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鲆优2号”试养效果评估

2022-08-08 08:45宋立民刘肖莲姚学良薄其康丁子元
北方农业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腹水淋巴囊肿

宋立民,刘肖莲,贾 磊,蔡 超,姚学良,薄其康,郝 俊,丁子元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 30022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生活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以及日本、韩国和朝鲜等东亚国家沿岸海域的一种鲆鲽鱼类,也是天然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1]。鉴于近年来牙鲆野生资源急剧减少[2],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牙鲆的商业化人工育苗和养殖,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广,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3-4]。牙鲆养殖曾在天津市海水鱼养殖中占重要地位,大多采取工厂化养殖的方式[5],主要分布于汉沽区,其次为塘沽区、大港区、农垦集团。据天津市水产局(现已并入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统计,2012—2016年天津市上述各区牙鲆养殖年总产量依次为2 254、2 431、2 583、1 689、1 094 t,分别占到当地当年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 61.5%、69.0%、70.6%、54.3%、38.6%。2017年以后,天津市牙鲆养殖产量下降趋势明显,究其原因主要为多种病害的频发迫使渔民逐渐放弃传统牙鲆的养殖[5-6]。其中,由迟缓爱德华氏菌引起的牙鲆腹水病,整个生长周期可发病,经常造成大批牙鲆死亡[4,7],对养殖生产危害尤为严重。

为提高养殖牙鲆对腹水病的抵抗能力,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团队以近10年来建立的450多个牙鲆家系及筛选到的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家系为基础,培育出牙鲆——“鲆优2号”。该品种不仅具有中、日、韩三大区域群体和抗鳗弧菌群体遗传背景,而且具有花色好、生长速度快、抗迟缓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等优点[4,8]。为改善天津市牙鲆常规养殖品种疾病频发的现状,满足养殖者的需要,振兴当地鲆鲽鱼类产业,促进渔民增产增收,本试验从天津市牙鲆养殖种质改良需求出发,将“鲆优2号”引入天津,进行试验养殖,以评估该品种在天津市的适应性,并通过一定的示范效应引导当地渔民改良养殖品种种质,从而为新品种的大规模引进和推广养殖奠定技术基础,增加当地水产养殖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建立健全新品种引进的评估规范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鲆优2号”苗种购自山东省海阳市某公司,普通牙鲆苗种购自河北省秦皇岛市某公司,挑选规格相近、健康无病的两组试验鱼进行试养,试验鱼部分可量性状初始值见表1。两组样本对应参数值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开始前,两组试验鱼经过为期7 d的驯化暂养以适应环境和饲料。

表1 试验牙鲆可量性状初始值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天津市项目合作企业进行,分3个子试验:“鲆优2号”牙鲆与普通牙鲆生长性能比较,发病情况调查和养殖尾水氮、磷指标检测。试验鱼养殖方式为工厂化流水养殖,试养所用水泥池面积约42 m2,养殖水位0.45 m,水温17.0~22.5℃,溶氧6.14~8.02 mg/L,pH 值 7.69~8.40,盐度 27‰~29‰。不同规格苗种对应的放养密度见表2。设定“鲆优2号”牙鲆试验池与普通牙鲆对照池各3个,管理操作相同。

表2 试验牙鲆放养密度[6]

1.3 数据采集方法

1.3.1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将试验鱼禁食24 h,采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分别随机捞取“鲆优2号”牙鲆和普通牙鲆各30尾,逐尾称重(精确到0.01 g),并用相机对每一尾鱼进行标准图片采集,然后使用Motic Images Plus 2.0软件在电脑上对试验鱼进行各数量性状的测定,包括全长、体长、头长、体高(表3,图1),并用比例尺校正为真实数据(精确到0.01 cm)。生长速度和形体指标采用以下公式[9-10]进行计算。

图1 牙鲆可量性状起止点模式图[11]

表3 牙鲆可量性状介绍

式中,W为试验鱼体重(g);t2、t1分别为试验终结和初始时样本鱼的日龄;W2和W1分别为测量时日龄t2和t1对应的体重;L为鱼体长(cm);L2和L1分别为测量时日龄t2和t1对应的体长;SD为标准差;X为平均值。

1.3.2 发病及成活率统计

试验期间(2018年9月—2019年5月)仔细观察病鱼特征,按每30 d一次对试验鱼的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存活率和死亡率计算方法[10]如下。

式中,N0和Nt分别为试验鱼放养尾数和阶段性试验结束时试验鱼的尾数。

1.3.3 尾水氮、磷指标测定

试验周期为2019年3月5日—4月2日。按照“1.3.1”描述方法对样本鱼进行称量,获得样本初始体重与终末体重数据。“鲆优2号”牙鲆初始规格(0.29±0.06)kg/尾,普通牙鲆初始规格(0.25±0.04)kg/尾。

氮、磷指标检测数据采用美国哈希公司生产的水质分析仪DR900进行测定,具体包含试验鱼养殖水体铵态氮、总氮、可溶性磷酸盐、总磷。试验期间,每7 d于换水前、后再次测定上述指标,做好记录。

试验养殖采用流水加换水方式,单日流水时长约22 h,水流速约为55 L/min,单日彻底换水两次,计算用水总量为110 400 L

试验鱼单位体重增加量对环境中氮、磷的贡献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S0表示进水口氮、磷指标检测值(mg/L);St表示试验尾水氮、磷指标检测值(mg/L);W0表示单个水泥池试验鱼初始总体重(g);Wt表示试验结束时单个水泥池鱼总体重(g)。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生长、体型、变异系数、死亡率、存活率、氮磷增量等指标比较结果采用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为

式中,P2x表示以“鲆优2号”牙鲆试验鱼为样本测定的指标数值;Px表示以普通牙鲆试验鱼为样本测定的指标数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性能对比

2018年9月—2019年5月共采集9批次试验鱼样本,分别测定了体重、全长、体长、头长、体高等可量性状。由表4可知,“鲆优2号”牙鲆绝对增重率高于普通牙鲆19.41%、绝对增长率高于普通牙鲆16.67%,表明“鲆优2号”牙鲆在生长速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试养期间,采集的9批样本组中“鲆优2号”牙鲆平均肥满度低于普通牙鲆22.87%,全长/体长值略低于普通牙鲆0.89%,其他体型参数无差别,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表型差异;“鲆优2号”牙鲆体重、全长、体长、头长、体高测量数据的变异系数分别低于普通牙鲆8.07%、16.03%、16.07%、30.31%、27.88%,表明“鲆优2号”牙鲆群体内部表型差异小于普通牙鲆。

表4 试验牙鲆生长、体型参数的比较

2.2 发病情况观察

参考尚琨等[12]的方法,统计过程中将腹部明显膨胀的活鱼和解剖后腹腔有水样物的死鱼作为试验鱼患腹水病的标准。由图2和图3可知,腹水病和淋巴囊肿病为试验鱼的主要发生疾病,2018年9—11月试验鱼因患腹水病的死亡率最高;2019年2—3月试验鱼因患淋巴囊肿病的死亡率最高。试养期间,腹水病和淋巴囊肿病在“鲆优2号”牙鲆群体总死亡个体中分别占33.11%、61.44%;在普通牙鲆群体的死亡个体中分别占37.42%、55.05%,两个群体死亡个体分配比例相近,淋巴囊肿病损失最为严重。

图2 试养期间“鲆优2号”死亡情况

图3 试养期间普通牙鲆死亡情况

由表5可知,“鲆优2号”牙鲆患腹水病的死亡率低于普通牙鲆73.95%、患淋巴囊肿病的死亡率低于普通牙鲆67.14%,且试验期间“鲆优2号”牙鲆群体的最终成活率高于普通牙鲆群体31.07%,表明“鲆优2号”牙鲆具有较好的抗病优势。

表5 两组试验牙鲆群体死亡情况比较 单位:%

2.3 尾水中氮、磷含量检测

“鲆优2号”和普通牙鲆试养水池进水口氮、磷指标监测情况为:铵态氮含量低于检测下限(0.01 mg/L),总氮含量为0.01 mg/L,可溶性磷酸盐含量为0.01 mg/L,总磷含量为0.03 mg/L;尾水氮、磷指标检测值范围分别为:铵态氮0.40~1.2 mg/L,总氮0.8~2.1 mg/L,可溶性磷酸盐0.05~0.62 mg/L,总磷0.86~1.42 mg/L。以单位体重增长量为前提,考虑尾水中新增铵态氮、总氮、可溶性磷酸盐、总磷的含量(表6),“鲆优2号”牙鲆试验组比普通牙鲆试验组分别少48.56%、35.37%、29.68%、37.36%,可见饲养“鲆优2号”牙鲆产出高且对环境氮、磷相关的富营养化影响较小,饲养“鲆优2号”牙鲆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表6 试验牙鲆单位体重增长量排放尾水中新增的氮、磷量 单位:g/kg

3 试养效果评估

3.1 “鲆优2号”牙鲆抗病性能评估

试养期间,试验鱼的发病症状有腹腔积水、肠道积液、肠道充血、淋巴囊肿、体表溃烂、下颌充血、鱼鳍充血、鳃丝肿大、鳃丝褪色及其他症状,这些症状均在肖国华等[13]进行的牙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被报道。鉴于本试验引进的“鲆优2号”牙鲆主要抗病性能为抗迟缓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症,且试养过程中试验鱼的主要死亡病症具有腹腔积水和淋巴囊肿(两种症状死亡样本数分别占死亡个体总数比例为>33%、>55%)的特点(表5),本试验将腹水病、淋巴囊肿病作为重点病例进行了统计。

鱼类“腹水症”是以腹水的形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大类鱼类疾病的总称,已有资料表明牙鲆腹水病病原菌有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溶血弧菌等[14]。本试验过程中发生的腹水症多伴随体表(下颌、鳍、腹部等)充血,肠道炎症(肠内积黏液、充血等),这与张晓君等[15]的描述相近。腹水病对牙鲆养殖危害严重,赵贵萍等[14]报道该病致死率可达80%~90%、尚琨等[12]报道该病死亡率达60%,本试验过程中亦有腹水病发生,“鲆优2号”牙鲆和普通牙鲆两群体中腹水病患病个体占比分别为2.98%和11.44%,证明“鲆优2号”牙鲆在天津市试养具有抗腹水病优势。试验期间,腹水病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月份,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近[16-17]。

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D)是由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DV)引起的一种鱼类病毒性传染病[18]。据报道,1997年我国首次大规模暴发该病[19],牙鲆感染率可达90%[20],患病鱼几乎全部丧失商业价值,对我国水产养殖影响巨大[21],其暴发呈现典型的季节性规律[22]。本试验“鲆优2号”牙鲆样本群体发病期主要集中于2、3月,普通牙鲆群体则从1月延续到4月,发病周期和程度更为严重,表明“鲆优2号”牙鲆可能具有抗淋巴囊肿病的优势,并具有一定的变异能力、选择范围和选择潜力,可以为抗淋巴囊肿病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可能。

3.2 “鲆优2号”牙鲆养殖生态效益评价

经实地调查发现,天津市养殖场用水水源主要有曝气地下水和经过一定程度净化的外海水,水质一般较为优良,但是经过养殖生产,由于鱼体排泄、饲料溶解、微生物活动等,会产生尾水富营养化问题,对养殖对象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据报道,氨氮胁迫可使鱼类鳃丝增生、黏液增厚、血细胞携氧能力下降[23]、肝脏水肿、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24]等,且氮和磷元素同为水体富营养化关键控制因子[25]。水产业的发展前途在于可持续、绿色、高效,需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26],试验对4种氮、磷指标进行了跟踪测定,并将其作为环境影响代表因素,对试养效果进行了评估。

研究表明,池塘养殖1 kg鲤鱼每天要排出0.30 g氨[27],生产1 kg虾会增加0.20 kg氮和0.05 kg磷[28],而生产1 kg虹鳟需排出总磷和总氮的量分别为0.023 kg和0.100 kg[29],生产1 kg黄颡鱼总氮和总磷的增加量分别为10.72、5.53 g[30]。另有报道,棉花滩水库养殖获得1 kg鱼将有70 g氮和14 g磷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水体[31]。本试验结果显示,“鲆优2号”牙鲆样本增长1 kg,尾水中铵态氮、总氮、可溶性磷酸盐、总磷单日分别增加 2.15、4.55、1.09、3.32 g,普通牙鲆样本则分别增加 4.18、7.04、1.55、5.30 g,可见水产养殖尾水中氮、磷排放量受养殖品种、养殖方式、试验条件和环境的限制,所得结果不一,但是相同条件下同样的产出,“鲆优2号”牙鲆产生的氮、磷值相对较小,理论上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4 讨论与结论

天津市具有独特的气候、水环境资源[32-33],区域内鲆鲽鱼类养殖模式和管理方法有自身特点[5,34],需要对引进的外地新品种进行试养评估。在品种选育中,生长速度和抗病性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经济性状[35-37],同时配套管理是发挥新品种性能优势的技术保障。在本试验条件下经过选育的牙鲆新品种“鲆优2号”表现为更容易适应清扫池底、人工分选、倒池等操作,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表现出了明显优于普通牙鲆的生长优势,选育效果未受地域限制,此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4]。在体型参数方面,造成“鲆优2号”牙鲆肥满度和全长/体长值低于普通牙鲆的原因可能是人工定向选育形成的群体差异,需要增加测量体厚、尾鳍长等指标做进一步考量。“鲆优2号”牙鲆具有提升当地渔业经济效益的种质条件,适合在天津市推广。

体重变异系数主要反映了某种鱼类群体生长规格的一致性程度[38],在养殖生产方面,体重变异系数反映出成鱼出池规格的差异,体重变异系数越小,规格越相近,养殖效益越高[39]。从试验结果看,“鲆优2号”牙鲆体重、全长、体长、头长、体高测量数据的变异系数均低于普通牙鲆,表明“鲆优2号”牙鲆体型规格整齐、理论养殖效益好于普通牙鲆,具有一定的选育潜力。

本试验围绕以生长性能、抗病力为代表的经济学指标以及氮、磷排放为代表的生态学指标开展试验研究,对引进“鲆优2号”牙鲆进行当地试养综合评价。“鲆优2号”牙鲆与普通牙鲆相比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势。养殖相同产量的“鲆优2号”牙鲆对环境造成的氮、磷富营养化程度小于普通牙鲆,由此可见,引进“鲆优2号”牙鲆可以作为天津市优化鲆鲽鱼类养殖种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途径,“鲆优2号”牙鲆可以作为天津市推广养殖的品种。

建议养殖户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探索建立循环水养殖模式,消除尾水对环境富营养化的影响。鉴于淋巴囊肿病在试验过程中对养殖产量造成极大损失,今后应加强抗淋巴囊肿病牙鲆选育的研究。

猜你喜欢
腹水淋巴囊肿
教你一套全身淋巴按摩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
6件事护好脆弱的淋巴
体检发现肝囊肿该怎么办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
肝囊肿与癌“不沾亲”
肝囊肿要不要治
肝囊肿会癌变吗?
淋巴水肿的预防与照顾——乳癌康复者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