玲取得了一份“商业视觉传达中级证书”。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证书并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里。“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后到手一张‘山寨证书’。”张晓玲很是懊恼。

“山寨证书”只是薄薄的一张纸,对消费者的伤害远不只耗费的时间和金钱。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近一年来,北京法院审理的128件涉及考证培训纠纷的案件中,原告为毕业不久大学生的案件比例高达72%,由于该部分人群本身经济能力较弱,部分机构还诱导学员与其关联公司签订消费贷款合同,从而牟取额外收益。

专家指出,使用“山寨证书”的从业人员知识储备达不到所处行业的基本要求,会对所服务的对象造成危害。如果放任“山寨证书”泛滥,还会冲击相关行业的指导标准和政策,阻碍相关行业的发展。

“山寨证书”的存在还会影响社会公平。一些人使用这些证书实现目的,会影响社会的良性秩序。因此,整治“山寨证书”乱象刻不容缓。人社部、中央网信办先后印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中央网信办秘书局 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治理。

“山寨证书”屡禁不止整治还需多方发力

为什么“山寨证书”屡禁不止?一些机构正是利用求职者的考证焦虑才让“山寨证书”的泛滥有了空间。随着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考证”这一砝码提升就业概率。一些求职者甚至认为只要拥有多个证书,就能为自己添上一只无形的“金手指”,让自己的求职道路更加平坦。

“碳排放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全媒体运营师”……这些新职业大师名头不断涌现,而评价人才的标准体系却尚未建立、健全。当前,中国在新职业、新工种领域相关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相对滞后,让一些机构有了可乘之机。

专家认为,整治“山寨证书”乱象还需多方发力。

首先,主管部门要发力。国家应建立健全入门标准,并通过宣传、普及让更多的人知晓哪些证书是国家认证的,哪些证书是“山寨证书”,从而避免考证者盲目考证,既费了时,又花了钱。

其次,执法部门要发力。相关执法部门应对“山寨证书”乱象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取缔资格、关停网站甚至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机制,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法律代价。

再次,用人单位要发力。用人单位要充分发挥市场淘汰机制的作用,规范人才评价秩序,通过建立一些社会标准,让市场去淘汰那些“山寨证书”,从而让“山寨证书”自然而然地失去生存土壤和立足之地。

与此同时,考证者也要发力。一方面,考证者要摆脱“证书崇拜”,既要对准入类职业资格与社会化的职业技能考试有清晰的认识,又要转变对学历、证书与能力的认识;另一方面,考证者要学会“擦亮眼睛”,一旦遭遇“山寨证书”欺骗,就应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助长无良机构利用“山寨证书”坑骗更多的消费者。

我们相信,只要主管部门、执法部门、用人单位以及考证者都能形成联动,共同发力,就一定能有效整治“山寨证书”乱象,从而避免考证者被忽悠、被欺骗。

猜你喜欢
发力证书机构
用四个发力,聚侨心汇侨力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少就是多
政策发力,为经济复苏保驾护航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