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典型案例与经验启示

2022-08-15 05:40郝向举党子乔杨霖坤
中国水产 2022年7期
关键词:螺蛳种养小龙虾

文/郝向举 党子乔 杨霖坤

稻渔综合种养是为适应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在继承原有稻田养殖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一种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利用生物互惠和资源互补利用等生态学原理,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实现稻田集约利用,能在水稻稳产前提下,产出优质水产品,并大幅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一些地区依托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产业优势,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县域农业主导产业,汇集资源要素,推动集聚发展,促进产业模式升级、产业链条拓展,形成了集生产、加工、流通、休闲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典型模式推广应用,本文整理分析了湖北省潜江市、江苏省盱眙县、浙江省青田县、辽宁省盘锦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等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情况和主要做法,总结了经验和启示,供各地在推动稻渔产业化发展实践中参考借鉴。

一、典型案例及主要做法

(一)湖北省潜江市稻虾产业

1.基本情况

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错,稻田和水资源丰富。21世纪初,潜江农民开始探索稻田养虾,经过近20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潜江稻虾产业形成了苗种繁育、生态种养、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餐饮服务、电子商务、节会文化等一体化发展格局。2020年,潜江市稻虾种养面积达85万亩,稻虾产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全产业链综合产值520亿元。

2.主要做法

一是科技创新驱动。20年来,潜江市始终以模式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稻虾模式由连作到共作,模式的不断升级推动了产业持续发展。目前潜江主要有稻虾共作、繁养分离、立体综合种养等三种模式,其中繁养分离模式推广5万亩,效益显著。当地始终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发展,先后制定23项各类标准,涵盖小龙虾繁育、种养生产、加工、餐饮各环节,小龙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为规范生产、推广技术、推进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以加工业引领产业化。潜江稻虾种养的发展经历了由加工业带动种养业,再由种养业促进加工业、拉动餐饮业发展的过程。潜江小龙虾加工业发达,全市小龙虾加工企业33家,年小龙虾加工能力35万t以上。为确保小龙虾原料供应和产品品质稳定,加工企业纷纷与农户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多样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尤以“土地流转+反租倒包”的“华山模式”最为典型,带动全市建成13个万亩、70个千亩集中连片稻虾共作标准化生态种养基地。

三是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潜江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将虾头、虾壳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加工成虾油、虾粉、甲壳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依托小龙虾交易中心,发展小龙虾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可以在18小时内送达全国500多个城市,成为区域内重要的小龙虾集散中心。建成集旅游度假、龙虾美食、文化展示、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生态龙虾城,集聚虾皇、味道工厂、小二上虾等一批龙虾餐饮名店,创新推出油焖大虾等128道小龙虾菜品,成为享誉全国的小龙虾美食城市。

四是品牌共建共享共用。全力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共品牌,加大宣传推介,每年举办小龙虾节和虾稻产业博览会,通过“一节一会”活动为品牌赋能;每年在3个~5个省会城市举办专场推介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农交会、渔博会等各类展会,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提升品牌知名度。实施潜江龙虾“走出去”战略,鼓励餐饮、加工、物流企业到外地建厂、建基地,推动潜江龙虾品牌和标准向外地延伸,与全国82个地区和企业开展品牌运营合作,实现品牌共享公用。经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评估,2021年潜江龙虾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251.8亿元。

(二)江苏省盱眙县稻虾产业

1.基本情况

盱眙县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水稻种植面积近120万亩,水域面积96万亩。近年来,盱眙县充分发挥稻田资源优势、淮河和洪泽湖水资源优势和国家级生态县的山水生态优势,积极推广稻虾共生模式,构建了集科研、种养、加工、餐饮、电商、节庆、旅游以及文创产品开发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2020年,盱眙县稻虾种养面积66.5万亩,小龙虾产量12万t(含池塘养殖),小龙虾产业形成百亿级规模。

2.主要做法

一是高位推动,引领产业有序发展。将稻虾种养列为政府重点工作,先后制定《虾稻共生产业发展规划》《虾稻共生扩面提质增效行动方案》《现代农业和龙虾产业发展扶持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统筹省市农业项目资金,整合各类土地治理、农田水利、农村电力等资金项目,优先扶持稻虾种养,县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金融机构为稻虾种养量身定制“虾稻致富贷”,保险机构为种养户提供小龙虾养殖高温、干旱、洪涝及病害等保险,实现了有力的金融信贷支持和风险保障。

二是科技支撑,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深化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与扬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开展种养技术、水稻品种和水产苗种相关研究。组建龙虾创业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对一线技术人员和养殖户进行培训,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提高盱眙县种养水平。制定《盱眙县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技术规程》,让全县种养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三是品牌赋能,提升产业综合价值。以绿色生产推动品牌建设,沿洪泽湖大道30万亩稻虾种养获批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盱眙县35个经营主体67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积极构建盱眙龙虾、盱眙龙虾香米双品牌驱动机制,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估,2021年,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达215.51亿元;盱眙龙虾香米曾荣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推介活动金奖、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等称号,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续21年举办龙虾节,将地方物产类节庆打造成全国知名节庆品牌,荣获中国节庆产业十大品牌节庆等称号,有力提升了盱眙县和盱眙龙虾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浙江省青田县稻鱼产业

1.基本情况

青田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不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1200多年前,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并放养鱼类自然生长,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了稻花肥鱼、鱼粪肥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近年来,青田按照“一产为基,二三产联动”的思路,协调推进稻鱼共生保护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青田县稻鱼共生面积5.54万亩,平均亩产水稻450kg、田鱼35kg,亩均净利润3000元以上,年综合产值5亿多元。

2.主要做法

一是科学引导产业发展。出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5)》,精准定位,明确方向,围绕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建设成“农业文化遗产展示窗口、农业文化遗产特色小镇、休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普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稻鱼共生模式推广、公共品牌宣传推介,推动稻鱼共生面积恢复、产业提升、体系健全。

二是“五统一”促进标准化生产。依托青田县稻鱼产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与种养户签订产购销一体化订单,以“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规范种养生产。以方山乡、小舟山乡、阜山乡等传统稻鱼生产区为重点,创建37家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带动提升青田县稻鱼共生生产水平。

三是擦亮金字招牌,带动产业提质增效。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首批全球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成为我国首个列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依托资源优势,青田县着力打造了青田田鱼、青田稻鱼米等区域公共品牌,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稻鱼米价格由原来的4元/kg~6元/kg提高到20元/kg,甚至更高。积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有效途径,在农旅文融合发展上下功夫,青田县建成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方山稻鱼共生博物园、小舟山梯田稻鱼共生休闲观光园等四个农业特色观光基地。其中,方山乡依托“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建设稻鱼共生博物园,举办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做美农业旅游景观,深挖农耕、民俗和饮食等文化元素,实现了稻田养鱼“既种丰收也种风景”。

(四)辽宁省盘锦市稻蟹产业

1.基本情况

盘锦市地处辽宁中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辽河入海口处,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也是北方规模较大的河蟹人工孵化和养殖基地。1991年,盘锦稻田养蟹起步,到2006年打造了“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盘山模式”。近年来,盘锦市大力推进百万亩优质水稻工程,整合河蟹产业项目,稻蟹种养蓬勃发展。2021年,盘锦市稻蟹共作面积85万亩,并形成了“产业联盟+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开辟了一条北方水稻主产区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2.主要做法

一是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盘锦稻蟹种养的快速发展源自“盘山模式”的形成和推广。实施“盘山模式”,水稻不减产,河蟹规格大,综合效益显著。此后,盘锦市在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种养生态化等方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本世纪初,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开始河蟹品种选育,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形成“光合1号”,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河蟹苗种生产基地,为盘锦乃至三北地区稻蟹种养提供了稳定的优质蟹苗蟹种。近年来,依托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中心,盘锦市加强与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围绕种质提升、生态环境调控、保水节水和土壤质量提升、“牛奶病”等病害防控、种养模式等开展技术攻关,总结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有力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二是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化经营。近年来,盘锦市引导盘锦大米集团、光合蟹业、盘锦市粮库、每日集团等68家企业组建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产业联盟,采取订单、土地流转、自建基地、股份合作和联合产销等形式,集约整合土地,推进规模化经营,形成了“产业联盟+联盟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新经营模式。通过农业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推动盘锦大米和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联盟企业集约经营土地53.9万亩,盘锦市千亩以上种养户50多户,百亩以上种养户2000多户。

三是品牌引领,多元营销拓展市场。盘锦市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曾有“棒打野鸡瓢舀鱼,螃蟹爬到饭锅里”的民谣。通过发展稻蟹种养,大米和河蟹品质提升,品牌价值不断攀升。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在辽宁省区域品牌评价中,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分列第一位和第三位。产业联盟成立后,将地理标志产品、联盟标识等作为联盟企业特许专用,全方位立体化统一开展宣传推介,以政府名义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广告,参加各地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有力扩大了品牌知名度。在重点打造胡家河蟹交易市场等线下市场基础上,积极对接电商平台,搭建线上交易平台,拓宽线上销售渠道。2021年,联盟企业线上销售大米11万余t,销售河蟹3万余t。

(五)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稻螺产业

1.基本情况

柳州市地处广西中部偏东北,素有“桂中商埠”之称。柳州螺蛳粉是地方特色小吃,有“酸、辣、鲜、烫”等特点。近年来,柳州螺蛳粉传承创新发展,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螺蛳粉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柳州螺蛳粉产业集聚区考察时对“小米粉大产业”给予了充分肯定。为建立稳定优质原料生产基地,2017年,柳州市开始在融水县推广稻螺种养,2021年,柳州市稻螺种养面积近6万亩,年产螺蛳1.8万t,产值约1.8亿元。稻螺产业有机融入螺蛳粉全产业链,也为螺蛳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定位。2018年,柳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柳州市大力推进柳州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用工业理念谋划推进柳州螺蛳粉产业升级。螺蛳是螺蛳粉产业的重要原料,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柳州将稻螺种养融入螺蛳粉产业发展,出台《加快推进柳州市螺蛳养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2)》,为稻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17年以来,柳州累计投入扶持资金3500余万元,对包括稻螺种养在内的稻渔综合种养予以补助,其中低产田主养螺蛳模式补助1200元/亩,稻(藕)田套养螺蛳模式补助500元/亩,并在原国家级贫困县三江和融水县以整乡推进形式发展稻螺等种养模式。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与科研院所签订技术研发服务协议,围绕产业需要,开展品种选育、饲料研发、病害防控、模式创新、产品加工等多方面合作。种养生产环节,筛选了中华圆田螺、梨形环棱螺等适宜本地养殖的螺蛳品种,集成创新了稻田主养环棱螺、稻田套养环棱螺、稻—螺—鳅混养等种养模式,在螺蛳养殖核心示范基地,稻田亩产鲜螺达1300kg。加工环节,研发了多种螺蛳饲料,开展螺蛳原材料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分析、原材料质量安全性检测和螺蛳汤料包风味优化,研制了螺蛳风味酱料包、螺蛳膨化食品等各类调味料和即食产品。

四是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提升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辐射带动能力。目前,合作社、公司等主体通过参股、租赁、托管等土地流转形式主导了柳州稻螺种养生产。柳州市建成稻螺种养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家、县级2家,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经营主体1家、千亩以上7家、百亩以上50家,占稻螺种养总面积的八成以上。

二、经验和启示

(一)加强政策扶持引导

各地发展经验表明,政府部门在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加大基础设施、科技、经营主体和人才、品牌、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支持,直接或间接对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引导产业化发展。在发展实践中,各地尤为重视规划的指导作用,出台指导意见、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持措施。在此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凝聚各方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加以推动。对比各地出台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有许多共同之处可资借鉴。关于基本原则,各地均明确提出“以粮为主,稻渔互促”“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三产融合,全面发展”等相似表述,反映了各方对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目标、发展方式认识上的统一。关于重要任务,各地发展条件和基础不一,但均重视夯实一产,以标准化生产和规模种养为基础,壮大二产,拓展三产。关于具体措施,主要围绕苗种繁育、技术创新和模式打造、加工技术设备升级、人才培养、品牌培育、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探索推广、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

(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稻渔综合种养通过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实现了稻渔互促,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农业提质增效,有利于农渔民增收致富,得到政府认可,受到农民欢迎。在生产环节,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引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种水产动物,结合原有稻作模式和水产养殖方式,创新发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技术模式。通过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了当地种养技术水平,水稻产量稳定,水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减肥减药保护稻田生态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种养规模迅速扩大,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生产环节之外,各地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为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一是通过加工技术创新促进水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湖北立足稻虾种养,通过加工技术创新,“吃干榨尽”小龙虾,小龙虾加工业产值近300亿元。二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促进“电商+特色产业”发展。潜江市、盱眙县、盘锦市等地或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电商合作,扩大线上销售渠道,或自建垂直电商,结合门店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闭环,形成了电子商务服务并融入稻渔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21世纪初稻田养殖推进到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规模种养,汇聚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组织形式、人才、资金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支撑了标准化生产、“种养+加工+流通+营销”一体化发展和品牌打造。在发展实践中,各地积极引导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合同、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促使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共享收益,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同时改造传统粗放生产方式,规范乃至实现种养生产的标准化,为加工业发展和品牌化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接轨,将分散的小农经营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此外,对稻渔综合种养而言,适度规模经营也关乎稳粮发展目标。通过土地平整和集中统一改造,释放了种粮新空间,有效弥补了因开挖沟坑减少的种粮面积。以潜江赵垴村为例,通过土地流转和标准化改造后,稻虾种养面积比原实有耕地面积新增千亩以上。

(四)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指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类经营主体,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聚集体,具有资源要素集聚、主导产业突出、地域特色明显、产业链条完整、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在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区域品牌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优势明显。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时,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重点方向和重要内容。各地依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通过政策和规划引导推动,统筹布局产业链功能板块,积极推动稻渔产业集群发展。潜江、盘锦、盱眙均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三批、第四批认定名单),潜江市、盱眙县也分别是湖北省小龙虾产业集群(2020年)、江苏省小龙虾产业集群(2022年)核心区。柳州市将稻螺种养融入螺蛳粉产业,同样属于产业集群范畴。产业集群内,各地围绕种养生产基地建设、仓储保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等各环节,聚资源,促发展,发挥产业集群链条完整、体系健全和主体抱团等优势,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有力推动稻渔产业由特色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五)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化,有利于促进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增长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稻渔综合种养是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也是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构建稻渔生态循环系统,提升稻田中能量和物质利用效率,发挥种间互惠作用,可以大幅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减少病虫草害发生和农业面源污染。渔米和水产品品质好,生态价值明显,具有打造品牌的天然优势。各地将品牌化发展作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倒推产业聚集和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积极创建区域公共品牌,奠定产品品类认知基础;一方面通过公共品牌背书,支持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创建,在产业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并反哺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各地既涌现出了一批如潜江龙虾、盱眙龙虾、盘锦河蟹、青田稻鱼米等地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域公共品牌,又形成了一批知名度美誉度高的企业品牌。这些品牌既是“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生动写照,又为促进生态产品优质优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典型经验。

猜你喜欢
螺蛳种养小龙虾
万州区科技助农效果明显
螺蛳粉
摸螺蛳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小龙虾
吸螺蛳有学问
袁善楚
螺蛳味鲜美,吃前需知晓
小龙虾