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周边学生街区业态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初探

2022-08-10 02:53廖攀
大科技 2022年32期
关键词:业态高校学生商业

廖攀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1147)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随着城市中心人口的快速集聚,城市结构内部自我调节失衡,往往导致处于城市旧城社区等商业服务设施严重缺乏的情况出现,甚至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的消费需求,需要配备更多设施完善的区域级和社区级商业中心来调和这种矛盾[1];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业设施快速发展与扩张,供给量已接近饱和,出现竞争激烈化和经营低利化的情况。新时期学生的思维与需求也日新月异,原有的商业服务业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生活学习的需求。

1 概念及范围界定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高校开始打开“院墙”,原有封闭的、单元性质的高校社区开始向外扩散,与外部的社区发生融合与碰撞。本研究提出的高校周边学生街,其本质是依托于高校周边的一个商业步行街,承担着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结、促进生机活力的作用,也承担着改善高新学生单调的生活、激发消费者购物热情,为高校学生塑造并提供多样化的商业空间与交往空间。

2 高校周边学生街区商业业态分析

2.1 商业行为分类

影响商业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且错综复杂的,但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也具有不一样的特色,为了更好地适应建成空间的研究工作,通常是有其目的,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研究报告与归纳可以概括为3 个类型的商业活动:①必要性的活动,主要是指正常行为人都必须参与不同程度的社会活动的需要。由此可以得出满足日常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商业行为就应该属于这种类型,例如买食品、日用品、书籍等;②选择性的活动,是在另外一种条件下,人们的活动行为的发生意愿与所处的适当的时间与地点是其活动发生的先决条件。这时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物质消费已经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了,进而更加注重精神层次的消费。因此,消费者处于的消费环境中的业态环境就具有了直接影响购物行为活动的作用,商业行为发生对消费者处于的消费环境中的业态环境的要求较高;③社会性的活动,是指在公共空间环境当中,以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第三种行为活动,往往是基于第一和第二种行为活动发生而产生的。

2.2 高校周边学生街区主要业态构成

业务经营内容往往由市场动态调整耦合而成,这其中隐含了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市场当中的消费者,那么高校周边学生街区主要业态主要受其所处的高校消费群体大学生的需求而决定,与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各式各样的商品以及各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娱乐服务等就成了高校周边业务经营的主要内容,因为消费群体的不同而显得与一般社区商业有明显的不同[2]。通过调查高校周边学生街区业态,其业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活用品类业态,主要从事各种日用品的生活必需品,包括正装鞋,服装店,鞋店等各种小商店铺和综合超市,杂货店,床上用品以及眼镜店铺等在高校周边的业态比重也是比较大的;生活服务类的业态,主要是为高校周边师生和周边的少量居住居民而服务的,包括照相馆、理发店、美容店、洗衣裁剪、复印打字、以及电信服务和银行等,也是周边商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食类的业态包括餐馆以及各种零食如冷饮、水果、蛋糕店以及各式各样的小吃;文体用品类的业态主要消费群体为高校周边的在校大学生,包括各种书店、文具、期刊杂志、美术用品以及各类体育用品;娱乐类的业态主要针对学校在校大学生,包括各种茶座、咖啡、桌游、密室、漫画吧、健身房、网吧等;其他商业业态,属于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方面消费之外的额外消费,体现了大学生更高更个性化的要求的消费,主要有各种礼品店、花店、美甲店、饰品首饰和生日礼物店。

2.3 高校周边商业业态空间需求

不同业态需求的空间是不相同的,研究各种业态所需求的空间类型有利于在设计中考虑到业态对空间的需求,并且针对基地内部业态分析及相应的业态所需要的空间不同,对空间进行新的改造[3]。

超市一般位于人流量大的街区,方便到达、有效疏散,一个超市会带动周围几条街区的小型产业发展,超市人流量大,需配置停车设施,达到交通便捷的目的。超市业态所需空间如图1 所示。

图1 超市业态所需空间

俱乐部休闲娱乐一般位于临街面上,方便人群到达。俱乐部人流散量大,较大的前广场有助于人群的集散,俱乐部属于休闲场所,后庭院有助于休闲娱乐。图2为俱乐部休闲娱乐业态所需空间。

图2 俱乐部休闲娱乐业态所需空间

休闲会所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是高档的娱乐空间,能依托城市公园的良好环境为人们所用,会带动公园周边其他业态空间发展。

2.4 高校周边商业的分布规律

由于建设时间和形成因素不同,高校周边建成的城市环境以及高校的规划布局不同,都有着显著的差别[4]。

2.4.1 在学生人流出行的主要路线上

一般高校因教学要求都有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和固定的教学住宿房间,学生的日常的出行路线和时间一般也存在很强的规律性,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有规律的学生流动线路。例如,两个相近的学校校区、学生每天出行的经过路线上、超市、宿舍与教学楼之间的区域等,在这些流线上布置满足学生的商业业态,容易获得大量的高校学生消费群体,创造更多的学生商机。

2.4.2 就近占据有利的商业位置,同类设施相对集聚分布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同类型设施的相对集聚布局又可以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例如:在高校周边学生街学生容易到达的使用率高的区域,各式各样的商业店铺聚集在一起进而形成一定规模的“餐饮街”“小吃街”等,随时满足学生的各种日常饮食需求。于是乎针对高校学生的特定的商业空间就形成了。

2.4.3 各业态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对于满足日常生活用品的商业来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高校周边区域内高校学生的各种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要求,是周边商业主要且核心的内容之一。高校周边商业的消费人群不仅包括高校校内教师与学生,同样包括一部分周边的社区居住居民,这就使得这一类商业的分布与周边社区居民的分布也有一定相关且紧密的联系。同时,由于服务对象范围比较大,日常生活用品商业的分布在整体来说就呈现出比较均匀的空间分布情况。另外一个方面,日常生活用品类商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边大型商业业态的影响预制约,生活服务业和生活用品一样,是高校周边消费群体不可缺少的商业类型,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与周边社区居民的分布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分布呈现出较为均匀的情况。

3 学生街区商业空间存在的问题

3.1 功能布局较为混乱

正如上文所述,高校周边学生街区在初期由于缺乏规划布局的引导,往往出现自发无序的一种发展状况,这就导致了高校周边学生街区的商业业态分布出现混乱。随着高校的发展周边居住功能的完善,高校周边学生街区有需要承担一定的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周边学生街区商业业态需要在叠加一定的社区居民服务功能[5],进而使得商业业态分布更加的混乱,这样年复一年就往往形成学生街区功能完全混乱的情况,功能布局十分的不合理,这样的结果就是往往会形成高校周边的学生心中的“准灰色”空间。

3.2 交通组织不合理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学生人数以及周边居住人数的规模急速扩张,进而导致交通需求也进一步扩张。一般的学生街区空间往往内部交通拥堵,停车混乱、人车混合的情况,以及加上步行系统不发达,甚至出现断、堵等情况,连续性、舒适性需要提高。

3.3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由于高校周边学生街区的商业大多是自发由市场调配形成,在建筑的造型和立面设计以及门面招牌等都缺乏设计与考究,往往会显得凌乱、无序且夸张。与高校的整体文化形象与内涵极不协调,破毁了校园原有的文化氛围与需求。高校周边周边商业作为高校周边城市环境的一部分,以服务高校师生为主,应当更加注重其商业文化与校园的文化属性的结合融合耦合。

3.4 缺乏人性化的考虑

一个正常行为的人对商业空间的使用与要求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既有方便快捷便利的基本要求,又有舒适、舒心、惬意、自然等心理的精神需求。高校周边的商业空间在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往往存在忽视人的心理需求这一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设计比较粗糙、适合人在商业购物环境中的休憩与交流的空间比较很少。对人购物活动时的一些细节的心理舒适要求考虑不周到等等。在商业空间设计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文本的理念,在考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购物场所也是十分重要的,从而达到商业和人的需求最大化的耦合。

4 学生街区业态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4.1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规划中需要从人的需求出发,特别是高校周边学生街区主要服务对象高校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大学办学科目设置[6],综合分析高校学生的具体生活、学习等需求,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满足高校学生的独特而个性的需求。

4.2 适度功能混合

在分析高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植入学生业态、商务办公、文创基地等新的功能,激发基地活力,打破基地功能单一,地块缺乏活力的情况,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往往可以融入培育艺术展览空间、创业园区、特色小吃街等特色空间。

4.3 构建完善的交通系统

针对往往出现的交通拥堵、人车混行的问题,在基地内外部层面,可以从大区域梳理交通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基地内外交通,形成基地外部合理的交通流量匹配,分解掉基地额外承担的城市交通流量压力;在基地内部层面,可以通过增加车行道、地下车库、道路下穿等手段,理顺车行交通,引导人车分流;可以通过打通步行空间的断点、堵点,建设空中连廊等手段措施,构建适宜人行走的完善的步行系统。

4.4 提升基地文化内涵

针对学生街区文化内涵的缺失问题,可以梳理挖掘并结合大学文化内涵,通过植入图书阅读、文化产业、文创商业、艺术培训等方式增加街区文化内涵,具体可以通过打造增设学生墙、文化雕塑、文化小品等城市家具,创造文化交往空间。

4.5 注重开敞空间完整性

学生街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共空间,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开敞空间进行统筹支撑,这就意味着在规划设计时,需要保障开敞空间的连续性与品质性,注重点线面的结合,构建开敞空间系统,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购物、休闲、交往空间,促进健康良好的学校环境。

5 结语

高校周边学生街区往往既具有要接地气的生活现实需求,又具有高校学生对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品质的生活的现实要求。本研究重点着眼于学生街区业态布局探究,充分考虑在校师生等相关人员的生活、学习需求,及对业态适应性街道空间相关理论探究,力求通过对商业业态的更新,促进区域内教育文化事业的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业态高校学生商业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