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教学建设

2022-08-06 03:27宋忠春
汽车与新动力 2022年3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

宋忠春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成为需要探究的重点课题。随着新能源概念的提出和深入,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新能源汽车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理念,也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此,各大高校已将新能源汽车课程列入车辆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1 新能源汽车

1.1 新能源汽车概念

新能源汽车指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结合车辆先进的动力控制技术和驱动技术,形成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型能源是指比传统能源更清洁的电能、氢能、生物质能等。各个国家及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提法也有差异,在日本通常被称为“低公害汽车”,在美国则将其称为“代用燃料汽车”。2008年年底,我国启动了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此后又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1]。

1.2 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采用了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对环境无污染。此外,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系统和底盘结构等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① 新能源汽车在动力源上采用了电能、氢能、太阳能等多种新型的无污染能源,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且车辆在加速时电机能获得全部的扭矩和功率,有效提升了能量的利用率;② 新能源汽车的底盘更轻便,结构更简单;③ 新能源汽车的整体造型更灵活,由于电机占用空间小,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可设计出更多的汽车新架构[2];④ 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的互联网新时代,可研发出更先进的新型电气设备等部件,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

1.3 新能源汽车发展必要性

汽车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这也导致了道路交通经常出现拥堵的现象。此外,汽车数量的大幅上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传统汽车的动力能源一般是汽油、柴油等,使用时燃料消耗巨大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而新能源汽车采用的是可再生能源,可以较好地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加大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应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 新能源汽车教学短板

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技术)”重大科技课题,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纷纷加大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产业化力度[3]。在2014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首发新车中新能源汽车多达79辆,占近七成,成为该车展的最大亮点。此后,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如上海发布了7批共10款新能源示范车型等。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各汽车制造企业都期望通过提升技术含量,打造竞争力强的产品,力求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有力地位。企业的转型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随之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出现较大的缺口。然而,各大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仍停留在传统汽车范畴,缺少对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自动驾驶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导致人才培养存在不足,出现了学生无法满足岗位需求、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等情况[4]。新能源汽车方向出现育人短板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

(1) 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许多高校对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定位仍采用传统的车辆工程规范,这显然与新时期的汽车行业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各高校应当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含义、概念和分类,了解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在本质上的差别,并基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调研分析,设置适合本校特点的更具科学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2) 课程设置不合理。新能源汽车技术综合了多学科前沿技术,教学上应具有鲜明特点,但许多高校的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建设并不合理,课程未能结合岗位人才培养需求进行设置,存在课程建设布局片面的现象,没有合理配置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导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协调。部分高校对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的设置仅是在传统的车辆工程课程中增加新能源汽车管理和新能源汽车保养类的知识,从而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无法满足岗位需求,难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获得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3) 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良好,正处于高速市场化发展阶段,这要求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够深入市场,了解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但目前许多高校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过于集中在理论课程方面,由于校外实践基地较少,与优秀企业合作缺失等原因,学校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因而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新能源汽车教学建设思路

3.1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可采用通过咨询相关行业专家和邀请专家到校开展座谈会、通过网络和媒体搜集资料、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新能源汽车企业,以及通过对毕业生工作现状、岗位能力要求和岗位特点进行访谈等多种方式对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切实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要求。上述调研结果可作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参考。当前,市场对新能源人才的要求主要有2方面:① 要求具备设计和制造能力,如掌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设计开发和试验研究的能力;② 要求具有新能源汽车基本的检查、维修、保养能力,如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构造,了解其相关组装、维修等专业操作[6]。新能源汽车课程融合了车辆基础知识和电机控制等多学科知识,不但专业内容广泛,而且更注重对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与新时期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密切联系,适当拓宽理论知识领域,丰富专业内涵,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具备综合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新能源汽车领域。

3.2 创新课程体系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无论是在动力源上还是在汽车结构上都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在新能源汽车教学内容上应增加《新能源汽车概论》《电化学系统动力学》《动力电池管理》《智能技术》等课程。此外,高校也应增加新能源汽车修理、保养等课程,使学生具有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高校在创新新能源汽车课程体系时,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① 把握新时期新能源汽车的内涵,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教育意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指引下,整合教学资源,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思维;② 积极邀请新能源汽车研究领域的专家进校授课,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合到学校教学工作中;③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除引进更多专业化人才外,需强化高校之间的交流协作,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④ 创新课程体系[7],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合理设置实践课和理论课,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研发出“仿真模拟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高效的教学系统,强化学生课业训练和学习,提升教学工作的交互性、共享性、创新性和集成性。

3.3 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为了提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力,各大企业均制定了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其中专业人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此背景下,高校和企业合作是必然趋势,校企合作对高校和企业来说,既可实现“双赢”的目标,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应重视以下3方面工作:① 岗位需求的对接。为适应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细化专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修养,提升其敬业精神和创业意识。② 职业技能需求。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可借助项目实训来搭建各种实训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和操作等流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此外,校企双方应拓展岗位技能培训,补充和完善学生在实习中课程学习的短板。③ 职业素养需求。校企合作要以企业的管理制度为规范,让学生严格遵守相关实训管理制度,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实习时参与到企业相关工作流程中,感受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4 促进人才培养

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除了高校外,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予以支持。地方政府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李克强总理曾指出:“政府要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升此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各级政府应发挥其优势,通过建立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为抓手,联合各大高校、企业和科研结构形成一体化的发展局面,共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建设和发展[8]。各级政府应对产业链中的各要素进行优化和整合,结合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现状,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科学化的发展建议,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在该领域发挥能量,切实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目前,江苏溧水政府已筹备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达到了千亿级的规模。2021年,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成立,通过落实技术、资本、人才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对接,有效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教学短板分析,提出了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和强化校企合作等建议,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以政府建立的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为抓手,实现人才自我价值的思考。各高校应加快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学科建设,融合新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切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常熟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汽车的“出卖”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
绿色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