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合作模式高质量发展现实理路

2022-08-04 02:47王雄青胡长生湘潭大学图书馆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力量图书馆服务

王雄青,胡长生(湘潭大学.图书馆,.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经过图书馆界的不断努力,“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力量利用自己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志愿参与乡村图书馆的专业化援助,为乡村图书馆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乡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此,本文从“十四五”时期“乡村图书馆+”模式理论与创新案例出发,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模式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旨在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社会力量”的定义与特征

201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提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3]。本文据此将“社会力量”定义为,除政府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以外的,能够参与、作用于乡村图书馆建设的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党群社团、非营利机构、企业和个人。社会力量具有三个特征:一是非政府性,社会力量不包括政府及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二是合法性,社会力量应当符合有关部门登记条件,依法开展相关工作;三是自治性,社会力量应有处理自身事务以及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1.2 “乡村图书馆+”模式定义与特征

“乡村图书馆+”模式是指省、市、县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共培共育、共建共享,支持和带动多所乡村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模式。“乡村图书馆+”模式以深度均等化为理念、以全域合作为媒介,引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共建共享,是推动农村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向纵深发展的一种创新合作模式。该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公益性,依托国家政策和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优势资源;二是公共性,以省、市、县公共图书馆为总馆,辖区内所有乡镇、乡村图书馆为分馆,总馆和分馆、分馆与分馆之间以书刊通借通还为目标;三是多元性,通过政府协调、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

1.3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模式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文化权益不公平现象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截至2018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9,53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4],乡村居民人数在总人口数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通过满足乡村居民阅读需求,丰富乡村图书馆阅读资源,加大乡村阅读志愿服务力度等方式,加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建设,对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①乡村图书馆是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科技兴农的重要窗口,是村级文化、教育和信息交流中心,社会力量以乡村图书馆为重要载体,通过盘活社会资源,为乡村居民提供公益性、开放性和知识性服务。社会力量利用乡村图书馆构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导乡村居民在乡村图书馆进行自我教育,对培养乡村居民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乡村居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实现乡风文明良性发展。②乡村市场具有巨大潜力,是我国经济增长可靠、持久的动力源泉。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乡村图书馆在人力和资源成本方面的不足,扩大乡村图书馆对外宣传的力度与覆盖面,为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文化帮扶,促进新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③以乡村图书馆为核心构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保障乡村居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战略措施,是我国“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启迪作用。

2 研究回顾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平台,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的研究成果进行主题复合检索,发现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乡村图书馆+”日益受到业界关注。雷香花认为,实施“1+X”模式要有政府的支持,要坚持定点扶贫、资源馆员本土化、藏书服务数字化等原则[5];廖腾芳从乡村社区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乡村图书馆的经营管理要因地制宜,注重馆长的专业素养与服务精神[6];赵娜娜提出了乡村图书馆“1+X”服务模式,指出应在改善乡村整体文化氛围的同时,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7];王子舟指出,公共阅读空间发展显现出公益性与经营性运营相结合、空间设计体现“唯美+生态+体验”等特征[8];张昱等认为,持久而广泛的社会参与为农家书屋新型阅读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9];侯凤芝指出,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应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作共建、民间众筹等多种方式实现公共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10];王雄青认为,“十四五”时期,乡村文化振兴要注重“乡村图书馆+”模式与“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实现文化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11];戚晓明提出,农家书屋发展要以总分馆制为基础,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线上线下协同推进,优化内容供给,增加农家书屋的服务性、公共性等创新策略[12]。

上述这些学者的观点从多方面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模式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驱动力,但在其模式的实践创新和现实理路的深化等方面,还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3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合作模式创新案例

鉴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现状,我国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模式主要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方式,即在公共政策指导下,充分考虑地理、经济、文化等重要的细分要素,促进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本文立足于乡村图书馆主体构建,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合作模式概括为政府主导式、合作共建式、民间众筹式三种类型(见表1)。

表1 “乡村图书馆+”合作模式理论框架

3.1 “乡村图书馆+”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先导,在乡村图书馆配置公共阅读资源,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一种模式。如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书海工程”项目是“乡村图书馆+政府主导”模式的一个创新案例。“书海工程”项目按照顶层设计要求,运用现代网络手段,秉持以人为本原则,联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力量,在借阅制度、图书分类方面提供运作规范,架起了图书捐赠者与乡村需求者之间的桥梁。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341家出版发行单位捐赠图书7.61亿码洋,受助单位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成为国内募集图书最多、捐助数额最大、社会影响最广的图书捐赠公益项目[13]。洛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实践也为该模式提供了参考,其分馆有藏书35万余册、报刊300多种,设有15个对外服务区域,可同时容纳3,000余人阅读,可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阅读辅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在运营机制上,洛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利用“政府+企业+图书馆”模式多元投入保障经济来源,由洛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负责图书供给、借阅配套建设、图书更新等。截至2019年底,洛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共建设分馆21家,其中有3家位于麻屯、会盟、孟津等乡镇,馆均藏书超过8,000册[14]。

3.2“乡村图书馆+”合作共建模式

所谓“合作共建模式”,是指政府采用PPP模式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招募当地大学生志愿者、乡村居民志愿者与支教志愿者团队等,参与投入乡村图书馆阅读设施建设、参与阅读活动推广的模式。该模式通过吸引慈善组织与志愿者协会参与来满足当地居民的阅读需求,针对乡村地区设立阅读专项基金,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参与阅读,推动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如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山书局的“图书馆+祠堂”合作模式,由碧山村村民、返乡青年等关心碧山村的知识分子和志愿者共同参与徽州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复兴,旨在开展低成本的非营利模式的实验性展览[15];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的老苗窑洞图书馆采用“图书馆+窑洞”合作模式,把原始的窑洞加以修复,其功能空间分为少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还有韩愈书屋、书法室、接待室、洽谈室等[16];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七仙书屋引导社会力量与社会机构合作,以捐助书款、征集旧书、购买新书等方式,开展图书推荐和交流活动,推出百姓书屋志愿者服务计划,进行整架、阅读秩序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17]。

3.3“乡村图书馆+”民间众筹模式

所谓“民间众筹模式”,是指采用股权众筹方式募集乡村图书馆阅读空间的建设和运作资金的一种方式,如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组成志愿者联盟,以“构建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为主旨,多方出资、密切协作,共建共赢。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的河南省首个新型乡村图书馆公共书吧“一鸣书居”采取众筹的注资方式,将田园农庄、文物古建筑、茶馆民宿等乡村特色文化和以阅读推广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相衔接[18]。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莫干·山居图”坐落在环境优美、有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由废弃的生产队大会堂老房子改建而成,秉持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采用个人出资、新媒体筹资、村民参与、游者捐书的运营方式[19],图书馆、咖啡厅、台球酒吧、会议室、餐厅等休闲、餐饮、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从公益走向公益的循环发展,达到了利用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目的。

4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供需契合

乡村图书馆是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近年来,乡村图书馆以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新任务为立足点,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图书馆+”事业,做好“乡村图书馆+”宣传推广服务、创新社会力量参助“乡村图书馆+”长效机制三个方面,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的供需契合赋予高质量的文化内涵与实践(见图1)。

图1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供需契合整体框架

4.1 政府主导,形成社会力量参助“乡村图书馆+”事业氛围

4.1.1 倡导政府主导宏观调控

由于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只设到县级,因此政府须为乡村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维持其正常运转。乡村图书馆应当秉持“一盘棋”理念,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如财政部门提供经费保障、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工程建设、科技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等,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统筹规范建设。我国应尽快将乡村图书馆发展规划列入相关法律法规,实现总馆—分馆、分馆—分馆之间书刊通借通还和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有效的品牌化运营,扩大平台的公众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支持、鼓励、引导与保护社会力量参助“乡村图书馆+”建设提供法律、法规遵循,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图书馆+”事业[20],形成浓厚氛围。

4.1.2 开展区域特色乡村文化传承活动

2022年4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21]。乡村图书馆是乡村精神文化重要阵地和科技兴农的重要窗口,是最接近农村、农民,最了解农民的村级文化、教育和信息交流中心。由于社会责任、经济利益等各种考量,在“乡村图书馆+”一体化平台引导下,除政府资金支持外,一些民间组织、企业、慈善机构,与乡村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媒体等部门协调合作,结合传统节日、历史事件,深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合作进行形式多样的区域特色乡村文化传承活动[22]。

4.1.3 聚焦乡村居民实际需求

乡村图书馆应聚焦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将传统节日、重大活动与阅读紧密结合,开展馆内阅览、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服务,如在农闲或者寒暑假期间组织学习辅导和阅读推广,开展各类党政培训、农业技能培训、知识讲座、夜校学习班、科普讲座、读书交流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乡村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让阅读与生活更紧密地连接,形成“空间+阅读+多元文化”的服务格局,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4.2 协同发展,做好“乡村图书馆+”宣传推广

4.2.1 促进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

乡村可依托本地区独有的文化资源和乡村居民特点,探索“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阅读”等发展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实现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的协同发展。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筑梦书屋”由湖南国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建立,设立了四个“筑梦书屋”,配备了桌椅和电脑,房屋等基础设施的维护由村里负责,除了学生能在这里学习,村民和游客也可以在这里阅读和休息,同时,常态化举办讲座、沙龙、读书会等各类文化和休闲娱乐活动,邀请老师教孩子们普通话和诗词朗诵[23]。

4.2.2 提供专业的阅读推广服务队伍

乡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直接关系乡村图书馆是否能够实现规范有序运行。除了国家重视、经费保障等因素外,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乡村图书馆+”项目阅读推广服务队伍,重视团队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通过对馆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培养一批思想好、懂业务、会管理、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乡村图书馆管理人员。“乡村图书馆+”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社会志愿者组织到同一个阅读场域内,这些志愿者以自己的文化热情彰显了我国民间文化团体、个体推广人的奉献精神,形成了专业的阅读推广服务队伍,为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20],成为乡村振兴路上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加油站”。同时,政府应倡导和褒扬无私奉献的公益精神,宣传和推广管理规范、运行效果良好的乡村图书馆,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乡村图书馆+”合作共建中来。

4.2.3 实现高质量发展供需契合

乡村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数字化手段,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多互动性强、形式新颖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资源为乡村居民免费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如邀请各界名人以乡村发展为阅读主题举办讲座、分享经验,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农业技能培训,观看相关影音作品等,以云直播、云展览、云讲座等形式为乡村居民免费提供农业科技知识、农产品销售等教育培训服务,使乡村图书馆成为重要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供需契合。

4.3 民间众筹,创新社会力量参助“乡村图书馆+”长效机制

4.3.1 扩大公益资金来源渠道

乡村图书馆作为记录、存储、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机构,要围绕乡村居民的需求,对社会力量捐赠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对捐赠书刊进行合理分配,同时专家委员会要对“乡村图书馆+”建设方案进行指导。在资金来源上,乡村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等资金,并以网络募捐、认领众筹、置换众筹等形式为补充,丰富资金来源渠道。2015年初,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在互联网平台发布了“众筹永和核桃,圆孩子读书梦”社会筹建活动,从线上、线下共募集资金86万余元,以置换的形式解决了核桃销售问题,同时还为图书馆建设募集到了资金,当地群众在馆员和志愿者引导下收获知识经历,馆员在阅读活动中收获服务经验,乡村图书馆阅读社群价值得到了最大化体现,让乡村图书馆成为农民群众的满意工程,成为党和政府的放心工程[24]。

4.3.2 完善社会力量价值共创的管理体制

建好、用好、管理好乡村图书馆,关键在于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等法律、法规、政策都详细规定了有关优惠政策的内容和范围,提高了社会力量服务乡村图书馆的积极性。同时,乡村图书馆通过制定《乡村图书馆服务承诺》《乡村图书馆接受捐赠公开制度》《乡村图书馆图书外借制度》《乡村图书馆报刊阅览制度》《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工作制度》[25]等管理制度,向捐款者公布开支情况、建立捐书人登记档案、宣传农家书屋捐赠活动、规范捐款管理与使用、进行定期考核评比,最终形成“政府—社会—市场—民众”四层互动与价值共创的长效运行机制,使乡村图书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轨道。

4.3.3 提升专业化志愿服务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理念引导下,《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等相继出台,从制度层面对“乡村图书馆+”志愿服务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并通过数字治理平台精准对接乡村老年居民和低收入人群的需要,将自发性、群众性的传统服务转变为组织化的志愿服务,以专业化提升志愿服务质量。①开展教育培训,以儿童教育为切入口、技能培训为辅助,从网络平台上遴选在线视频课程、名师视频进行播放,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外部和内部实现有机关联,形成内外呼应的产业链,通过数字治理平台精准对接乡村特殊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的需要,将自发性、群众性的传统服务转变为组织化的志愿服务,以专业化提升志愿服务质量。②针对乡村居民需求,选择最有用、最直接的农产品信息、社会新闻、政策解读进行反馈,帮助其查找、获取文献和知识,构建线上线下阅读平台,营造实时阅读环境,不断开拓读者阅读服务新渠道,引导乡村居民自我阅读,以提升乡村图书馆服务效能。③形成志愿服务从注册数量提升阶段向“乡村图书馆+”志愿服务高质量服务供给阶段的转型,为“乡村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法治化、常态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推广全民阅读、传承发展当地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力量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麦唛力量 (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去图书馆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