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CT 扫描髋臼后壁骨折行螺钉内固定的安全性研究

2022-08-04 06:52冯卓文闵敏谢英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髋臼螺钉宽度

冯卓文,闵敏,谢英明

(鹤山市人民医院外三科,广东 鹤山 529700)

0 引言

人体正常的髋关节组成包括髋臼和股骨头,股骨头也在髋臼的作用下将力传达至下肢,如股骨头对髋臼发生撞击,则会导致髋臼骨折。髋臼骨折分为前壁骨折、后柱骨折以及后壁骨折等类型,其中后壁骨折发生率较高,并伴随着髋关节脱位的症状。手术是髋臼后壁骨折常用的方法,但是对患者长期随访发现,整体治疗结果满意率不足,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较复合型髋臼骨折更差,发生该病情的原因与术后并发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并发症的出现则与手术操作、手术方案制定有关,因此需要为患者提供更加优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常规CT 扫描在手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三维CT 扫描则实现二位图像与三维立体图像的结合,对于骨折部位进行更加清晰的展示,确定后柱各个区域放置螺钉的最佳角度和长度,提升手术精准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本文基于三维CT 扫描髋臼后壁骨折行螺钉内固定的安全性展开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期间入院接受髋臼后壁骨折行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中男性35 例,女性27 例,年龄21-51 岁,平均(36.12±2.11)岁,Judet 分类:1 型25 例、2 型28 例、3 型9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6 例、跌倒27 例、高处跌落9 例。

纳入指标:1)接受完善的局部CT 和三维重建检查[2];2)存在髋关节局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3];3)并发股骨头脱位则表现为相应的下肢畸形与弹性固定;4)患者意识清晰,知晓试验流程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指标:1)合并先天性心脏、肾脏、肝脏等重大疾病;2)血液系统疾病;3)中途退出;4)顺应性差,无法配合研究;5)无完整就诊资料。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以侧卧位接受手术,术前在手术区域消毒铺巾,自后方K-L 入路,将外旋肌群、坐骨神经牵拉,显露出骨折部位,对骨折骨块周围关节积血和骨块进行清理,对髋关节和后壁骨块进行复位。在病灶处理完毕后进行骨折固定,使用导针以平行进针方式置入2 枚导针,在钻孔后拧入2 枚螺钉,固定骨块后安装重建钢板,并在髋臼的上方和与骨块结节的位置置入2 枚螺钉固定。

使用常规CT 对术前、术后骨折固定情况进行观察,基本检查参数:电压120Kv、电流100mA、层厚5mm,扫描时间1.5s,重建间隔1-2mm,使用薄层扫描,检查自髋臼上缘覆盖至下缘,以轴面位于股骨头中线点位位置作为标准层面处理图像,对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情况进行观察,评估手术疗效。三维CT 扫描基本检查参数: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层厚1.0mm。CT 图像以.dicom 格式储存并导入医学影像交互控制系统(Mimics10.01),利用软件的功能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将重建的骨盆的三维模型向对侧旋转90°,形成髋臼标准侧位像,从髋臼顶至髋臼底将髋臼后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取髋臼顶下5mm、坐骨棘上缘、坐骨棘下缘作为上、中、下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横截面,获取图像信息,评估手术质量。

1.3 观察指标

(1)分析髋臼后柱、后壁宽度测量结果,测量方法如下:在横截面上由外向内以髋臼底的切线e与髋臼后柱表面交点f,外侧缘至f 点的距离a 为髋臼后壁宽度,后壁外缘至后柱内侧缘b 为髋臼后柱的宽度。

(2)分析髋臼后柱角、螺钉安全角、螺钉长度测量结果,测量方法如下:髋臼后柱角为髋臼后内侧壁切线与髋臼后柱表面切线所成夹角;螺钉安全角为螺钉与髋臼后柱表面切线所成夹角;螺钉长度为螺钉在髋臼后柱表面入点与螺钉在骨盆内侧壁出点。

(3)分析测量准确率,以手术中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3.0,计数资料表达方式为(±s),进行统计学t值检验;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n(%),进行统计学卡方(χ2)检验。两个项目经统计学分析最终可得到P值,检验差异显著的标准为P<0.05,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则P>0.05。

2 结果

2.1 分析髋臼后柱、后壁宽度测量结果

三维CT 扫描髋臼后柱、后壁宽度各指标均数显著高于常规CT 扫描,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分析髋臼后柱、后壁宽度测量结果(±s,mm)

表1 分析髋臼后柱、后壁宽度测量结果(±s,mm)

组别 髋臼后柱宽度 髋臼后壁宽度常规CT(n=62) 43.78±1.34 18.89±1.23三维CT(n=62) 45.76±2.33 20.11±1.89 t 5.800 4.260 P 0.000 0.000

2.2 分析髋臼后柱角、螺钉安全角、螺钉长度测量结果

三维CT 髋臼后柱角、螺钉安全角以及螺钉长度检测指标均高于常规CT 扫描,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2 分析髋臼后柱角、螺钉安全角、螺钉长度测量结果(±s,mm)

表2 分析髋臼后柱角、螺钉安全角、螺钉长度测量结果(±s,mm)

螺钉长度(mm)常规CT(n=62) 61.87±1.34 35.21±2.33 29.34±2.76三维CT(n=62) 63.12±3.22 38.89±2.56 31.67±2.78 t 3.040 8.370 4.683 P 0.003 0.000 0.000组别 髋臼后柱角(度)螺钉安全角(度)

2.3 分析测量准确率

三维CT 测量准确率为96.77%较常规CT 扫描准确率87.10%更高,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分析测量准确率[n(%)]

3 讨论

髋臼后壁骨折作为一种高能量损伤,在骨折后发生创伤性髋关节骨折脱位的概率大,骨折位置深,解剖关系和手术入路均更加复杂,如合并发生关节面粉碎性骨折和塌陷,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加[4]。该骨折目前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以对关节面进行解剖复位,并坚强固定。但是术中内固定物摆放位置的正确性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在髋部解剖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髋臼后柱由髂骨组成,下部与坐骨连接,形成三角形横断面[5],在手术操作中可能发生误入髋关节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穿透骨皮质损伤神经血管等重要解剖结构的风险,引发多种并发症,不利于预后,甚至对后期功能恢复造成影响。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需要在手术中确定后柱各个区域髓钉安置的最佳角度和位置[6]。CT 在髋臼后壁骨折行螺钉内固定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获得手术中髓钉安置图像,以判断是否在合适位置。但是常规CT 在成像的过程中受到组织结构的影响,对于角度和长度的判断存在干扰。三维CT 扫描将常规CT 扫描图像进行经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实现图像的三维重建,可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病灶进行观察,清晰度高[7-8]。

髋臼后壁骨折行螺钉内固定治疗中三维CT 扫描的使用,可获得高速图像,获得质量较好的图像,并且射线剂量小,对患者的伤害少。整个操作简单便捷,除了常规的检查项目检查之外,还具有高端图像后处理功能,可更加便捷的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9],实现骨折、手术等更加清晰的显示,对于手术中髓钉具体情况的呈现更加完整清晰,提升诊断准确率;TOSHIBA Activion16 螺旋CT 机具备高度整合并且易于操作的3D 图像处理编辑软件,可对3D图像生成和编辑处理,并转化为多种格式,解决了常规CT 因术中仰卧位透视不清晰的问题,整体的应用价值较高[10-11]。

螺钉内固定术虽然可以及时恢复髋臼后壁骨折的骨块结构,但是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受伤后与手术的间隔时间、术者的经验、骨折类型等,而固定髓钉切穿引起的骨不连、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对于患者术后恢复影响非常大,为了避免髓钉进入关节腔,通过三维CT 扫描测量获得术中螺钉置入的位置、角度和长度,为术中手术操作以及螺钉置入提供参考,同时借助图像可有效划分危险区域[12],一般将髋臼边缘盂唇位置作为危险区域的宽度,该区域处于髋臼边缘,组织结构细薄,弧度向内侧,周围附着较多的软骨组织,在髓钉置入过程中难度增加,用力不当极易进入关节腔,而髋臼后壁软骨平行角则作为螺钉进入轨迹,如在远离危险区域的髋臼、内侧区域进针,则髓钉进入关节的概率显著降低,提升了手术安全性[13-14]。综上分析,髋臼后壁骨折行螺钉内固定治疗中加入三维CT 扫描可更加准确的测量髋臼后柱、后壁宽度,提升手术质量,测量准确率显著提升,可提升手术精准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髋臼螺钉宽度
使用金属骨小梁髋臼和组配重建柄对伴严重骨缺损的松动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的治疗结果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容程度对Perthes病患儿术后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周围股血管分布情况
内固定螺钉要取出吗?
装配应力对螺钉质量的影响及改善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
你有“马屁股的宽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