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畜牧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2-08-04 02:32李帅英赵国先吕卫华刘彦慈郝艳霜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畜牧思想同学

李帅英,赵国先*,吕卫华,刘彦慈,郝艳霜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2.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51)

河北省是畜牧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京津冀地区肉、蛋、奶的主要来源。河北省肉、蛋、奶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乳制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畜牧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在河北省畜牧类(主要包括动物科学和草业科学2个专业)大学生就业双选会上人才供需比高达1∶10。2020年7月央视财经《天下财经》栏目也曾以《畜牧专业毕业生太火爆,没毕业就被抢光!》为题对此现象进行了报道。然而,畜牧类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学畜牧不爱畜牧、学畜牧不从事畜牧的现象明显,尤其是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河北省各高校转专业限制条件逐渐宽松,畜牧类大学生转专业(向外转出)的数量逐渐增加,这造成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分析畜牧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专业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提升畜牧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效果,为社会提供稳定、优质的畜牧人才。笔者于2020年10月在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北方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工程大学等河北省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专业思想教育的时间、内容、形式等。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 755 份,有效率为94.38%。此次调查涉及动物科学专业不同性别、学历和年级的学生,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1 专业思想教育的内涵

专业是指高等或中等专业院校根据国家需要和科学发展状况而设置的学业门类。专业思想教育是指高等学校或中职院校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和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相关行业背景,帮助同学们树立“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的专业情怀,是一种从认知、认同到情感投入、坚定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和专业情怀培养2个部分。

2 专业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认为,专业思想教育就是专业认知教育,与新生的安全教育、适应教育一样,在新生入学后的1~2个月内请专业教师作专业报告、组织新生参观一些重点实验室、播放一些现代化企业的相关视频等,让同学们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调查显示,75%的学校将专业思想教育安排在第一学期的前4周,一般不超过10个学时;所有学校在专业思想教育中都没有征求新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没有考虑新生的情绪和感受,经常根据工作需要将专业思想教育的报告安排在周末休息时间,80%的同学不愿意周末听报告。这样的专业思想教育仅仅注重入学之初的专业认知教育,缺少后期专业情怀的培养,没有形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专业认知到专业认同再到专业热爱的持久性和连贯性。这种一次性或片段性的专业思想教育效果是将大打折扣。专业思想教育过程中,不充分考虑受众者的感受和情绪,安排的各种报告过于集中且重数量、轻质量,通常会造成教育形式大于教育实效。

目前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大多停留在专业认知上,缺少专业认同教育和专业情怀培养,重点突出传统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专业精神,缺少专业的时代感、价值感和自豪感,缺少教育内容的动态性和系统性。尤其是面对00后新生的生长环境、心理特点和观念特征,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缺乏提升大学生专业兴趣方面的内容讲解。调查显示,80%的同学对目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内容不满意,60%的同学认为自己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交给各系、各专业教研室,大多采取作报告、办讲座、参观实验室、观看相关视频等传统单向灌输的形式,没有与时俱进地抓住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才诉求,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大多被动、机械地参与,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调查显示,仅有40%的高校将现代化畜牧行业的高管请到学校给新生作报告或进行面对面交流;仅有20%的高校能将新生带到现代化养殖企业或饲料企业中进行实地参观和面对面座谈;仅有20%的高校能让新生家长参与到专业思想教育中;带学生到现代化养殖企业或饲料企业中进行实地参观和面对面座谈的专业教师仅有10%能够在自己课程中穿插讲授专业认知和专业情怀。

专业思想教育不足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年级同学们对专业认知不科学,盲目转专业的人数较多;二、三年级同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和内动力不足,学风差,不及格科目较多,留级、退学时有发生;四年级同学缺乏专业情怀,跨专业考研或就业人数较多,考研升学率低,就业质量差。

3 对策研究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专业思想教育的意义,高度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专业思想教育是贯穿同学们四年大学生活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和相关企业等方面的配合,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中心环节,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要充分发挥专业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对专业思想教育进行科学规划设计,要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期间邀请家长、企业代表参加。要通过暑期大家访、学院公众号、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双向沟通交流,推送学院动态信息,了解学生家长的反馈意见,让学校的大牌专家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关专业的科普,减少家长及社会对传统畜牧行业的偏见。家庭和企业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企业在向同学们展示现代化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让同学们在参加实习、见习、社会实践时感受“艰辛劳动”的快乐,感受专业知识的价值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豪感。家长要摒弃对传统畜牧行业的偏见,充分发挥学生第一任教师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引导孩子成长成才,培养孩子学一行、爱一行的专业精神以及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四年的大学生活既是一个自然时间推移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加社会阅历的成长过程。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认知到认同、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规划设计专业思想教育时间的连续性、内容的系统性、重点教育的阶段性,层层递进,实时发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高考报志愿前畜牧类专业的集中宣传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通过学校网站、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信息传播量大、互动性强,备受青年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从行业的发展趋势、学校的师资队伍、科研成果、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方面介绍宣传学校专业情况。开通微信、微博、易班、QQ等双向交流平台,邀请学校的相关领导、专家教授等为考生及其家长答疑解惑,吸引广大考生积极主动报考。

一年级新生专业思想稳定阶段。一年级尤其是第一学期是提升学生专业兴趣、稳定学生专业思想、防止同学们盲目转专业的关键时期。新生报到时,学校可以组织“新生家长代表见面会”,邀请学校的领导、大牌专家、优秀校友、企业代表等介绍学校、专业、毕业去向和工资待遇,针对新生及新生家长存在的困惑、集中反映的问题予以解答,互动沟通,寻求共鸣,让新生及家长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入学后,学校要精心挑选善于演讲的大牌专家教授,根据学生对专业好奇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如无壳孵化、试管婴儿、胚胎移植、非洲猪瘟等),开设畜牧学导论课程,提升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和对专业的感性认知;组织肉蛋奶畜产品鉴赏文化节、“柴鸡蛋的鉴定”“好牛肉的辨别”“真假驴肉火烧”“优良牧草的鉴别”等活动,拉近专业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专业的价值感和自豪感,培养专业自信心;组织同学们参观现代化的大型养殖场和饲料厂,消除同学们对传统畜牧行业的偏见,组织同学们观看《畜牧行业优秀校友风采录》,提前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专任教师班主任制”“企业家职业导师制”“党员干部联系学生班”等举措,全程、全员、全方位引导同学们认知专业、学好专业、热爱专业。

二、三年级学生专业思想巩固阶段。随着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开设,同学们对专业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变,这是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的重要阶段。此阶段,重点组建“校企特色合作班”、推行“企业家班主任制”,举办各类学术报告、开展“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专业技能比赛”“暑期社会实践及暑期专业实习、见习活动”等,培养学生们的专业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感受专业知识的市场价值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草业科学专业可以借鉴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和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模式,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河北省畜牧局草原监理监测站和国家大型牧草公司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和系统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四年级职业素质养成阶段。针对毕业生,主要是要加强就业导向教育和职业规划发展教育,让同学们意识到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匹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避免就业错位、浪费“教育资源”和“劳动资源”。学校可以举办 “企业宣介会”“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企业家论坛”“优秀校友进校园”“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发展教育”等活动,让同学们真正了解我国乃至全世界畜牧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了解当前畜牧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帮助同学们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方向,摒弃急功近利的“短期”就业、没有专业(或行业)背景的 “高薪”就业、没有长远发展的“随意”就业等。

专业情怀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一种情感,对所学专业的一种执着和眷恋。专业情怀教育就是在专业认知的基础上,对所学专业进行的感情投入教育,包括对畜牧行业的奉献教育和对职业的工匠精神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专业情怀教育作为“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中,让专业课教师在不同学期、不同课程中讲一讲不同年代畜牧人对所学专业的情感和不懈追求,比如“中国草业之父” 贾慎修、“全国兔爷”谷子林、张英杰和刘月琴夫妻、全家都奋斗在“牛”事业一线的李建国、“祖孙三代赤诚畜牧情”的陈子珍、“一生做好一件事”的“鹅司令”赵万里,通过这些案例激发同学们学畜牧、爱畜牧、干畜牧的专业情怀。教师们还可以将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的“圣猪文化”、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2个人,2间房,200只鸡的创业史” 带入专业课教学中,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分享他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分享他们追求高品质畜产品的工匠精神、分享他们在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生感悟。

4 结语

畜牧类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有效资源进行全员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要让大学生从对传统畜牧业的“偏见”中走出来,正确认识所学专业,合理规划职业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畜牧情怀,全面提升畜牧类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河北省乃至全国畜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畜牧思想同学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现代畜牧兽医》杂志征订启事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