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戴帽,山下开发”
——习近平茶叶扶贫思想研究

2022-08-12 08:16沈建阳
福建茶叶 2022年3期
关键词:银山军营绿水青山

沈建阳

(集美大学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从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的17年间,习近平同志历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常委、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福建省代省长等职务。在福建从政的17年间,习近平同志陆续提出了以“山上戴帽,山下开发”为代表的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思想,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三进下党”、“四下基层”、“惩治腐败”为内涵的“闽东精神”,还有“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和执政理念。

从1985年6月到1988年6月,在厦门执政的三年时间对习近平同志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曾深情地回忆说,“到经济特区工作,是我第一次走上市一级的领导岗位,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第一次亲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这三年在习近平看来,是“全面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苦、刻苦的学习过程,从中得到锻炼”。厦门3年,习近平同志探索了一系列甚至在全国都具有开创意义和前瞻性的改革举措,积极探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道路,大力推进生态环保工作,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其中,军营村和白交祠的茶叶扶贫开发工作,是厦门执政经验中的重要一页。军营村和白交祠位处厦门同安区,曾经是厦门最偏远贫困的农村,由于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曾经十分滞后。习近平同志曾于1986年与1997年两赴军营村和白交祠调研,提出了“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茶业扶贫的重要思想,首次将扶贫开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思想结合起来,这不仅是他后来“两山理论”等生态保护思想的萌芽,同时也是他后来进行扶贫事业的先声。同时,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还开展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茶叶外交,通过茶叶这一文化纽带将世界各国紧紧联合在一起。

本文从军营村和白交祠两村的扶贫实践出发,以军营村和白交祠茶产业的扶贫开发和发展作为抓手,以此发掘和认识习近平同志厦门3年的执政经验,梳理其茶叶扶贫思想的源头和发展历程,不仅有利于发掘总结特区扶贫样板村的摆脱贫困实践经验,为福建省甚至全国的扶贫工作提供经验和启示;同时能够加深对扶贫和生态保护等治国理政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为厦门乃至福建的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最后,厦门作为几个重要的茶叶出口港口,同时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茶文化方面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茶叶开发茶文化对于发掘厦门地方(同安区)的历史文化、打造相关旅游产业以助力乡村振兴亦有重要的意义。

1 “牵挂那遥远的小乡村”——习近平两赴特区贫困村

莲花镇是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下辖的一个镇,东邻同安区汀溪镇,南通集美区,北邻安溪县,处于多县区交界处。莲花镇下辖19个行政村,从100米以下的平原到150-500米的半山腰,再到500-1000米的高山丘陵,19个村落呈阶梯状依次分布。莲花镇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西北部山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面为山地,东南部为小面积的低丘台地和河谷平原,耕地面积仅2.8万亩,占全镇面积的十分之一强。受制于复杂的地形,土壤同样呈立体分布,仅河谷两岸平原地带的轻壤土、中壤土与沙壤土适合种植粮食作物,海拔600米以下主要为红壤,600-950米为黄红壤,950米以上为粗骨性黄壤,均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莲花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雨量丰富,无霜期长,适合种植热带、亚热带农业,但高海拔处昼夜温差大,温度较低,也不太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

除却特殊的自然条件的制约外,莲花镇落后的交通条件也一度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莲花镇本身距同安城区9公里,距厦门国际机场25公里。而位于莲花镇西北部海拔900米处的军营村与白交祠则是当地典型的高山贫困村,海拔高,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据军营村老人回忆,军营村坐落在群山之中,没有一条像样的进城道路,仿佛与世隔绝。过去村民若要进城,只能在群山密林中徒步前行,跋山涉水,进城需要数个小时的时间,可谓长路漫漫,艰辛不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山地起伏不平,缺少耕地,以至军营村的水田最远的在半山腰的大祠,而白交祠村有一大半的水田在长泰附近。据白交祠村村民杨清祥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种田要跑到长泰那边去,远的7公里,近的也要3公里,全靠两条腿。常常天不亮就要出门,中午随便在田里生火煮饭填肚子,晚上天黑之后才能看到家门;有时候赶生产,晚上就直接睡在田边的茅草屋。水稻收成的时候,运输全靠人力,一担100多斤,一天挑两担,日子很苦。雪上加霜的是,高海拔气候,温度低、昼夜温差大等特点使得当地虽为热带、亚热带气候,但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短,比如山上的水稻只是一年一熟,而山下则一年两熟。

尽管当时改革开放已有数年的时间,军营村与白交祠看起来却更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地瓜当粮草,孩子当背包”,当时这两个山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多元,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军营村里的老人高泉阳回忆说,在大多人已经能吃上大米饭的时候,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主食还是地瓜和稀粥。当时军营村大半的土地都种了地瓜,只有300多亩水稻,人们一餐只能喝上一碗稀得见底的白粥。每天,他都抓心挠肝地想吃一碗白米饭,一碗没有掺水的、热气腾腾的白米饭。1981年出生的军营村村民苏银坂记得,当时他家的灶台上高高挂着一块切得方方正正的,带着三分猪皮七分肥膘的肉,做菜时用筷子插住,往锅里轻轻一抹,略沾点油水又挂了起来,这便算是吃上油了。

习近平同志于1986年、1997年两次赴军营村与白交祠调研,访贫问苦,为特区贫困村的发展出谋划策。1986年,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第一次造访军营村、白交祠。当时的交通条件很差,从同安县城到军营村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开车都需要两个多小时。村里则只有一条1.6米宽的土路,车辆无法行驶,习近平同志一行人只得将车停在村口,步行进村。在了解了村中贫困户的数量之后,习近平同志便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在详细地询问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的打算后,习近平同志要求村里多种茶、多种果,发展第三产业,早日脱贫致富,并通过县水土办帮助村里引进了一批广西无籽柿——这在当时是全国最好的柿子品种,并指示县农办帮忙解决了3万元的扶贫资金的问题。在第一次造访军营村与白交祠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提出多种茶,多种果,以激活农村经济,防止水土流失。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再一次来到军营村和白交祠。在简单的交谈之后,他就开始急切地要去村民家中走访,在走访中详细地了解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收入情况,关切地询问大家温饱问题解决了没有,合作医疗方不方便。在军营村村部二楼的召开的座谈会上,在了解了军营村十余年间的发展变化之后,习近平同志对村民又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绿化造林,保护生态,多种茶,多种果,大力发展农业和林业;二是鼓励年轻人要走出山门,出去打工和创业,不要单一地守在本地种茶,要勇敢地出去闯荡。在了解到两村因为缺乏设备和先进的制茶技术和工艺,导致茶叶质量欠佳,进而影响了茶叶的销路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协调市农办拨了两笔扶贫资金,一笔40万元用于建设加工厂,一笔20万元用于购买设备,后来又追加了10万元,进行精准扶贫。在1997年的第二次造访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新建茶叶加工厂,寻求茶叶销路,切实提高村民收入,进行精准扶贫,并将军营村、白交祠等地的茶叶扶贫开发实践形象地概括提升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重要理念。

2 “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特区扶贫经验的重要意义

扶贫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厦门对特区贫困村进行的茶叶扶贫开发实践,率先将二者结合起来。

扶贫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其治国理论和实践的始终。早在正定时期,就实事求是地向县委反映粮食的高征购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样化经营,进而提出了“半城郊型”的发展理念,一年就解决了正定人民的温饱问题。执政厦门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赴军营村、白交祠调研,鼓励当地居民种茶种果,为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出谋策划。执政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笨鸟先飞”、“水滴石穿”等脍炙人口的扶贫理念,并“三进下党”,还在实践中创造了以“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为主要内容的“四下基层”精神。在后来被视作闽东发展整体规划的《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中,习近平指出:“闽东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脱贫工作。经过三年的脱贫,有了可喜的变化。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的脱贫还是处于低水平,还不稳定,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进而提出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将脱贫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扶贫资金要相对集中等几个方面展开扶贫工作。在2017年10月25日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庄严号召,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样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内容。早在执政厦门时期,在牵头制定厦门发展战略的时候,习近平第一个就提到了生态问题,他指出“发展特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为厦门的子孙后代 创造一个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他还参与了当时筼筜湖的治理工程。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针对寿山石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的情形,下令严禁开采,并对寿山石资源的保护采取了很多措施。在2017年10月18日所做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呼吁全国人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

“山上戴帽,山下开发”,通过茶叶经济的发展,在脱贫致富的同时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说,这一理念最早将扶贫与生态保护等重要理念结合起来并付诸实践,这一理念既是习近平同志对特区贫困村进行茶叶扶贫开发的真实写照,也是重要的理论总结,是习近平同志后来“两山理论”的重要萌芽。2005年8月24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刊登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的重要文章《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文章指出:

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这既可以说是习近平对浙江省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关系的新认识,也可以说是他对前一阶段通过茶业开发进行生态扶贫实践的总结,是对其厦门扶贫时期的“山上戴帽,山下开发”这一重要理念的拓展和升华。

在外交活动中,习近平同志也高度重视茶文化的交流,展开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茶叶外交:2013-2015两年多时间的七次出访中,先后8次提及茶文化,藉此增进中外友谊,弘扬中华文化。在2017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寄出的贺信中提及的“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概念,更是为中国茶的发展、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因此,习近平同志对军营村和白交祠的茶业扶贫举措,既与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理念相合,同时也与当前习近平同志对茶文化的发展的高度重视遥相呼应,也是当前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

3 茶叶助力乡村振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中指出的,“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发展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将他福建考察的第一站定在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查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茶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从“山上戴帽,山下开发”到“两山理论”再到“茶叶外交”、“茶叶助力乡村振兴”,一路走来,茶产业已在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必将要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银山军营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创新方法 用“绿水青山”赢未来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在军营下棋的岁月(一)
军营里的“大餐”
疯狂的传单
FUNNY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