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期性术后疼痛教育对剖宫产术后PICA 产妇的应激影响

2022-08-12 03:43毛秀优上饶市广丰区妇幼保健院江西上饶3346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8期
关键词:内啡肽皮质醇疼痛感

毛秀优(上饶市广丰区妇幼保健院,江西 上饶334600)

术后疼痛是外科术后常见的一种急性症状,强烈的术后疼痛会引起患者心理与生理上的极度不适,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1]。 术后适当的应激反应会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但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会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 自控静脉镇痛(PICA)技术在临床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其操作简单、术后镇痛效果良好[3]。 我院产科近年来已在剖宫产术后应用广泛,但仍有部分产妇感觉镇痛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临床观察后发现,此前有过手术经历的产妇的疼痛感较首次经历手术的产妇要弱,因而考虑是否与对疼痛预期准备有关。 预期性术后疼痛教育是指在术前提前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一定的认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本研究对部分产妇进行了预期性的术后疼痛教育,效果良好。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3 月至2021 年5 月在本院拟行剖宫产的70 例产妇,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 例。 观察组年龄22~35(28.48±2.98)岁,孕周(38.54±0.25)周;文化程度:初中至高中21 例、高中以上14 例;对照组年龄22~35(28.51±2.97)岁,孕周(38.47±0.32)周;文化程度:初中至高中22 例、 高中以上13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1)孕周≥37 周且为初产妇;(2)单胎活产;(3)有沟通能力且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4)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目的并同意入组。排除标准:(1)既往有手术史;(2)有严重妊娠合并症或有精神意识障碍;(3)术前处于临产状态,有宫缩;(4)存在胎儿窘迫或其他新生儿异常。

1.2 方法 两组均自愿使用术后PICA: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下行剖宫产术,于手术结束前均在Y 型静脉留置针上连接一次性自控电子镇痛泵行PICA。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后告知产妇PICA 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嘱术后注意保护静脉留置针防止脱落,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护士,不要自行操作。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预期性术后疼痛教育:在术前对产妇进行疼痛教育,包含疼痛认知、疼痛应对方式等,并配以健康手册。(1)疼痛认知教育:首先向患者肯定剖宫产术后肯定会有疼痛感,告知其术后疼痛主要来源为切口及宫缩。 且术后宫缩产生的疼痛感存在个体差异,且术后PICA 的使用并不能完全消除宫缩痛,因而在使用PICA 后还是会存在疼痛感,疼痛感可因心理、体位改变等因素而发生变化。通过提前告知,让产妇心理上对术后疼痛有一个预期准备,在疼痛出现时能以相对好的心态面对。(2)疼痛应对方式:根据疼痛评估来指导患者使用PCIA,本研究所采用的是视觉疼痛评分法(VAS),0~3 分者无需使用PCIA,4~5 分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PCIA,6 分以上者在使用PCIA 的情况下,可根据自身情况另加止痛药物。 指导产妇采用非药物疼痛缓解法,如肌肉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转移注意力可有效缓解疼痛感。

1.3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估:在术后4 h、8 h、12 h及24 h 采用VAS 评分法[4]评估两组疼痛情况。 VAS评分0~10,10 为剧烈疼痛,0 为不疼痛。 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重。 并记录两组术后24 h 内使用镇痛药情况及PCIA 使用频次。 (2)应激水平:①唾液皮质醇、血浆β-内啡肽水平,于术前、术后1 d 采集产妇唾液及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唾液皮质醇及血浆β-内啡肽水平。 ②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分[5],于术前、术后1 d 采取STAI 量表评估产妇在疼痛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变化。 STAI 量表含有状态焦虑量表(S-AI)及特质焦虑量表(T-AI)两个亚量表,共40 项,各20 项,每项采用4 级评分法,评分1~4,1 为完全没有、4 为明显表现或总是如此。 以两个亚量表的总分为最终评定结果,分数越高,焦虑水平越高。(3)镇痛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其中包含镇痛效果、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每项评分0~10 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各时间段VAS 评分比较 两组在术后4 h VAS 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8 h、12 h 及24 h VAS 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各时间段VA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术后各时间段VA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4 h 8 h 12 h 24 h观察组对照组35 t P 6.69±1.5.23±1.1.52.13.45±1.2.26±1.7.06.04.58±0.8.02±0.7.06.04.26±0.2.42±0.1.05.003

2.2 两组应激水平指标变化比较 观察组术前唾液皮质醇、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及STAI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唾液皮质醇、血浆β-内啡肽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STAI 评分较术前降低,对照组STAI 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唾液皮质醇、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及STA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应激水平指标变化情况(±s)

表2 两组应激水平指标变化情况(±s)

注:与术前比较,*P<0.05。

唾液皮质醇(ng/ml) 血浆β-内啡肽(ng/ml) STAI(分)术前 术后1 d 术前 术后1 d 术前 术后1 d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35 t P 1.16±0.1.15±0.1.30.76.31±0.05*1.35±0.07*2.54.01.29±0.2.30±0.1.20.83.76±0.14*1.86±0.18*2.40.026.25±5.96.95±4.1.37.704.36±2.54*48.26±4.27*4.299<0.001

2.3 两组使用镇痛药情况及PCIA 使用频次比较观察组术后1 d,使用肌肉注射哌替啶1 例、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剂3 例,使用PCIA 频次(5.84±1.23)次,对照组术后1 d,使用肌肉注射哌替啶3 例、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剂8 例,使用PCIA 频次(6.95±1.42)次。 观察组使用镇痛药率为1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3%(χ2=4.158,P=0.041)。 观察组使用PCIA 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t=3.236,P=0.002)。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镇痛效果、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s)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s)

组别 n 镇痛效果 健康教育 心理干预观察组对照组35 t P 6.78±0.9.23±0.5.87.00.12±1.1.34±1.5.42.01.58±0.7.12±0.4.04.003

3 讨论

术后疼痛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适当的应激反应使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加强,而过度的应激反应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术后疼痛管理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6-7]。 PCIA 可有效降低术后疼痛,且操作方便,临床广泛应用。 但在产科剖宫产术后的使用仍有部分产妇感觉效果不满意。 对于择期手术的产妇来说,术前未经历过宫缩,而术后PCIA对宫缩痛不能完全缓解,产妇又对术后PCIA 的镇痛效果预期太高,因而产生PCIA 镇痛无效的感觉。 本研究根据“准备性期待理论”将预期性术后疼痛教育应用于剖宫产产妇的疼痛管理中,发现观察组术后8 h、12 h 及24 h 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术前对产妇进行疼痛认知的教育,让产妇有一个疼痛心理预期的准备,能有效提高产妇的疼痛阀值,丁红萍等[8]研究也提出术前疼痛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说明预期性术后疼痛教育可以降低术后产妇的疼痛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d,观察组唾液皮质醇、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及STA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急性疼痛时,机体产生应激反应,机体皮质醇和β-内啡肽水平上升,可作为疼痛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的指标[9]。 焦虑是人们在处于应激状态下最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10],STAI 量表评估可反映应激情况下的焦虑状态,说明预期性术后疼痛教育可改善产妇术后的应激反应。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使用镇痛药率及PCIA 使用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对产妇进行预期性疼痛教育中,对其进行了非药物疼痛缓解法的指导,通过心理干预及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药物干预。既往研究也提出[11-12],止痛药物的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对患者预后有不利影响,因而减少药物干预对产妇的恢复有利。

综上所述,预期性术后疼痛教育可有效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感及疼痛应激水平,减少镇痛药的使用率。

猜你喜欢
内啡肽皮质醇疼痛感
危重患者内源性皮质醇变化特点及应用进展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拿起手机扫一扫,就知道你压力大不大
动物体内也产生兴奋剂吗?
“夏季忧郁”源于压力激素变化
内啡肽
血睾酮、皮质醇与运动负荷评定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