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2-08-03 03:59丁亚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2期
关键词:炎性支气管哮喘

丁亚萍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中老年群体为主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主要以喘息、咳嗽等为主要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较大威胁。现有研究显示[1,2],支气管哮喘与环境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特别是对于鼻炎或过敏体质群体而言,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更高。目前,支气管哮喘治疗以抗炎、糖皮质激素等西药为主,在病情控制及缓解等方面均有较好效果。但是,西药治疗的长期效果不显著,且会形成一定的毒副作用。为此,近年来,从“中医”出发,探究中医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成为重要研究方向。如麻杏石甘汤、金匮肾气汤等,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有广泛应用,且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反馈[3]。因此,本文以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分析麻杏石甘汤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影像学诊断,依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无精神障碍,可自主完成治疗;无严重肝肾等脏器异常;对本次所用中药等药物过敏;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恶性肿瘤;合并有肺气肿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次研究经院伦理会审核通过。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如下。①控制病情发展,给予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987,规格0.1 mg×200 揿),3 次/d,50 μg/次;②缓解症状,给予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384,规格:100 μg×200 揿),于发作时给予1 揿。

1.2.1 研究组 患者实施麻杏石甘汤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汤剂为:杏仁12 g、紫苏子6 g、紫菀6 g、石膏12 g、麻黄6 g、甘草 3 g、白芥子6 g、钩藤12 g、莱菔子6 g、地龙12 g。对于咳嗽严重患者,增加款冬花6 g;对于痰多患者,加半夏10 g、鱼腥草4 g。服用1 剂/d,分2 次温服。

两组患者用药治疗2 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哮喘控制情况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①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患者咳嗽、喘息等相关症状得到显著性改善,且肺功能等改善明显;有效:患者咳嗽、喘息等相关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肺功能等有所改善;无效:无上述相关治疗效果,甚至部分患者出现有咳嗽、喘息等加重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哮喘控制情况[5]:采用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哮喘控制情况进行评价。评分越低说明控制效果不佳。③肺功能[6]:从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FEV1/FVC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进行比较。③炎性因子[7]: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T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CT 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ACT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T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T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者FEV1、FVC、FEV1/FVC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NF-α、IL-6、IL-8、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6、IL-8、CRP 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TNF-α、IL-6、IL-8、CRP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在中医学看来,支气管哮喘为“哮病”与“喘病”范畴,其病因主要是“宿痰伏于肺”,以致气道阻塞,久而久之,形成“肺气上逆”[8]。故,邪寒入侵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因,如何实现益气生津、降气化痰成为中医治疗的出发点。在传统西医治疗中,抗炎类等药物应用广泛,在病情短期缓解与控制方面效果显著,但对于中老年患者而言,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的使用会形成一定的副作用,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9]。因此,从中医辨证治疗出发,探究中医汤剂在支气管哮喘中的治疗效果成为重要研究方向。张洁[10]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治疗研究中指出,经中医治疗患者病情控制稳定,且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显著,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用药的安全性高,对于严重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更显著的用药价值。由此可见,中医成为支气管哮喘治疗的重要方法,在安全性、疗效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11,1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CT 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ACT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麻杏石甘汤可以有效控制支气管哮喘的病情发展,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减治疗实现了较好的用药效果。在麻杏石甘汤组方中,紫苏子、紫菀有化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功效;甘草有益气润肺等功效;白芥子有化痰散结值功效。故而麻杏石甘汤在宣肺平喘、发散散寒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更好地针对支气管哮喘病症,通络平喘、润肺下气,在支气管哮喘病情控制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13,14]。

肺功能改善是支气管哮喘治疗的重要目标,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有研究指出[15],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水平明显下降,FEV1、FVC、FEV1/FVC 等指标不理想。经麻杏石甘汤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水平改善明显,肺功能评价指标升高,提示麻杏石甘汤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水平方面有显著效果。在本文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 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者FEV1、FVC、FEV1/FVC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治疗肺功能更好,同样研究得出麻杏石甘汤在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有显著性效果。此外,炎性因子水平持续升高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提示,如何实现炎性因子水平的有效控制,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16-18]。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6、IL-8、CRP 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TNF-α、IL-6、IL-8、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麻杏石甘汤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清热化痰、散寒解表,可以对炎性因子实现有效控制,对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哮喘程度,改善肺功能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探究了麻杏石甘汤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于进一步拓展中医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意义。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欠缺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的评价研究,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炎性支气管哮喘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