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教授”李新岗贡献大学科技力量

2022-08-10 08:51马爱平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7期
关键词:冬枣果农

文/马爱平

李新岗(右一)讲解冬枣温棚栽培技术

据统计,陕西省大荔县冬枣年产值超过6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中国果业品牌价值48.68亿元,全县亿元村11个。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那便是陕西省科技特派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枣首席专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新岗教授。

手把手教,让枣农个个都成“专家”

大荔县栽植冬枣,降雨是成熟期冬枣裂果损失的最大因素。往往在即将丰收的时候,秋季阴雨会让成熟的冬枣裂果或者烂掉,果农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后来,果农选择在雨季之前、冬枣没有长熟的情况下采摘上市,不但口感不好,市场消费者也“不买单”,于是大荔冬枣的销售又成了难题。

长期从事红枣产业技术研究的李新岗在大荔调研时,看到这种情况,急在心里,抓在手上。现在李新岗还记得第一次去大荔调研冬枣的时候,果农们不相信一场培训、几个大学老师就能够扭转当时大荔冬枣发展的局面。然而就是这一次次从杨凌驱车200多公里的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彻底改变了大荔冬枣产业的现状。2006年李新岗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突破了设施冷棚冬枣栽培技术,两亩示范田亩产值达两万多元,提高了冬枣品质、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到2010年大荔冬枣设施栽培1万多亩,亩产值约两万元。这项技术于2011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一开始压力还是很大的,毕竟新事物,老百姓和政府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老百姓习惯按照自己的经验生产,后来看到示范基地的表现,就有样学样了。”李新岗回忆道。

“现在,大荔种植冬枣的果农们,只要听到我们这些专家团去,就高兴得很!”李新岗欣慰地说道。

正是由于专家的努力,如今枣农不再盲目,每个农户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他们对土壤肥力情况更明白了,施肥针对性更强了,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冬枣品质得到了提升。大荔冬枣研究院本地专家也手把手地技术指导,让大荔的枣农个个都成了“专家”。

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保花保果、打枝修剪、施肥灌溉,在李新岗的技术支持下,各个生产关键环节都有了一套体系化的标准指导。就连几点采收、多久冷藏储运进入市场都有了明细的时间标准,这样不仅保证了大荔冬枣的品质和口碑,还增加了农民收益。

果农对每年的收入都信心满满,朝邑镇平罗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明高兴地说:“自从有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李新岗老师指导,我们一不担心果子质量,二不担心销售。每年刚开园,客商就等着签单,好东西不愁卖咧。”

技术革新,让大荔成为“中国冬枣第一县”

种植技术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2013年,李新岗通过研究,又一次突破了冬枣温棚栽培技术,同时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老百姓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造升级,形成了温棚、棉被棚、双膜棚、普通冷棚等四种棚型结构及其配套技术,冬枣成熟供应期也由过去的40天延长到5个月(从5月20日到10月20日)。

依托丰厚久远的大荔枣文化和耐盐碱特性,李新岗团队在黄河滩区成功栽植冬枣,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在发展中总结经验,在科技革新中寻找突破。大荔冬枣种植面积42万亩,其中设施面积40万亩,总产量50万吨,年产值突破60亿元,占到全国市场份额1/3以上,李新岗团队的努力让大荔成为“中国冬枣第一县”。

大荔冬枣,皮薄肉脆、甘甜清香,含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70倍、梨的140倍,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近两年,大荔县成立冬枣相关企业及合作社300余家,1000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直营窗口遍布北上广深等40个大中城市,远销俄罗斯、加拿大等10余个海外市场。2020年和2021年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荔冬枣市场仍然持续火爆,年均电商交易额近30亿元。

记得刚开始进行设施温棚冬枣试验的那几年,李新岗团队硬是用汗水和技术打动了大荔的果农。一个1.5亩的标准温棚投资要9万元,投资大、效益好,但风险也很大。专家们为了攻破温棚栽培技术,冬季1、2月份在外边冰天雪地、温棚里30摄氏度的条件下,拿着实验仪器边测量边记录,终于在2013年成功突破了自然降温破除休眠的温棚栽培技术。从此温棚冬枣成为大荔成熟最早的冬枣,价格高、市场好,亩产值超过5万元,温棚冬枣栽培的风险消除了,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全县温棚冬枣面积达8万亩,范家镇3.5万亩温棚冬枣年产值超过14亿元。

提起李新岗团队对于大荔冬枣产业的贡献,大荔县委书记由建新感慨万千:“大荔冬枣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团队专家的努力分不开,大荔冬枣是有‘硬科技’的枣。李新岗带领团队成员在设施冬枣棚体提升、光温调控、绿色防控、土壤健康等环节都赋予了更多的科技元素,冬枣设施棚体由最初的防雨棚发展到现在的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等系列新型棚体,在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荔冬枣设施栽培模式。”

绘就蓝图,让大荔冬枣高质量发展

在李新岗看来,作为一名农业高校教师,除了给当地农技推广人员教技术,更重要的是能给政府提供产业发展的建议。

“我不想让冬枣产业无序发展、来回折腾,一定要有战略,要有规划目标,要高质量发展。” 2021年5月,在中国大荔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李新岗如是说。多年来,他和大荔政府一起参与制定了冬枣相关国家、地方标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展全产业链数据监测与分析,基本实现农业智能监控、标准化种植管理和农产品溯源。

正是得益于这些规范的制度和“硬科技”支撑,大荔的“冬枣”从此变“夏枣”,每年从5月到11月都有新鲜冬枣上市,超长货架期和错峰销售期保证了市场价格坚挺、供不应求,比如出口迪拜的优良品种,每颗冬枣6元钱,每斤能卖到20美元。

在安仁镇伏坡村冬枣示范园,优势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日光温室亩收入达8万元,成果喜人。在5—10月的丰收时节,走进棚中放眼望去,硕果累累、压弯枝头,奇怪的是红色冬枣少之又少。果农解释说:“我们一般早上6—8点完成当天的采摘,10点就完成交易和分拣,接着就是装车,下午开始运往全国市场,第二天就可到达消费者手中,新鲜上市,保证冬枣质量。”

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说:“站在小坡向东望,万亩冬枣大棚铺向天际,一车车冬枣从这里发出,走向全国人民的餐桌。谁又知,有着‘冬枣第一村’‘冬枣亿元村’之称的小坡村,20年前却是一片贫瘠——‘近看水一片,远看全是碱,种啥啥不长’‘渠烂坡断路不平,辛苦一年没收成,花钱全靠打短工’。几句顺口溜,真实而苦涩。多年来,多亏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教授团队对果农的指导,老百姓的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冬枣成了大荔枣农的“幸福树”,不仅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村子里的青壮年也“鼓”了起来。以前,在村子劳动的大多是“空巢老人”,近年来,农民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子里30—50岁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究其原因,还是冬枣产业旺了,回乡和外面挣同样多的钱还能顾家,年轻人就留住了。有的年轻人还成了专业技术工人,除了管理自家园子,还可以到别的园子进行技术输出,按小时计酬,一年能多挣好几万。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红枣专家,要继续贡献‘大学科技力量’,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继续努力做让政府和百姓信赖的专家。”李新岗的眼神笃定而充满力量。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眼下,大荔冬枣地里,又看见了忙碌的李新岗……

猜你喜欢
冬枣果农
陕西大荔县: “摇钱树”上挂满“金蛋蛋”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基于Logit-ISM模型的果农电商参与行为研究
果农之梦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冬枣好吃但不要吃多
苹果树一生都在做减法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偷摘葡萄的狐狸
冬枣生物保鲜技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